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多有不良反應
可以說,幾乎所有藥物都有不良反應。
1.神經系統藥物。抗癲癇藥:如苯妥英鈉可引起牙齦增生、共濟失調、眼球震顫、肝損害等不良反應, 還可能影響胎兒發育, 導致胎兒畸形,故孕婦慎用。抗抑郁藥:如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SRI),常見不良反應有惡心、嘔吐、腹瀉、頭痛、失眠、焦慮、性功能障礙等。
2.降糖藥。胰島素:使用不當易導致低血糖,表現為心慌、出汗、手抖、饑餓感,嚴重者可出現昏迷,長期注射胰島素還可能導致注射部位脂肪萎縮或增生。二甲雙胍:主要不良反應是胃腸道反應, 如惡心、嘔吐、腹瀉、食欲減退等,在罕見情況下可能引起乳酸酸中毒。
3.抗生素類。青霉素類:最常見的不良反應是過敏反應,表現為皮疹、瘙癢、呼吸困難甚至過敏性休克等, 使用前一般需進行皮試以排除過敏可能。頭孢菌素類:同樣可能存在過敏反應,部分頭孢菌素還可能引起胃腸道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等以及肝腎功能損害,長期或大量使用時需注意監測肝腎功能。喹諾酮類:可能導致胃腸道不適,如腹痛、腹瀉、惡心、嘔吐等,還可能影響軟骨發育,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及18歲以下未成年人一般不宜使用。另外,使用該類藥物時還可能出現中樞神經系統興奮癥狀, 如頭痛、頭暈、失眠等,少數情況下會誘發癲癇。
4.解熱鎮痛抗炎藥。阿司匹林:胃腸道反應較為常見,如惡心、嘔吐、上腹部不適或疼痛等,長期或大量服用可能導致胃腸道潰瘍、出血。同時,還可能引起凝血功能障礙,導致出血傾向增加,如鼻出血、牙齦出血等。此外,少數患者可能出現過敏反應,如皮疹、哮喘等。布洛芬:不良反應相對較少,主要包括胃腸道不適,如消化不良、惡心、嘔吐等,也可能出現頭痛、頭暈、耳鳴等神經系統癥狀,少數人會有過敏反應、肝腎功能損害等。
5.消化系統藥物。質子泵抑制劑:以奧美拉唑為例,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胃內細菌過度生長,增加感染風險,還可能影響鈣、鐵等營養素的吸收,長期服用者可能導致骨質疏松相關的骨折風險增加。此外,還可能出現頭痛、腹瀉、惡心、腹痛等不良反應。胃黏膜保護劑:如鋁碳酸鎂,可能引起便秘、口干、食欲缺乏等不良反應。長期大劑量服用含鋁制劑,可能影響腸道對磷的吸收,導致低磷血癥,進而引起骨軟化癥等。
6 . 降壓藥。鈣通道阻滯劑(CCB):硝苯地平,可能出現面部潮紅、頭痛、心跳加快、下肢水腫等癥狀,這是因為藥物擴張血管,導致血流加速,進而引起面部充血和頭痛,同時反射性地引起心跳加快以維持血壓穩定。維拉帕米,不良反應包括心動過緩、房室傳導阻滯,還可能引起便秘,這是由于藥物對胃腸道平滑肌的作用,使腸道蠕動減慢。
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卡托普利,常見的是干咳,發生率較高,這是因為藥物抑制了緩激肽的降解,使緩激肽在體內積聚,刺激呼吸道引起咳嗽,還可能導致低血壓、高血鉀,尤其在腎功能不全的患者中更容易發生。依那普利,除了干咳、低血壓和高血鉀等不良反應,還可能出現血管性水腫,雖然發生率較低,但較為嚴重,可表現為面部、口唇、舌頭等部位的腫脹,嚴重時可影響呼吸。
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纈沙坦,一般耐受性較好,不良反應較少,少數患者可能出現頭暈、低血壓,在血容量不足或與其他降壓藥合用時更容易發生。厄貝沙坦,可能有頭痛、疲勞、眩暈等不良反應,對血糖、血脂代謝一般無明顯影響,但在腎功能不全患者中使用時也需要注意監測血鉀和血肌酐水平。
β受體阻滯劑:美托洛爾,可引起心動過緩、低血壓,導致心排血量減少,影響心臟功能,還可能出現乏力、嗜睡、抑郁等癥狀,這與藥物對中樞神經系統的β受體阻滯作用有關。此外,長期使用后突然停藥可能會引起反跳現象,導致血壓和心率反跳性升高。比索洛爾,同樣可能出現心動過緩、低血壓等不良反應,對于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或哮喘的患者,可能會誘發或加重呼吸困難,因為β受體阻滯劑會阻斷支氣管平滑肌上的β2受體,導致支氣管痙攣。
利尿劑:氫氯噻嗪,長期使用可引起電解質紊亂,如低血鉀、低血鈉、低血氯等,導致乏力、心律失常等癥狀,還可能影響血糖、血脂和血尿酸代謝,使血糖、血脂升高,血尿酸升高誘發痛風。螺內酯,屬于保鉀利尿劑,主要不良反應是高血鉀,尤其在腎功能不全或與其他保鉀藥物合用時更容易發生。此外,還可能引起男性乳房發育、女性月經紊亂等內分泌紊亂癥狀,這是由于螺內酯具有抗雄激素作用。
正確處置六措施
1.及時停藥。一旦懷疑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使用可疑藥物, 尤其是當出現嚴重不良反應,如過敏性休克、嚴重皮疹伴瘙癢、呼吸困難、視物模糊、劇烈頭痛等,必須馬上停藥,避免不良反應進一步加重。
2.觀察癥狀。仔細觀察不良反應的具體表現,包括癥狀的類型、嚴重程度、出現的部位、持續時間等。例如,若出現皮疹,要注意觀察皮疹的形態、分布范圍; 若有胃腸道反應,要記錄嘔吐、腹瀉的次數、性狀等。詳細的觀察記錄有助于醫生準確判斷病情。
3.就醫咨詢。盡快攜帶所服用的藥物及藥物說明書前往醫院就診,向醫生詳細描述用藥情況和不良反應的表現。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評估,可能會進行一些必要的檢查,如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心電圖等,以確定不良反應的嚴重程度和對身體的影響,進而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4.遵醫囑治療。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如果是輕度的不良反應,醫生可能會建議采取一些對癥處理措施,如使用抗過敏藥物治療皮疹、使用止吐止瀉藥物緩解胃腸道癥狀等。對于較為嚴重的不良反應,可能需要住院治療,接受更積極的救治措施,如抗休克治療、血液凈化等。
5.報告不良反應。藥物不良反應可以通過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平臺進行報告,醫生通常會協助患者完成報告,或者患者也可以自行向相關機構報告,這有助于監管部門及時了解藥物的安全性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保障公眾用藥安全。
6.調整用藥。在不良反應得到控制后,醫生會根據患者的病情和身體狀況,綜合考慮是否需要調整用藥方案,可能會更換藥物品種、調整藥物劑量或改變用藥途徑等,以在治療疾病的同時,盡量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
正確用藥可有效防范
從患者的角度,用藥前應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了解適應證、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等信息,不懂之處及時咨詢醫生或藥師;就醫時,如實告知醫生過敏史、疾病史、手術史、家族病史及正在服用的其他藥物,以便合理用藥;嚴格遵醫囑用藥,不自行增減劑量、改變時間或停藥,漏服時按建議處理;用藥期間,密切觀察身體狀況,出現不適及時停藥并咨詢醫生。
作為醫生,須根據患者病情、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等個體化選藥,避免使用有潛在風險的藥物;嚴格按適應證、用法用量開處方,避免超適應證、超劑量用藥及不合理聯合用藥,特殊藥物嚴格掌握使用指征;用藥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和不良反應,定期檢查,做好長期用藥患者的監測和隨訪。
藥師應認真審核處方,檢查藥物選擇、劑量、用法用量、配伍等是否合理,有問題及時與醫生溝通糾正; 向患者詳細交代用藥方法、注意事項、不良反應等信息,解答疑問,提高用藥依從性;協助醫生監測不良反應,收集、整理、分析信息并報告,加強嚴重不良反應藥物的監測預警。
作為患者家屬,應了解患者所服藥物的名稱、作用、用法用量、不良反應及應對方法等信息;監督輔助患者規范用藥,遵從醫囑,注意服藥時間和方法;給予患者心理支持,關心鼓勵患者,幫助其樹立信心,積極配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