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封電報如疾風
驅散烏云
迎來黎明的曙光
條條電波如利劍
劃破蒼穹
擊碎滔天罪惡
護衛家園的和平與安寧
在東北烈士紀念館幽靜的展廳內,沉睡著兩件樸素的革命遺物:一部電臺,長27厘米,寬20厘米,高10厘米,外殼上6個突起部件早已磨損;一本泛黃的小字典,封面殘破,薄脆的紙頁上墨跡依然清晰可辨……
時光倒回到1985年8月末的一天。黑龍江省東寧縣寒蔥河林場深處,退休林業工人梁勇與幾位同伴被一處巖石縫吸引了注意力。層層包裹的防雨布下,一個由五層膠合板釘成的木箱沉睡于此。箱內物件排列整齊:電臺、天線、耳機、修理工具……以及一本偽滿康德六年印刷的《標準注音學生國音字匯》字典。字典封面寫有中文“樸英山”和俄文標注的“樸英山字典”字樣。而那部電臺冰冷的金屬外殼上,赫然刻著英文縮寫“USA”。
在這遠離城鎮的荒山僻嶺里發現了有“USA”字樣的電臺,不禁引起人們的猜疑。下山后,幾人立即把木箱交給了當地的有關部門,有關部門非常重視,進行了多方查詢,最后在研究東北抗聯歷史的專家那里找到了答案。
樸英山是朝鮮族人,曾擔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的副官。他因豐富的對敵斗爭經驗、政治可靠性和熟悉東北敵后環境,被蘇聯紅軍遠東軍事情報部門及東北抗聯教導旅多次派遣回國執行偵察任務?。而這部印有“USA”字樣的電臺則是蘇軍提供給東北抗聯教導旅小部隊的通信工具。當時蘇聯還沒有向日本宣戰,蘇方怕電臺落入日本人手里,引起不必要的外交事端,故意在電臺上印制了“USA”3個字母。那本寫有樸英山名字的字典,便是報務員使用的密碼本。
那么,這部電臺為什么會隱藏在石縫中呢?1938年,東北抗日斗爭進入極端困難時期。為保存實力,1940年東北抗日聯軍大部分部隊轉入蘇聯境內,后成立東北抗聯教導旅。該旅成立后,除日常訓練外,還擔負對東北邊境日軍分布情況的偵察任務。樸英山隨隊進入蘇聯境內,此后,他數次率小部隊返回東北,在東寧、穆棱、寧安一帶活動,搜集日偽兵力部署、特務網點分布及飛機場位置等情報,并及時通過這部電臺,用密碼與蘇聯遠東軍區情報部門聯系。后因攜帶的電池用完了,遂將電臺和密碼本隱藏在山中。
1944年6月,樸英山與兩名戰士在寧安縣南馬場活動時,被特務發現,戰斗中兩位戰友犧牲,樸英山受傷被俘,被押解至哈爾濱后被日寇殘忍殺害。從此,這部電臺一直隱藏在山中石縫里,無人知曉。
這兩件革命文物反映了東北抗日聯軍轉移蘇聯境內后,以一種特殊形式同日本侵略者進行斗爭的歷史狀況。東北抗聯教導旅的偵察行動,有力配合了蘇軍的軍事行動,使蘇軍基本摸清了日本關東軍在中蘇邊境筑壘地域的分布情況,其準確程度使日軍疑惑不解。東北抗聯戰士用自身的勇氣和智慧,有力地打擊了敵人。后來,這兩件文物由當年發現、確認它們身份的黑龍江省林業公安處呈送給東北烈士紀念館保管、展出,1996年被國家文物局確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如今,電臺的按鍵早已沉默,密碼本的墨跡也已褪色,但當我們凝視這飽經滄桑的東北抗聯文物時,仿佛仍能聽見密林中急促的敲擊聲,看見雪地里蜷縮著發報的身影。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證物,更是一座用信仰鑄就的豐碑——在極端嚴寒與艱苦環境下,東北抗聯戰士用熱血與生命詮釋的東北抗聯精神。
(編輯·國世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