“叮——”手機彈出“中獎10萬元”的短信時,大學生小林心跳加速,卻不知自己已踏入詐騙團伙精心鋪設的陷阱。公安部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電信詐騙案件中青年群體占比高達63%。當詐騙從天而降,慌亂中該如何自救?今天為大家提供高效靠譜的自救指南。
案例一:“餡餅”變陷阱!勿信高收益,死守驗證碼
大學生小陳收到“刷單返利”邀請,掃碼下載虛假App后獲得首單30元傭金。騙子以“升級會員享更高收益”誘導他輸入銀行卡號、驗證碼,瞬間被轉走2萬元學費。
朱律師說法:
通過誘導輸入驗證碼的形式轉移財產是很常見的電信詐騙手段,受害者以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和老年人居多,他們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容易相信別人,為詐騙行為提供可乘之機。
驗證碼近乎支付密碼:詐騙分子常以驗證碼之名,行竊取支付密碼、動態密碼之實。驗證碼作為資金流轉的關鍵鑰匙,任何未經授權的索取均可能是詐騙陷阱,務必守口如瓶,切勿輕易泄露。
高收益背后藏高風險:詐騙者慣用“無風險投資”糖衣,誘騙無知者入套。法律明文規定,“無風險高回報”的投資宣傳違法,面對此類誘惑,需保持清醒頭腦,必要時勇敢向市場監管部門揭露真相。
案例二:黃金30分鐘!火速申請凍結賬戶
職員李女士點擊“社保異常”釣魚鏈接泄露信息后,發現賬戶異常支出5000元。她立即趕到銀行出示身份證,柜員依據在10分鐘內完成賬戶凍結,成功攔截后續2萬元轉賬。
朱律師說法: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電信網絡詐騙法》第二十條及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相關規程。進行以下操作:
第一步:立即啟動雙線報警。聯系到屬地派出所,明確聲明“遭遇電信詐騙”,提供轉賬時間、金額,報出騙子賬戶、開戶行等信息,并要求出具《緊急止付通知書》。
第二步:銀行端快速響應。持身份證到最近網點的智能柜臺辦理(比人工窗口快3倍);或者在手機銀行緊急操作,連續輸錯密碼5次賬戶可自動凍結,銀行App也可搜索“詐騙凍結”快捷通道。
第三步:修改所有支付密碼。應立即修改與存在風險賬戶相關聯賬戶的密碼,防止損失擴大。
案例三:報案即取證!報案+律師聯動維權
退休教師張阿姨接到“涉嫌洗錢”的假冒警官電話,被套取80萬元存款。兒子發現后,立即報案和凍結賬戶,隨后聯系律師進行收集證據:
朱律師說法:
固定電子證據: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第八條規定,對詐騙短信、通話記錄、轉賬截圖進行區塊鏈存證。
銀行流水調取:持警方開具的《調取證據通知書》,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到銀行打印帶公章的流水明細,重點標注異常交易。
因此,千萬不要被詐騙分子誘導發送驗證碼、刪除轉賬記錄、提供個人信息。財產被轉移時要第一時間聯系銀行進行賬戶凍結,然后到屬地派出所報案,手機常備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對于索要驗證碼、自稱公檢法、陌生鏈接等一律拒絕。守好錢袋子,不讓騙子有機可乘。
(編輯·謝奇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