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構造很精巧
耳朵宛如一座神秘的城堡,內部構造精巧復雜。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耳朵的外觀部分——耳廓,它宛如精致的貝殼,時刻張開懷抱收集著外界的聲音。在耳廓前面上方的內側緣,有一個名為達爾文結節的小突起。雖然它在臨床醫學和生理學上價值有限,卻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殘留的痕跡器官之一,也是黃種人的分類特征之一。下方的耳垂主要由脂肪構成,神經分布較少,這也是許多愛美的小姑娘選擇在耳垂上打洞佩戴耳飾的原因。但要注意的是,有人發現上了年紀后,耳垂可能會出現一道或數道明顯的皺褶。曾有人認為這和冠心病有關,但最新研究表明,耳垂皺褶缺乏充分的臨床證據支持其和冠心病直接相關,因而大家不必為此過度擔憂。
接著,來到耳廓中央的外耳門,由此進入外耳道。外耳道如同一條長長的、彎彎曲曲的幽暗小山洞。外三分之二段分布著柔軟的耳毳,還堆積著干性或油性耵聹,它們就像忠誠的衛士,阻擋著各種外來的病菌、雜物及小蟲子,保護著耳朵免受外界侵害。我們繼續前行,經過外耳道嵴這道 “門檻”,就進入了外耳道的內三分之一段,這里看不見耳毳,四周變得干凈起來。外耳道全長大約3厘米,當穿過這窄窄的通道后,會看到一面猶如反光塑料薄膜般的結構,這便是大名鼎鼎的鼓膜。鼓膜半透明且非常薄,下方有一部分三角形的反光區,叫作光錐,是鼓膜最平整的地方。鼓膜極其敏感,外界傳進來的聲音會讓它產生相應的震動,并將震動波向內部傳送。
穿過鼓膜便進入鼓室,這個約1立方厘米的空間內,容納著人體最小的三塊聽小骨:錘骨、砧骨和鐙骨。它們像積木一樣巧妙連接,錘骨一端固定在鼓膜,鐙骨一端貼在前庭窗,貫穿整個鼓室。鼓室內壁中央有鼓岬,其上有兩個“小窗”:上方卵圓形的前庭窗通向前庭,下方圓形的蝸窗通向耳蝸鼓階起始部。前庭內有橢圓囊和球囊, 橢圓囊連接三個半規管,負責平衡感覺。若半規管受損,人會出現眩暈甚至無法站立。蝸窗通向耳蝸,聲音經鼓膜、聽小骨、前庭窗、球囊傳遞至耳蝸,逐級放大后通過聽神經到達大腦聽覺中樞。于是,我們就聽到了聲音。
關上“窗戶”,再看鼓室上方的上鼓室,隔壁是鼓竇。上鼓室再向上,天花板厚度約1厘米,樓上便是大腦所在的顱腔。向頭顱后方看,墻壁上寬下窄,里面埋藏著面神經和蜂窩狀的乳突氣房。這里需要特別注意,面神經非常脆弱,如果不小心碰傷,就會導致眼睛閉不上、嘴歪等嚴重后果。所以,在進行耳部相關的醫療操作或日常清潔時,一定要格外小心。
向頭顱前方走,“道路”坑坑洼洼。薄薄的“地板”下是頸靜脈球部,這里是頸靜脈在通過時形成的一個彎曲,像個隆起的球。我們在日常活動中,要避免壓迫頸部,以免影響頸靜脈的血液循環,間接影響耳部的血液供應。前方越來越窄的地方是咽鼓管,它通向鼻咽部。咽鼓管對于維持中耳內的氣壓平衡至關重要。當我們乘坐飛機、潛水時,由于外界氣壓變化較大,可能會導致中耳內氣壓和外界不平衡,引起耳部不適。此時,可以通過吞咽、咀嚼口香糖等動作,促使咽鼓管開放,平衡中耳氣壓。
日常護耳3要點
了解了耳朵的結構,那么我們該如何保護耳朵呢?以下是實用的建議——
掌握正確清潔的方法:外耳道有著自潔功能,正常情況下不用頻繁清潔。若感覺耵聹過多影響聽力或耳部不適,可適當清潔。但應注意,不可使用挖耳勺、發夾等尖銳物品深入耳道,以免損傷外耳道皮膚和鼓膜。建議使用濕潤的毛巾輕輕擦拭外耳道外口,或者在醫生指導下,應用專門的耳道清潔液。若耵聹較硬,無法清理,需及時就醫,由醫生進行專業處理。其次,保護耳部免受外傷。在進行體育運動或從事可能有耳部受傷風險的工作時,應做好防護措施。例如,開展拳擊、散打等對抗性運動時, 務必佩戴專業的護耳裝備;建筑工人、機械操作人員等在工作時,應佩戴安全帽,避免耳部遭受撞擊。乘車時系好安全帶,以防急剎車導致頭部晃動損傷耳部。
保持耳部干燥: 水極易滋生細菌,引發耳部感染。在洗澡、游泳時,要注意防止水進入耳朵。可以佩戴耳塞,特別是對于容易患中耳炎的人群。若不慎有水進入耳朵,不可用手去挖,需把頭偏向進水一側,單腳跳躍,讓水自然流出;或者用干凈的毛巾輕輕擦拭外耳道口。
有效防護噪聲:一是了解噪聲危害。長期暴露在噪聲環境中,會為聽力帶來不可逆的損害。例如,工廠車間、建筑工地、KTV 等場所的噪聲往往超過85分貝,若長時間處在這樣的環境下,耳朵的聽覺細胞會慢慢受損,使得聽力下降。二是采取防護措施。當我們身處噪聲環境時,一定要佩戴合適的耳塞或耳罩。耳塞的種類繁多,有泡沫耳塞、硅膠耳塞等,可以依照個人需求合理選擇。
積極預防耳部常見病
中耳炎: 屬于常見的耳部疾病,多好發于兒童。因咽鼓管和鼻咽部相通,上呼吸道感染時,病菌極易經咽鼓管逆行進入中耳引發炎癥。日常生活里,預防感冒和保持鼻咽部清潔非常重要。在感冒流行季節, 需盡量避免前往人員密集場所;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減少病菌傳播。若孩子患了感冒, 要密切關注耳部癥狀, 出現耳痛、耳鳴、聽力下降等,需及時就醫。對于母乳喂養的嬰兒,喂奶姿勢應正確,不可躺著喂奶,防止乳汁流入中耳。若不慎發生中耳炎,要嚴格遵醫囑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治療,切不可自行停藥或增減藥量,以免影響治療效果,導致病情反復。
耳鳴: 成因復雜, 壓力過大、長期暴露于噪聲環境、心血管疾病、耳部疾病等均可能誘發。預防耳鳴應保持規律作息,避免熬夜,保證充足睡眠,能夠調節身體內分泌與神經系統功能。學會合理釋放壓力, 通過運動、冥想、聽音樂等方式緩解精神緊張。減少使用耳機時間,尤其是長時間佩戴高音量耳機。若已經出現耳鳴癥狀,不要驚慌,要及時到醫院展開全面檢查,確定病因。針對因壓力等心理因素引起的耳鳴,應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進行心理疏導;若是由疾病所致,應針對病因進行治療。同時,耳鳴患者可嘗試習服療法,即通過長期聆聽特定的聲音,幫助大腦逐漸適應耳鳴,減輕其對生活的影響。
聽力下降: 除開噪聲和疾病,慶大霉素、鏈霉素等氨基糖苷類抗生素、部分抗腫瘤藥物、利尿劑等也可能損害聽力。在使用這些藥物時,務必嚴格遵循醫囑,切勿自行用藥或隨意調整劑量。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聽力會逐漸衰退,這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通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飲食,多攝入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的食物;適度運動,促進血液循環。定期進行聽力檢查,及時發現聽力問題并采取干預措施(如佩戴助聽器等輔助設備),可延緩聽力下降速度。
耳朵是我們感知世界的重要器官。通過了解耳朵結構,掌握科學保護方法以及疾病預防知識,能更好地呵護耳朵,讓它始終保持敏銳,聆聽生活中的美好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