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夕陽紅”遇上“新消費”,中國老年群體正悄然掀起一場生活方式的革命。國家統計局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3.1億人,占總人口22%,正式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銀發經濟”這個曾經被簡化為“養老經濟”的命題,如今正在裂變為“享老”的消費新生態——從智能拐杖到老年美妝課,從旅居養老社區到線上知識付費,銀發群體正在用新消費重新定義生命的意義。
基礎保障行業:從“溫飽剛需”到
“品質悅己”的消費升維
基礎保障行業作為國家經濟社會的“壓艙石”,其發展質量直接關系到民生福祉與社會穩定。銀發經濟中的基礎保障行業,為老年群體的生活保駕護航,是推動銀發經濟穩健發展的關鍵支撐。
住房服務是棲居之基。當前,我國55歲及以上人群已超4億人,居住需求正從滿足基礎生活照料的傳統“養老居住”向融合健康管理、智慧交互、社交參與等功能的“銀發人居”生態全面升級。一方面,養老社區不再是冰冷的建筑群,地產企業、養老服務機構等紛紛布局,打造多樣化適老住房產品;另一方面,老舊小區改造成為提升老年居住品質的關鍵舉措,各地在改造中融入適老化元素。
銀發經濟蓬勃發展的浪潮下,老年住房服務挑戰與機遇并存。部分人對養老社區仍存在偏見,將其視為“被遺忘的角落”,忽視了其中蘊含高品質生活的可能。同時,建設適老住房所需的高昂成本,讓許多企業望而卻步,即便看到市場潛力,也因資金壓力難以大規模投入。更深層的困境在于,當前適老住房產品尚未形成梯度化供給體系。在高端養老社區與基礎改造項目之間,缺乏滿足中等收入群體需求的“中間選項”。
未來,社區內,智能健康小屋可實時監測老人血壓、血糖等數據,并與三甲醫院遠程聯動;共享廚房里,老人們可以一起烹飪、分享美食,消解孤獨感;代際課堂則讓老人與年輕人互動,感受時代的活力。社區外,與周邊醫療機構、公園、商超的聯動,將形成“15分鐘養老生活圈”,讓老人在步行范圍內滿足生活、醫療、社交需求。這種“居住+服務+生態”的模式,將讓老年生活從“將就”變為“講究”。與此同時,市場的成熟將推動適老住房產品從“大而全”轉向“小而美”。企業可以通過大數據、AI等技術,精準分析不同年齡段、收入水平、健康狀況老人的需求,開發分層分類的產品,將讓每個老人都能找到“心之所居”。
醫療健康是生命之盾。國家衛健委2024年5月公布我國具備醫療衛生機構資質并進行養老機構備案的醫養結合機構有7800多家,床位總數達200萬張,全國醫療衛生機構和養老機構簽約合作8.7萬對。公立醫療機構通過設立老年病專科門診滿足基礎需求,民營機構提供高端種植牙等特色服務,互聯網醫療平臺則依托技術優勢開展慢病管理,初步形成多層次服務體系。同時企業逐漸將目光聚焦老年群體,各類適老化的康復輔助器具不斷涌現,在設計上充分考慮老年人的身體機能與使用習慣,提高產品的安全性與舒適度。
然而,銀發經濟中的醫療健康前行之路,布滿了重重挑戰。觀念層面,傳統“生病才就醫”的思維根深蒂固,許多老年人對日常健康管理、預防保健的重視程度不足,限制了銀發醫療健康消費市場的拓展。醫療資源供需矛盾尖銳,優質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基層醫療服務能力薄弱,難以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同時,智慧醫療技術雖發展迅猛,但針對老年人身體機能、認知特點的適配性研發不足,智能穿戴設備、健康監測APP等產品操作復雜,老年用戶使用體驗不佳,導致科技未能充分發揮助力醫療健康服務的作用。
展望未來,技術創新將帶來更多適老化智慧醫療產品,智能健康監測設備將實現無感佩戴、自動分析,健康管理平臺也將推出語音交互、大字體界面等適老版本,真正實現“科技為健康服務”。針對農村醫療健康服務覆蓋率較低,通過“飛地經濟”模式,推動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完善分級診療體系,讓偏遠地區的老人在家門口也能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與此同時,保險機構與醫療機構深度合作,推出多樣化的健康保險產品,為老年人健康消費保駕護航。
服務行業:從“生存照料”到
“生命綻放”的場景革命?
服務業作為現代經濟體系的“毛細血管”,其發展質量直接映射社會運行效率與民生溫度。銀發經濟中的服務行業,本質是一場關于“老年尊嚴”的社會實驗,當服務不再局限于“解決問題”,而是致力于“創造快樂”,老齡化社會才能真正成為文明進步的機遇而非負擔。
旅游休閑是樂活之翼。當前我國老年休閑旅游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康養旅居作為這一產業的關鍵一環,正在逐漸成為眾多中老年人休閑時光中追求健康、享受生活的首選方式。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康養旅居消費超過2萬億元,占銀發經濟規模總量接近20%,康養旅居消費保持年度同比增速15%至20%,顯著高于傳統旅游行業。
不過,旅游休閑也面臨諸多挑戰。老年群體的體力差異與安全需求使得產品設計難度倍增——如何平衡“深度體驗”與“適老化便利”?同時,價格敏感度與高品質服務的矛盾依然存在,部分高端康養游因定價過高而淪為“少數人的游戲”;而且,專業服務老年旅游的人才短缺,也限制了產品與服務質量的提升。另外,老年旅游市場還存在“年齡門檻”“設施門檻”“數字門檻”“地域門檻”等,如旅行社對高齡游客設限、文旅場所適老化改造不足、線上預約購票難、外地老人乘車政策不統一等,阻礙了老年文旅消費市場的擴大。
展望未來,旅游企業需進一步深耕市場,精準洞察不同年齡段老年人的需求差異,打造更為精細化、個性化的旅游產品。例如,休閑旅游可發展分齡式服務——針對不同體能老人設計梯度化線路(如輕徒步古鎮游與輪椅友好博物館之旅),同時開發“家庭互助旅游”產品,鼓勵子女與父母共同參與,以代際互動降低服務成本。服務模式上,可探索“旅游+養老”“旅游+醫療”等跨界融合,打造全包式、持續性的服務體系。而且要加大專業服務人才培養力度,提升服務質量。此外,加快推進文旅場所適老化改造,消除各類消費門檻,促進市場規范、健康發展,為老年群體繪就更加絢麗多彩的生活消費新畫卷,真正實現老有所樂、老有所享。
文化教育是心智之鑰。當前,中國老年文化教育正經歷從“基礎娛樂”向“終身學習”的質變。《我國老年大學發展狀況調查報告》顯示,在老年大學開設的課程中,傳統的舞蹈、書法、聲樂、健身、樂器、美術類課程仍是主流,占比超80%。超過50%的老年大學開設了信息技術、思政類課程,超過40%的老年大學開設了醫學、文學類課程,老年大學課程正在由娛樂型向賦能型轉變,實用性、操作性較強的課程逐漸成為老年大學課程設置新趨勢。
然而,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仍面臨著多重困境。在供給端,優質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一線城市老年大學“一座難求”,而三四線城市課程同質化嚴重,多數課程集中于健康養生和基礎技能,缺乏對老年人職業經驗、興趣愛好的深度挖掘。再加上企業普遍低估老年群體的學習潛力,認為“老年人學不會新技術”,導致科技應用等前沿課程覆蓋率不足,適老化教育產品開發滯后。在需求端,數字鴻溝問題尤為突出,部分老年人對在線教育存在抵觸心理,擔心“網絡詐騙”“信息泄露”,而子女代際支持不足又加劇了技術焦慮,形成“想學卻不敢學”的悖論。
展望未來,文化教育的銀發經濟前景廣闊。文化教育則應強化“賦權型供給”,一方面,開發銀發友好的交互式教學平臺,并通過“銀發數字輔導員”幫助老人跨越技術門檻,創建虛擬學習社群打破時空限制;另一方面,建立分層分類的課程體系,幫助其實現“退而不休”,為“活力老人”設計文化深度研修項目,滿足其精神追求;搭建老年知識共享平臺,讓退休專家、手藝匠人成為內容生產者,實現“從學到教”的角色轉換。
高科技行業:從“數字鴻溝”到
“智慧賦能”的智能陪伴
高科技行業,宛如驅動時代前行的“數字引擎”,在技術裂變與產業革新的交匯處迸發璀璨光芒。在銀發經濟語境下,高科技行業特指通過數字化、智能化、平臺化手段,為老年群體提供適老化產品、服務與生態的產業集合。
健康監測科技開啟無感之眼。近年來,健康監測科技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改變老年人的消費模式。過去,老年人的健康支出主要集中在疾病治療和藥物購買上,呈現出典型的“被動醫療”特征。然而,隨著智能穿戴設備、便攜式檢測儀器和遠程健康監測平臺的普及,老年人的健康消費逐漸轉向“主動預防”和“自我管理”。國家稅務總局發票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以智能手環、血壓儀等為代表的健康監測設備銷售收入同比增長41.6%。
盡管健康監測科技前景廣闊,但仍面臨諸多挑戰。從老年人的接受度層面來看,部分老人對新科技產品存在著天然的畏難情緒,復雜的操作流程讓他們望而卻步。再加上一些老人也對個人健康數據的敏感性較高,部分企業還存在數據濫用問題,導致信任危機。服務響應方面同樣存在短板,健康檢測設備與線下醫療資源尚未完全打通,老年人即使發現異常數據,仍可能面臨掛號難、就醫慢的問題,降低了科技的實際效用。此外,市場供給與需求存在結構性錯配,現有產品多聚焦“普遍需求”,卻缺乏對失能老人護理等細分場景的精準覆蓋。
展望未來,AI技術將化身老年人的“健康管家”,深度整合睡眠、血壓、血糖等多維度數據,不僅能在深夜自動調節空調溫度改善睡眠質量,還能根據晨間血壓波動推薦太極或散步等個性化運動方案。物聯網技術則像一張無形的“安全網”,將家庭、社區與醫院緊密串聯——智能藥盒會“盯緊”服藥時間,漏服時立即向家屬手機發送提醒,社區醫生也能同步收到預警并介入干預。而健康數據更將成為銀發社交的“新貨幣”,老年健身社群里的好友們會比拼每日步數、交流控糖心得,甚至用智能手環生成的“健康周報”互相激勵,在“比學趕超”中形成充滿活力的“健康社交圈”,悄然拉動運動裝備、健康食品等細分市場的消費熱潮。
智能機器人是共生之臂。當前,智能機器人正從實驗室走向養老機構、社區和家庭,成為老年人的“數字兒女”。在部分養老機構,機器人已能完成送餐、清潔、健康監測等基礎服務;居家場景中,具備語音交互、跌倒監測的陪伴型機器人逐步普及,甚至通過多模態感知和深度強化學習技術,提供個性化康復訓練與心理疏導。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預測,2025年中國智慧養老市場規模將達7.21萬億元,而養老機器人賽道年復合增長率將超過30%,成為銀發經濟中最耀眼的新星。
盡管機器人在銀發經濟中的發展前景廣闊,但仍面臨諸多嚴峻挑戰。首當其沖的便是高昂的成本問題,一臺具備多種功能的高端護理機器人售價可達數十萬元,如此高昂的價格讓許多普通家庭望而卻步。技術瓶頸也不容忽視,機器人在完成精細護理動作時,穩定性和靈活性還有待提高,比如,在復雜的居家環境中,機器人的導航和避障能力也時常“掉鏈子”,容易出現碰撞或迷路的情況。社會接受度同樣是一大難題,部分老年人對機器人存在抵觸心理,認為這些冰冷的機器無法替代人與人之間有溫度的情感交流。
未來,機器人服務模式將迎來革命性突破,深度重構銀發經濟消費生態。模塊化機器人服務如同“科技樂高”,通過“樂高式”功能模塊自由組合,讓老年人像搭積木一樣定制專屬機器人,實現從基礎護理到專業康復的個性化需求,讓每位老年人都能擁有“私人訂制”的智能助手。社區共享模式則以“機器人驛站”為樞紐,通過分時租賃、以舊換新等靈活方式,打破設備購置的資金壁壘,讓老年群體以較低成本享受高端機器人服務,推動智能設備從“奢侈品”轉變為“日用品”。情感交互領域的創新更令人期待,腦機接口技術的應用將為機器人裝上“心靈解碼器”,通過捕捉老年人的腦電波信號,實現情緒感知、意圖預判與自然對話,讓人機交流超越簡單的語音應答,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情感共鳴境界。
本文第二作者為鄭州輕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鄭婭萍
編輯: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