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電圖: 心臟電信號的“ 捕手”
咱的心臟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 “小水泵”,沒日沒夜地跳動,給全身輸送血液。它跳動可有講究了,靠的是電信號指揮,這就好比樂隊演奏得聽指揮的,節奏才能齊整。心臟自己有一套 “指揮系統”,電信號從特定的地方出發,按順序在心臟里“跑” 一圈,讓心臟各部分有規律地一收一放。
心電圖是干啥的呢?它就像個厲害的 “信號捕手”。貼在身上的電極,就像一群機靈的“小偵探”,專門探測心臟電活動產生的微弱電流,然后把這些電流轉化成心電圖上彎彎曲曲的線條。醫生呢,就像解讀神秘符號的大師,通過看這些線條的形狀、高低、間隔啥的,就能知道心臟電活動是不是正常,判斷心臟工作有沒有“開小差”。
3類人需要做心電圖檢查
如果經常感到心慌、心悸、胸悶、胸痛、頭暈等,這些可能是心臟發出的異常信號,此時進行心電圖檢查有助于醫生查找病因。比如,一位患者活動后常出現胸痛,休息幾分鐘后緩解,醫生通過心電圖檢查,可能發現是否存在心肌缺血等問題。
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患者,長期吸煙、酗酒者,以及有心臟病家族史的人,都屬于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定期進行心電圖檢查,有助于早期發現心臟問題,及時采取干預措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生風險。例如,高血壓患者定期做心電圖,醫生可通過心電圖觀察心臟是否因長期高血壓出現心肌肥厚等改變。
某些藥物,如抗心律失常藥、洋地黃類藥物等,可能影響心臟電活動。服用這些藥物期間,醫生通常要求患者定期做心電圖檢查,監測藥物療效及是否有不良反應。
檢查流程:“躺平”就能完成
在做心電圖檢查時,不必緊張。首先,你會被帶到安靜的檢查室,躺在檢查床上。醫生或護士幫你解開上衣,充分暴露胸部,在胸部、手腕和腳踝處涂抹導電膏,使電極更好接觸皮膚,能更好接收電信號。接著貼上電極片,它們通過電線與心電圖機相連。準備就緒后,醫生會讓你保持安靜、平穩呼吸,不要說話或亂動。此時,心電圖機開始工作,快速記錄心臟電活動,整個過程通常只需幾分鐘。檢查結束,醫生取下電極片,你便可起身整理衣物。
報告解讀:注意異常波形
拿到心電圖報告,上面的專業術語和復雜圖形或許讓人一頭霧水。其實,我們可以初步了解一些基本信息。
心率:心率指心臟每分鐘跳動次數。正常成年人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鐘。若報告顯示心率在此范圍,說明心臟跳動頻率基本正常;若高于或低于此范圍,醫生會進一步分析原因。
P波:代表心房的激動。正常P波形態圓潤、光滑,高度和寬度有一定范圍。P波異常,如形態改變、電壓增高或時間延長,可能提示心房存在問題,如心房肥大等。
Q R S波群:代表心室的激動。其形態、寬度、電壓等能反映心室情況。例如,QRS波群增寬可能表示心室傳導阻滯,某些導聯上QRS波群電壓異常增高可能提示心室肥大。
ST段和T波:ST段和T波改變常與心肌缺血等問題相關。若ST段明顯壓低或抬高,T波倒置或高聳,醫生會警惕患者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心臟疾病。
需要注意,心電圖報告解讀專業性強,最終診斷要由醫生綜合患者癥狀、病史及其他檢查結果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