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
骨折就是骨頭斷了, 其成因多樣, 如車禍、運動碰撞等,治療相對麻煩且最為耗時。骨折分閉合性( 皮膚完整)、開放性(斷骨外露易感染),還有完全骨折(斷成多截)和不完全骨折(有裂縫未斷開)。
復位:骨折后首要任務是讓斷骨復位回原位。復位有兩種方式,手法復位依賴醫生技術,像簡單手臂骨折,醫生能用手將斷骨推回正確位置;若骨折嚴重,手法復位難達理想效果,就需手術復位,切開皮膚用鋼板、鋼釘等固定斷骨促愈合。
固定:復位后需固定骨頭防移位。常見打石膏,用繃帶固定肢體助愈合;不太嚴重的骨折,夾板固定更方便且透氣性好;手術復位后則用鋼板、鋼釘等內固定。固定時間依骨折部位和愈合情況而定,短則數月,長則0.5~1年。
康復訓練:骨折愈合不能僅靠固定,康復訓練也至關重要。早期主要做簡單肌肉收縮練習, 如手臂骨折后活動手指,防止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愈合后期逐漸增加活動量,進行關節屈伸練習。康復訓練要循序漸進,急于求成或影響骨折愈合。
扭傷
扭傷在生活中十分常見,腳踝和手腕是高發部位。走路踩坑、走在不平路面,腳踝易因突然扭歪而拉傷韌帶;搬東西用力過猛或姿勢不對,手腕也可能扭傷。扭傷會腫痛,雖沒骨折嚴重,但處理不好會影響生活,還易留下反復扭傷的后遺癥。
休息:扭傷后,首要之事是讓傷處充分休息,杜絕繼續活動以防損傷加劇。像腳踝扭傷,要盡可能減少行走,以坐代站、以躺代坐,給受傷部位創造穩定的休養環境,助力其逐漸恢復,避免后續出現更嚴重的狀況。
冰敷:扭傷后的24~48小時是關鍵期,冰敷能發揮大作用。用冰袋或裹著冰塊的毛巾敷于受傷處,每次持續15~20分鐘,一天進行3~4次。通過讓血管收縮,冰敷可減少出血與腫脹,還能有效減輕疼痛,加快傷情好轉。
熱敷:扭傷48小時后,便可開啟熱敷護理。選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敷于扭傷部位,每次持續15~20分鐘,每日3~4次為宜。熱敷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淤血吸收,進而有效緩解疼痛與腫脹癥狀,助力傷處更快恢復。
藥物治療:若扭傷較為嚴重,疼痛劇烈難以忍受,可適當服用止痛藥,如布洛芬等來緩解痛感。同時,還能外用活血化淤藥物輔助治療,像云南白藥氣霧劑,將其噴涂于受傷部位,能有效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快損傷組織的修復與恢復。
康復鍛煉: 當腫脹與疼痛有所緩解,便可著手開展康復鍛煉。以腳踝扭傷為例,可循序漸進地進行腳踝屈伸、旋轉等動作。通過這些活動,逐步恢復關節的靈活度,增強肌肉力量,助力腳踝功能回歸正常,降低再次受傷風險。
拉傷
拉傷指肌肉或肌腱受傷。平時不運動,突然參賽跑步,大腿或小腿劇痛,可能就是肌肉拉傷,多因運動前未熱身、強度過大超出肌肉承受力。長期重復動作, 如打字員敲鍵盤,手部肌腱也易拉傷,拉傷后肌肉收縮舒張疼痛加劇。
停止運動: 一旦出現拉傷情況,必須即刻終止正在開展的運動。因為持續運動會讓受傷的肌肉或肌腱承受更大壓力,進而導致損傷進一步加重。及時停下,能為受傷部位創造相對穩定的休養環境,避免傷情惡化,為后續的恢復奠定良好基礎。
冰敷與熱敷: 與扭傷處理類似,拉傷后的24~48小時內宜進行冰敷, 用冰袋或裹冰毛巾敷于傷處,每次15~20分鐘、每日3~4次;此后再熱敷,改用熱毛巾或熱水袋,同樣每次15~20分鐘、每日3~4次,以促進恢復。
按摩與拉伸: 拉傷部位疼痛腫脹減輕后,可適當按摩與拉伸。按摩手法要輕柔,從遠離心臟處向靠近心臟方向進行;拉伸需循序漸進,勿過度用力防二次損傷。二者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助力拉傷部位更快恢復。
康復訓練: 拉傷后需依損傷程度,循序漸進提升康復訓練強度。初期可開展簡單肌肉收縮練習,如靜力性收縮,激活肌肉;隨著恢復,逐步過渡到復雜運動,像特定動作訓練,以此逐步恢復肌肉力量與柔韌性,避免急于求成致二次受傷。
挫傷
挫傷是身體遭鈍性暴力撞擊,如被拳頭擊打或撞上硬物,致皮下組織受傷而表皮無破損,像足球賽中球員對抗就易出現。挫傷處會青紫腫脹、有壓痛,雖通常沒骨折、扭傷嚴重,但面積大也會影響肢體正?;顒?,不可輕視。
休息與冰敷: 挫傷發生后, 務必讓受傷部位充分休息,防止再次遭受撞擊加重傷情。在受傷后的24小時以內,要及時采用冰敷的方式緩解疼痛與腫脹, 用冰袋或裹冰毛巾,每次15~20分鐘,每日3~4次。
熱敷與藥物治療: 受傷2 4 小時后, 需將冰敷轉為熱敷,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敷于挫傷處,促進淤血吸收、加快恢復。若此時疼痛感較為明顯,可按需服用止痛藥,或外用消腫止痛類藥物,通過多途徑協同作用,有效緩解身體不適癥狀。
觀察與就醫: 一般挫傷經休息與簡單處理,癥狀多會逐漸減輕。但若挫傷處劇烈疼痛、腫脹持續加重,或伴有發熱等情況,切不可掉以輕心,這可能預示著內部存在更嚴重損傷,需立即前往醫院就診,以便及時明確病情并接受規范治療。
切割傷
切割傷是刀、玻璃片等鋒利物割破皮膚及皮下組織所致, 生活中常見, 如做飯切手、打掃被碎玻璃劃傷。其傷口邊緣整齊,出血可能較多,若傷口深傷及血管、神經和肌腱,不僅愈合受影響,還可能導致手腳功能受損。
止血: 切割傷出血多,首要任務是止血。可用干凈紗布或毛巾緊壓傷口,通常幾分鐘可止血。若傷口大、出血猛,按壓效果不佳,就得用止血帶。但止血帶不能長時間綁縛,需每隔一段時間松開,防止肢體因長時間缺血而壞死。
清傷口:止血后務必做好傷口清潔。可用生理鹽水緩緩沖洗傷口,把其中的臟東西、異物都清除掉,以此減少感染風險。要是沒有生理鹽水,也能用干凈清水沖洗,但要注意控制水流,別太急,否則可能會對剛止住血的傷口造成新的損傷。
包扎傷口:清潔完傷口,需及時用消毒紗布或創可貼包扎,為傷口構筑防護屏障,抵御細菌侵襲。包扎時要把握好松緊度,若過松,無法有效保護傷口;若過緊,則會阻礙血液循環。只有松緊適宜,才能為傷口愈合營造良好條件。
就醫: 若切割傷較深,或傷及血管、神經、肌腱等重要組織,務必盡快就醫。醫生會依據傷口實際狀況,開展縫合、修復等針對性處理, 同時,為預防破傷風感染,可能還會為患者注射破傷風針,全方位保障傷者健康。
四肢創傷在生活中很常見,了解這些常見類型和治療方法,對我們每個人都很有幫助。要是不小心受傷了,也能及時、正確地處理,讓身體盡快好起來。不過,咱還是盡量小心點,避免受傷,畢竟身體健健康康的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