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血與采集
獻血前,獻血者需經歷嚴格的健康征詢和體檢流程。工作人員會詳細詢問病史,仔細核對身份信息,并測量血壓、體重等,以此確保獻血者符合獻血條件。之后,采集血樣進行快速血液檢測,檢測項目涵蓋血型、轉氨酶、乙肝表面抗原、血紅蛋白等,為后續采集做好充分準備。
經過體檢和初篩合格的獻血者,會在工作人員引導下進行血液采集。采集前,護士會仔細核對獻血者的姓名、年齡、體檢及檢測項目等信息,保證采集的準確性。護士會根據獻血者的意愿選擇合適的血袋,采集過程中,工作人員會密切關注獻血者的狀態,確保其舒適與安全。同時,給獻血登記表、血袋和試管標本貼上代表血液、標本身份的唯一條形碼,詳細記錄血液的關鍵信息。血液從血管流入含有抗凝劑的血袋中,整個采集過程大約需要3~5分鐘。
儲存與運輸
采集后的血液,護士會依據成分制備的要求,將其放置在相應的儲血設備中儲存,標本則暫時存放在2~6℃的專用儲血冰箱里。隨后,通過冷鏈保護,各個采血點會將采集的血液批量運回血站,以便進行下一步處理。
成分分離與制備
對于需要白細胞過濾的血液,首先要去除其中的白細胞,以此減少輸血反應的發生。離心前,需先對血液進行配平,再使用專業的離心機將血液分層。離心后的血液,借助分離技術完成不同血液成分的分離。分離后的紅細胞會加入保存液,存放在適宜溫度下;血漿則要經過速凍、病毒滅活等一系列處理,最終制備成冷沉淀凝血因子和病毒滅活血漿。
安全檢測
獻血時, 護士會留取兩份5毫升的血液樣本送至檢驗科進行嚴格檢驗。檢驗項目包括A B O 血型、轉氨酶、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梅毒螺旋體等。為確保檢測質量,同一人份的血液標本會采用兩種不同廠家生產的試劑進行兩次全面檢測。檢測方法除了常見的酶聯免疫法外, 還運用了病毒檢測方法——核酸檢測,進一步降低血液傳播疾病的風險。
保存與放行
為保證血液的質量和安全性,分離后的血液及其成分需在特定溫度條件下保存。紅細胞保存在2~6℃的冰箱中;血小板保存在20~24℃的恒溫振蕩保存箱中,并持續振蕩保存;血漿則保存在 - 18℃以下的冰箱里。不同種類的血液成分會按照其儲存條件進行分類存放。
血液儲存設備配備了自動溫度監測管理系統,能夠實時確保血液處于適宜的儲存溫度。同時,工作人員每日至少會進行兩次人工溫度記錄,全方位保障血液質量。血液經過檢驗合格后,工作人員會根據檢驗結果報告,對不合格的血液進行報廢銷毀處理,對合格血液進行貼簽包裝,并將其放至合格血液存放區。
出庫與運輸
當醫院有患者需要用血時,會與血庫取得聯系。血庫會根據臨床用血需求發放血液,并使用專用送血箱和送血車將血液送至各醫療單位的血庫。在運輸過程中,為確保血液的質量和安全,送血箱會配備專用冷源,保證血液全程得到冷鏈保護。
一袋血液的旅程, 從愛心出發,歷經采集、檢驗、分離、保存、放行、發出、運輸等多個環節,最終抵達需要救治的患者身邊。這一過程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醫護人員的專業技能和嚴格操作,他們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嚴謹的科學態度,為患者的生命健康筑牢了堅實防線,讓愛心得以延續,讓生命重煥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