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成人術中非計劃低體溫?
人體核心體溫正常情況下維持在36~37℃之間。手術中,因體溫調節障礙、體內固有熱量散失等原因,導致非計劃性體溫下降,核心體溫低于36℃,且不屬于治療性或計劃性低體溫的情況,被稱為成人術中非計劃低體溫。這一問題在手術中并不少見,據統計,約50%~70%的手術患者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術中低體溫。
2.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什么?
環境因素是低體溫的重要成因之一。手術室溫度低且未調整至正常范圍,患者長時間暴露其中,熱量會不斷散失。而且,手術中大量處于室溫狀態的器械和液體與患者接觸時,也會帶走熱量。
麻醉因素也不容忽視。麻醉藥物會抑制人體體溫調節中樞,影響體溫調節功能。同時,麻醉還會擴張血管,加速熱量散失。
手術因素同樣關鍵。手術時間越長,患者暴露時間越長,熱量散失越多,大型手術如心臟手術、腹部大手術等更易出現低體溫。此外,手術中大量輸液、輸血,若液體和血液溫度較低,也會導致患者體溫下降。
3.術后低體溫有哪些危害?
低體溫會顯著增加手術風險。它會使患者凝血功能異常,導致術中出血增多,加大手術難度與風險。同時, 低溫環境下心臟更易出現心律失常,嚴重時危及生命。
低體溫還會影響術后恢復。它會抑制免疫系統,使身體抵抗力下降,術后感染概率大幅上升,如傷口感染風險可能增加2~3倍,肺部感染風險也會明顯提高。此外,低體溫會延緩傷口愈合速度,延長住院時間,增加患者經濟負擔。
低體溫還會導致代謝紊亂。低溫影響身體新陳代謝,改變藥物在體內的代謝速度,影響藥效。同時,身體為應對低溫會增加耗氧量,加重心臟和肺部負擔。
4.如何預防術中低體溫呢?
調節手術室環境是預防低體溫的基礎。合理調整手術室溫度和濕度,一般建議將溫度控制在22~25℃,濕度保持在30%~60%,可減少患者熱量散失,營造溫暖舒適的手術環境。
使用保暖設備也十分有效。加溫毯可在術前鋪在手術臺上,設定合適溫度,術中持續為患者提供熱量。充氣式加溫裝置通過向特殊毯子充入溫暖氣體包裹患者身體,能快速有效提高患者體溫。對手術中需輸入的液體,如生理鹽水、葡萄糖溶液、血液等,進行加溫處理至37℃左右再輸入,可避免因輸入低溫液體導致體溫下降。術中會使用專業的體溫監測設備,如鼻咽溫探頭、直腸溫探頭等,實時監測患者核心體溫,一般每15~30分鐘測量一次并記錄。根據體溫監測結果,及時調整保暖設備的溫度和使用方式,若發現患者體溫有下降趨勢,及時加強保暖。
減少患者暴露同樣重要。手術中嚴格遵循最小化暴露原則,手術團隊僅暴露手術直接相關區域,非手術部位用保暖巾和手術單妥善覆蓋,形成保溫屏障,防止體溫過快散失。這不僅體現人文關懷,也有助于手術過程中的體溫管理,為患者術后恢復創造有利條件。
術后護理也不容懈怠。患者回到病房后,仍要持續監測體溫,直至體溫恢復正常且穩定。在病房中繼續為患者提供保暖措施,如加蓋棉被、使用充氣式加溫毯等。密切觀察患者有無低體溫相關并發癥,如寒戰、傷口滲血、感染等,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并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