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感染的常見誤區
人乳頭瘤病毒(HPV)是一種雙鏈DNA病毒,現有研究顯示,其類型多達200余種。低危型HPV感染是誘發扁平疣、尖銳濕疣的元兇,如HPV6、11、16、18、32、40、42等多種類型會引起尖銳濕疣,多發生于生殖器、肛門、皮膚黏膜位置,表現為淡紅色贅生物,表面粗糙,多呈乳頭狀、菜花狀、顆粒狀、雞冠狀等,在治療方式上,一般采用局部治療、肌肉注射、口服用藥法。如果持續感染高危型HPV,尤其是HPV16和HPV18,會大大增加罹患宮頸癌的概率。但是并非所有高危感染者都會發展為宮頸癌,這與患者自身的免疫力、有無持續感染、感染病毒類型等因素密切相關。大多數人在感染HPV之后無明顯癥狀,身體免疫系統能夠在1~2年內自動將病毒消除,即便感染了高危型HPV,從感染到發展為宮頸癌癌前病變,通常需要經歷十余年時間,這也給我們留出了足夠的干預時間。
近年來,隨著HPV疫苗的普及,公眾對HPV的關注度顯著提升,但人們對HPV感染仍存不少誤區。
誤區1:感染HPV是因為私生活混亂?
性接觸只是HPV感染的主要途徑,但絕不是唯一途徑。間接傳播、母嬰傳播等也會誘發感染,比如,不慎使用了被HPV污染過的浴盆、毛巾等,都有可能引起感染。個體的免疫力下降也會增加感染的風險。因此,感染HPV不等于私生活混亂。
誤區2:女性是HPV感染的主要群體?
實際上, 男女都會感染H P V 。持續的感染會增加男性罹患陰莖癌等疾病的風險,還可能通過性接觸傳播給性伴侶。因此,如果夫妻雙方中一方檢查出HPV感染,另一方也需要積極配合治療。
誤區3:接種疫苗會影響生育能力?
目前并無臨床證據顯示HPV疫苗會對女性的生育能力帶來影響。因此,建議有條件的女性及早接種,降低感染風險。
科學防治HPV感染,遠離宮頸癌
預防HPV感染的方法包括注意個人衛生、杜絕不潔性行為、接種疫苗等。其中,接種疫苗是預防HPV感染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目前在我國上市的HPV疫苗有二價疫苗、四價疫苗和九價疫苗。其中,二價疫苗主要針對HPV16型和18型,四價疫苗除了HPV16與18型還有6型和11型,九價在四價的基礎上還增加了HPV31、33、45、52與58型,能夠提供更為全面的保護。接種HPV疫苗的最佳時期為9~14歲,在首次性行為前就接種HPV疫苗可以有更好的預防效果。但是即便已經成年,接種HPV疫苗也是預防HPV感染的有效方法。疫苗的接種包括三個階段,第1劑第2劑之間約間隔1~2個月,在第2劑接種完成之后間隔6個月接種第三劑,全程接種完畢之后即可提供長期保護,保護時間一般可達數年到10余年。
但即便是接種了疫苗,也不能疏忽大意,還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預防,包括避免不潔性行為、注意個人衛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等。最重要的,要定期開展健康檢查,以及時發現潛在安全問題,提前干預。
那么,發現感染了HPV該怎么辦呢?
目前,感染HPV之后并無良好的治療方法,要加快HPV的清除速度,關鍵是增強機體免疫力。因此,需要保持均衡飲食、規律作息、適度運動,提高免疫力,隨著免疫力的提升,機體可以更好地抵抗HPV病毒,降低持續感染的風險。必要情況下,可輔助采用藥物干預法,常用的藥物有病毒入侵抑制劑、廣譜抗病毒藥物、生物靶向藥物、中藥等,但藥物作用機制尚未明確,臨床中也缺乏的實驗數據支持。針對HPV感染引起的病灶,可采用物理治療、手術治療,具體方案需由醫生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
此外, 調查顯示, H P V感染者多存在嚴重的困惑、焦慮、自責心理,這種心理機能失調可擾亂機體正常免疫功能,不利于病毒的清除。因此,除采用上述措施外,還需做好自我調節,積極消除負面情緒,主動參與各類文娛、體育活動,促使機體盡快清除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