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交通”易失序
人體的血管系統由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構成。動脈如同城市的主干道,負責將心臟泵出的富含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血液輸送到全身各個組織器官;靜脈則像回收通道,把組織器官代謝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廢物帶回心臟;毛細血管則如同無數條幽深的小巷,連接著動脈和靜脈,在微觀層面進行著物質交換。正常情況下,血液在血管中順暢流動,各個器官有條不紊地工作,維持著身體的正常運轉。
但隨著年齡增長, 加上長期吸煙、高油高鹽飲食、缺乏運動等不良生活習慣,以及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影響,血管內皮會逐漸受損。受損的血管內皮如同高速公路上出現坑洼,血液中的脂質( 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便會趁機沉積在這些部位。身體的免疫系統將這些脂質視為“外來侵略者”,白細胞迅速聚集試圖清除它們,結果形成了一種類似“粥”樣的物質,即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隨著時間推移, 斑塊不斷增大,血管管腔逐漸變窄,如同道路上障礙物增多,導致交通擁堵。
心梗:血管“交通”大崩潰
當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展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引發一系列嚴重問題,心梗便是其中最兇險的。心梗,即心肌梗死,簡單來說,是心臟的肌肉(心肌)因血液供應中斷而壞死。
不穩定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是常見誘因。斑塊破裂后,暴露出內部的脂質和膠原纖維等物質,激活血液中的凝血系統。血小板迅速聚集在破裂處形成血栓,若這個血栓完全堵塞冠狀動脈(為心臟供血的主要血管),心臟的一部分心肌就會因得不到足夠的氧氣和營養物質供應,在短時間內發生壞死。這就好比城市中最重要的交通干道被完全阻斷,依賴這條干道運輸物資的區域陷入癱瘓。
除了動脈粥樣硬化和斑塊破裂形成血栓這一主要原因,還有一些因素會增加心梗的發生風險,堪稱心梗的“幫兇”。過度勞累時,心臟需加倍工作以滿足身體需求,導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狹窄的冠狀動脈可能無法提供足夠的血液,從而引發心肌缺血,增加心梗風險。情緒激動時,強烈的情緒波動,如暴怒、極度緊張等,會促使體內分泌大量腎上腺素等激素,使血壓急劇升高、心率加快, 加重心臟負擔,容易誘發斑塊破裂和血栓形成。此外,在寒冷環境中,血管會收縮, 不僅使血壓升高,還可能導致原本狹窄的血管進一步變窄,增加心梗發病風險。
調整生活方式讓血管保持通暢
預防心梗,首要的是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煙限酒,吸煙是導致血管內皮損傷的重要因素,戒煙可大大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適量飲酒,避免酗酒。合理飲食,減少高油、高鹽、高糖食物攝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有助于降低血脂,保持血管健康。堅持運動,每周至少進行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增強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降低體重,減少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
其次, 積極治療基礎疾病。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要嚴格按照醫生囑咐按時服藥,控制病情,定期復查,避免病情進展引發心梗。
最后, 注意保持情緒穩定, 避免過度勞累和寒冷刺激,學會應對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