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疹:常見有三種
新生兒皮膚嬌嫩, 容易出現各種各樣的皮疹。常見的有——
1.新生兒毒性紅斑
又叫新生兒過敏性紅斑、新生兒紅斑,這是新生兒常見的皮膚病,多在出生后2周內發(fā)病,病程在7~10天左右,好發(fā)部位為面部、軀干、四肢近端,主要表現為紅色斑疹中央可見黃色丘疹,皮疹可表現為紅斑、丘疹、風團和膿皰。新生兒紅斑具有自限性,不需要對其進行特殊治療,只要保持嬰兒皮膚濕潤、避免感染即可。
在新生兒毒性紅斑的家庭護理中,家長需注意以下幾點:(1)接觸新生兒皮膚前,務必先洗凈雙手。(2)在護理過程中,要經常幫助嬰兒更換體位,避免嬰兒的背部和臀部長期受壓。(3)準備柔軟的純棉衣物及新生兒專用的沐浴用品,以減輕皮膚刺激;新生兒衣物洗凈后,建議在日光下暴曬約15分鐘進行消毒;保持衣著寬松,避免包裹過緊。(4)新生兒大小便后,要及時清洗臀部并擦干,保持局部干爽;寶寶沐浴后要用潤膚乳涂抹全身,如果紅斑沒有膿點,可以用爐甘石洗劑涂抹,如果有膿點可以用莫匹羅星軟膏涂抹。(5)母乳喂養(yǎng)的寶寶,在護理過程中媽媽要盡量少吃容易過敏的食物,如魚、蝦等,并遠離花草、小動物等環(huán)境過敏原。
2.新生兒尿布皮炎
新生兒出生后,常常會出現“紅屁屁”的狀況,其實就是尿布皮炎。它是新生兒最為常見的皮膚損害之一,其根源在于尿液和糞便長時間覆蓋在寶寶嬌嫩的臀部,對皮膚產生刺激,進而導致患兒的肛周、會陰部、腹股溝皮膚出現發(fā)紅、糜爛、潰瘍的現象,同時伴有散在的紅色斑丘疹、膿點以及分泌物。
治療方面, 可根據皮疹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藥膏涂抹,如氧化鋅軟膏。如果寶寶出現繼發(fā)的細菌或者念珠菌感染,則需要在醫(yī)生的指導下應用抗生素或者是抗真菌藥物。
在新生兒尿疹性皮炎的家庭護理中,保持肌膚的干爽與潔凈是防治紅臀的關鍵。建議選用吸收性佳、透氣性好且品質可靠的一次性紙尿褲,同時,紙尿褲的尺寸要合適。若寶寶對當前使用的尿片過敏,可更換為其他品牌的紙尿褲,或者選擇柔軟的棉質尿布。此外,要注意經常更換紙尿褲,比如每2小時更換一次。倘若尿布疹較為嚴重,可用清水輕輕擦洗寶寶的臀部,再用干爽的棉柔巾吸干肌膚表面的水分,隨后涂抹護臀霜以保護寶寶的臀部。
3.新生兒粟粒疹
粟粒疹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的痱子,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皮膚問題之一,尤其在天氣炎熱時,汗腺導管被角質層水平的角蛋白堵塞,汗液無法揮發(fā),導致汗液潴留或滲出到周圍組織,形成丘疹、水皰或膿皰。多呈現分散的顆粒,且伴隨瘙癢或者疼痛的情況。寶寶的額頭、肩頸等出汗量較多的位置更容易發(fā)生粟粒疹,而四肢出汗較少則比較少見。新生兒粟粒疹通常無需特殊治療,只要幫助寶寶保持涼爽即可,但如果是膿痱,可遵醫(yī)囑外用紅霉素軟膏等進行治療。
在新生兒粟粒疹的家庭護理與預防中,需堅持以下幾點:避免新生兒房間溫度過高,保持在24~26℃即可;確保新生兒衣物具有良好的透氣性,選擇寬松且干凈衛(wèi)生的衣物;可以每天用溫水清洗新生兒容易出汗的部位,保持皮膚清潔,避免分泌物堆積,從而預防粟粒疹的發(fā)生。此外,父母要注意,不要用手去擠壓這些皮疹,也不要用針或其他物品挑破,以免引發(fā)皮膚感染。
黃疸:警惕病理性黃疸
新生兒出生2~3天后,常有新生兒出現皮膚發(fā)黃的狀況,在出生一周后,這種發(fā)黃現象最為顯著,這便是人們常說的新生兒黃疸。這是因為,胎兒在母體內時,主要依靠母親的血液來提供氧氣,血液中的氧氣含量一定,胎兒在宮內的低氧環(huán)境下,會刺激紅細胞生成素的產生,使紅細胞的數量增多。但是在出生以后,新生兒建立了肺呼吸,血氧濃度迅速升高,新生兒不再需要那么多的紅細胞,因此大量的紅細胞被破壞,膽紅素產生過多。而新生兒肝臟功能發(fā)育不成熟,尚未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群關系,不能及時處理和排泄升高的膽紅素。這些膽紅素如同黃色的染料一樣,會把新生兒的皮膚、黏膜等染成黃色,這就是黃疸。
新生兒黃疸的家庭護理中,可采取以下護理措施——
觀察寶寶膚色:注意觀察寶寶的膚色,重點觀察眼睛、手心、足心,要警惕黃疸的反彈。同時要留意寶寶的大小便顏色,一旦發(fā)現小便顏色變黃甚至濃茶色,或是大便變白陶土色,要及時就醫(yī)。
保證營養(yǎng)充足:不管是母乳喂養(yǎng)還是奶粉喂養(yǎng),一定要保證滿足嬰兒身體所需。寶寶只要吃好喝好,大小便正常排出,大部分膽紅素都會隨著糞便排出體外,進而緩解黃疸。
新生兒的撫觸法和中醫(yī)的穴位按摩結合:洗完澡到吃飯前的這段時間,可以把寶寶放到床上,家長先取適量潤膚油置于掌心,雙手相互揉搓至溫熱,再輕柔地撫摸寶寶身體,讓其逐漸適應撫觸節(jié)奏。通過溫柔的觸摸和按摩,可以刺激寶寶的消化系統(tǒng),增強腸道蠕動,加速膽紅素的排出。同時,在撫觸過程中,父母與寶寶的親密接觸能讓寶寶真切感受到父母的關愛與溫暖,從而變得更加放松和安心,這種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同樣有助于寶寶的身體恢復。
曬太陽:自然光里面的藍光能使寶寶體內的膽紅素結構發(fā)生變化,使其能夠隨著膽汁排入腸腔或由尿液排出,達到降低血清膽紅素的目的,其原理與藍光照射高膽紅素血癥的原理相同。輕度黃疸可以適當陽光照射,期間注意遮擋寶寶的眼睛和生殖器并避免著涼;對于黃疸較重的新生兒,專業(yè)的光療更為有效。
如果黃疸出現早、程度重、持續(xù)時間長或消退后又重新出現,警惕病理性黃疸,需及時就醫(yī)。
腹瀉:感染性腹瀉需及時就醫(yī)
新生兒消化功能不完善,免疫功能差,容易出現腹瀉。新手爸媽要了解引起寶寶腹瀉的原因,避免人為因素導致腹瀉加重。
1.生理性稀便
這是臨床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情況。由于喂養(yǎng)方式的不同,新生兒的糞便特征也會有很大的差異。如果寶寶出現大便次數多、大便稀,可能還不能斷定孩子是“腹瀉”。因為母乳喂養(yǎng)的新生兒一天大便次數可多達7~8次,甚至10~12次,且大便一般比較稀。對于奶粉喂養(yǎng)的寶寶,如果奶粉太濃,選擇的奶粉不合適等,都有可能導致寶寶出現腹瀉的情況。此外,氣溫過冷或過熱,造成腸胃功能紊亂及腸蠕動異常,也會引起腹瀉。只要孩子精神好、進食好、體重增長正常,就不用擔心。
在家庭護理中,新手爸媽需糾正不科學的喂食方式,乳母保持飲食清淡,營養(yǎng)均衡。在新生兒排便后,注意及時清洗局部,并涂護臀霜以防皮膚損害。但如果癥狀沒有改善,建議及時就醫(yī)。
2.感染性腹瀉
細菌、病毒、真菌、寄生蟲等感染可引起腹瀉。如果大便呈黃稀水樣或雞蛋花湯樣,量多而無膿血,可能是輪狀病毒感染所致;如果大便中有黏液膿液,有可能是細菌性腸炎所致。這類腹瀉往往病情較重,通常伴有嘔吐、發(fā)燒等癥狀,需及時就醫(yī)治療。
臍炎:分清急慢性
臍炎是一種急性感染性疾病,是由細菌從臍殘端侵入并繁殖造成的,主要有兩種形式,即急性臍炎和慢性臍炎。
1.急性臍炎
癥狀較輕的患兒會出現臍輪和臍周皮膚紅腫,有少量膿性分泌物的情況。嚴重患兒的臍輪和臍周明會出現紅腫、硬、膿性分泌物,有惡臭,也有可能形成局部膿腫,還可以擴散到周圍的皮膚和組織,表現為高熱、拒乳、煩躁不安、少動、黃疸加深等全身中毒癥狀。
2.慢性臍炎
慢性臍炎如果長期存在,或者是受到分泌物的長期刺激,就會出現臍部肉芽腫或者是濕疹樣的變化。臍部肉芽腫表現為一櫻桃紅色腫物,表面經常有黏稠的分泌物。
及時接受正規(guī)治療,大多數臍炎患兒可以完全康復,且無后遺癥。日常生活中,可采取以下護理措施:臍部殘端未脫下前,切勿沾濕和污染臍部;洗澡后用爽身粉時要注意避開肚臍,以免臍窩殘留的粉長期刺激而形成慢性肉芽腫;對于病情輕微的患兒,要每天進行局部消毒和換藥;選擇柔軟、寬松、透氣性好衣服,避免衣物過緊摩擦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