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異常變化
尿液作為人體健康的“晴雨表”,其細微改變往往暗藏著身體內部器官功能與狀態的諸多線索,尤其是腎臟和泌尿系統健康狀況常能通過尿液的異常變化得以體現。
泡沫尿: 排尿時若見尿液表面有細小泡沫且久不消散,要警惕,這或是腎臟求救信號。正常尿液因有機和無機物質表面張力弱,難有大量泡沫。腎小球受損,蛋白質進入尿液增大張力,產生泡沫尿。但偶爾一次泡沫尿不一定是腎病,劇烈運動等情況也可能出現。
尿量的改變:正常成人日尿量約1000~2000ml,若突然增多或減少,或是腎臟功能異常信號。增多可能是腎臟濃縮功能下降,如糖尿病腎病早期腎小球濾過率暫升會多尿;減少或因腎臟濾過功能受損。嚴重腎臟病致腎小球大量破壞,會少尿甚至無尿,需及時就醫查明。
血尿:尿液有血時,顏色會明顯變化,或呈淡紅、洗肉水樣,甚至鮮紅,嚴重時可見血絲、血塊。血尿常提示腎臟或泌尿系統有問題,腎小球腎炎、結石、腫瘤等都可能引發,是因腎小球基底膜受損,紅細胞漏入尿液。血尿分肉眼和鏡下兩種,早期部分腎病僅鏡下血尿,要查尿常規,別大意。
水腫現象
水腫是身體發出的重要健康警報,它常常與體內水分代謝失衡緊密相關,而腎臟作為調節人體水液平衡的關鍵器官,一旦出現問題,水腫現象便可能隨之而來。
眼瞼水腫: 晨起照鏡,若眼瞼明顯水腫,眼皮厚重、眼睛腫脹, 可能是腎臟疾病早期信號。腎臟如同“ 排水泵”,調節體內水分平衡,功能受損時,水分和鈉離子潴留會引發水腫。眼瞼皮膚組織疏松,對水分敏感,水腫常先出現于此,晨起明顯,活動后或減輕,長時間不消或加重需警惕。
下肢水腫: 下肢水腫常是腎臟“亮紅燈”的信號。腎臟功能受損,水分無法正常排出, 會積聚在下肢等低垂部位。起初可能只是腳踝輕微水腫,按壓有凹陷且恢復慢,之后會向上蔓延。下肢水腫原因多樣,若同時伴有尿液異常、高血壓,除考慮心、肝等疾病,更要警惕是腎臟出了問題。
高血壓相關癥狀
高血壓與腎臟健康猶如“唇齒相依”,二者相互影響、關系緊密。腎臟功能一旦出現異常,往往會在血壓及相關癥狀上有所體現。
血壓升高:高血壓和腎臟疾病互為因果,高血壓可致高血壓腎病,腎臟病變會激活系統,引發腎性高血壓。統計表明,20%~40%的慢性腎臟病患者會合并高血壓。若原本血壓正常卻突然升高,還伴有頭痛、頭暈、視力模糊及尿液異常、水腫等,需警惕腎臟病,及時做腎功能、超聲等檢查。
頭痛頭暈:高血壓引發的頭痛頭暈,或是腎臟“出問題”的早期信號。血壓升高會增加大腦血管壓力,刺激神經致雙側顳部或枕部脹痛等頭痛;還會影響大腦供血,使其缺血缺氧,讓人頭重腳輕,嚴重時伴惡心嘔吐。若常不明原因頭痛頭暈且血壓偏高,要警惕腎臟病,及時排查。
消化系統癥狀
腎臟雖不直接參與食物的消化吸收,但當它“生病”時,卻會通過影響體內代謝平衡,間接在消化系統引發一系列癥狀。
食欲不振: 腎臟功能受損,代謝廢物蓄積干擾腸胃,會引發食欲不振,可能對美食沒了興趣,吃一點就飽,甚至惡心,癥狀或逐漸加重致身體消瘦乏力。很多人先考慮腸胃問題而忽略腎臟,其實消化系統問題久治未愈,不妨查查腎臟功能,看是不是腎臟“出狀況”了。
惡心嘔吐:腎臟疾病發展會使體內毒素增多,加劇對胃腸道刺激,惡心嘔吐漸重,或晨起明顯,或進食后出現。嚴重時會降低生活質量,引發脫水、電解質紊亂等,加重腎臟負擔。若頻繁惡心嘔吐,伴尿量減少、水腫、乏力等,要及時就醫,做腎功能等檢查,盡早治療緩解不適。
皮膚瘙癢與貧血癥狀
腎臟在維持身體正常運轉中扮演著多重角色,一旦它出現問題,不僅會影響代謝,還會波及皮膚與血液系統。
皮膚瘙癢: 腎臟功能受損,代謝廢物和毒素在血液堆積, 會刺激皮膚神經末梢致瘙癢,可能全身發作,也可能局限在四肢、背部等。程度不一,輕者偶癢,重者難忍影響生活。皮膚瘙癢原因多樣,常被忽視與腎病的關聯。若瘙癢持續,伴尿液異常等癥狀,要警惕,及時做腎臟檢查。
貧血癥狀: 腎臟分泌的促紅細胞生成素能促進骨髓造血、維持紅細胞數量。腎受損時,該激素分泌減少,紅細胞生成不足會引發貧血,出現面色蒼白等癥狀。很多人常歸因于營養不良等而忽略腎病。慢性腎臟病患者若貧血且程度與病情相符,要及時做貧血檢查治療,同時積極治腎以改善癥狀。
腎臟“罷工”的早期信號多種多樣,涉及尿液、水腫、血壓、消化系統、皮膚和血液等多個方面。當我們發現自己出現上述癥狀中的一種或幾種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要及時去醫院進行全面的檢查,以便早期發現腎臟疾病,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早期診斷和治療對于保護腎臟功能、延緩疾病進展、提高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讓我們時刻關注自己的身體變化,重視這些早期信號,給腎臟多一份關愛,讓它能繼續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