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因地理位置偏遠、資源分散而發展滯后的山區鄉村,將項目“飛”到了更適宜產業發展的兄弟村,村集體每年都能拿到不菲的投資收益;在現代化的綠色蔬菜大棚里,農村職業經理人每天盯著果蔬長勢,研究品種調整與行情走勢;在臍橙協會里,退休多年的老干部依舊發揮著光和熱,整日盤算著授知識、防病害、提產量、促銷路……這是發生在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王母渡鎮的真實場景,如今該鎮通過創新手段,讓能人、賢人、職業經理人助力鄉村產業振興,并通過“飛地經濟”“聯營共富”等創新模式,將“人”的潛力、“地”的資源、“產”的動能充分激活,書寫著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故事。
三村共耕“菜籃子”
盛夏時節,王母渡鎮濃口村340畝富硒蔬菜大棚沿著桃江河有序鋪展,54個標準化大棚錯落有致排列。大棚內,辣椒墜彎枝丫,茄子泛著油亮的光澤;大棚外,村民王大娘正將剛摘下的豇豆裝筐,臉上掛著汗珠卻笑意盈盈:“我家3畝土地流轉費一年1800元,在基地打工每月掙2000塊,年底還有分紅,日子比過去強多了!”除了濃口村,同樣受益良多的還有橫溪村和河坊村,這片“致富基地”正是由這三個村利用政策資金投資而建,“過去三村各自為戰,要么種水稻,要么零散種蔬菜,效益低還易滯銷”。基地職業經理人譚紹平坦言,2023年基地建成后,通過統一規劃、引入新品種,逐步扭轉了“靠天吃飯”的局面。譚紹平介紹,為破解農戶“不敢種、不會賣”難題,該大棚蔬菜基地探索“4種服務+4種收益”模式,即在服務端提供品種選配、機械調配、勞務聯絡、市場對接四大服務;在收益端村民可通過務工拿到薪金,“公司+農戶”能夠拿到投資資金,本地人和村集體能拿到土地租金,最終入股的種植戶和村集體還能拿到股金,從而實現“四金共富”增收。
“過去各村‘撒胡椒面’搞產業,現在‘攥指成拳’補短板?!弊T紹平指著大棚里的黃金百香果說。今年,該基地引進市場價8—9元/斤的黃金百香果、糖分超12%的蜜寶西瓜等高附加值品種,搭配常規蔬菜,實現“錯季種植、全年有收”。目前,基地年供粵港澳大灣區蔬菜180萬斤,帶動200—300名村民就業,其中濃口村單村獲土地租金60萬元,最為偏遠的河坊村利用20多萬元扶貧銜接資金投資的30畝地共計6個大棚,每年收益接近4萬元,“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橫溪村的“借地生金”術
“頭枕水雞崠,腳踏橫溪渡。誰能撐得住,金銀用船拉。”在王母渡鎮橫溪村,這首流傳百年的民謠,正被新時代的鄉村振興實踐賦予新的注腳。如果說濃口村的蔬菜大棚基地是“抱團致富”,那么橫溪村的“飛地經濟”則是“筑巢引鳳”。這座僅有2450人的“古渡村”,如今已成為周邊各村的“產業孵化基地”。
走進橫溪村,一棟棟白墻灰瓦的民宿掩映在古街老榕樹下,“這是枧溪村投資改建的,另一個地方上排村的民宿下個月就能開業”。橫溪村黨支部書記劉書龍介紹,通過“飛地模式”,在橫溪村目前落地的就有歧嶺村的臍橙加工廠、大陂村的紙箱加工廠、枧溪村的民宿等5個成熟項目。而這些項目有個共同特點,都是政策性資金“活用”的成果。“過去有些村優先用政策資金修路、建水溝,現在優先讓這些資金‘生錢’,收益到位后再反哺基建,形成良性循環。”王母渡鎮黨委書記劉海云說。如今,歧嶺村的臍橙加工廠覆蓋全鎮5萬畝臍橙,惠及1024戶農戶,大陂村的紙箱廠年產20萬個紙箱,利潤頗豐,枧溪村民宿年收入3萬元……
更巧妙的是“產業聯動”。臍橙是王母渡鎮的“黃金果”,全鎮擁有1700多個果園,臍橙種植面積達5.2萬畝、年產量達4.5萬噸,占贛縣區臍橙產量的一半。橫溪村的紙箱廠為臍橙提供包裝,臍橙加工廠負責篩選分揀,民宿和農貿市場則為前來采摘、采購的游客提供基本的配套服務?!叭ツ昴毘炔烧?,村里民宿爆滿,周邊飯店天天排隊?!眲堈f。
而在看不見的“軟治理”里,王母渡鎮同樣下足功夫。針對柑橘黃龍病這一“致命病害”,鎮里的臍橙協會功不可沒:80歲的劉詩蕓老人,原來做過副縣長,現在是臍橙協會負責人,退休后公益性地搭平臺、引資源,為果農進行技術普及、市場信息對接,帶著團隊走遍了全鎮18個村?!拔业募亦l我建設,這輩子賺的錢都投在這里。”在他的帶動下,全鎮臍橙樹的黃龍病發生率顯著低于周邊,5萬畝臍橙成了“放心果”。
鄉村振興的“王母渡密碼”
從濃口村的蔬菜大棚到橫溪村的企業集群,從“四金共富”到“飛地經濟”,王母渡鎮的鄉村振興實踐藏著關鍵邏輯:盤活“人”的資源,激活“地”的潛力,做活“產”的文章,進而探索出一條“政策資金活起來、產業項目立起來、村民腰包鼓起來”的特色路徑。
數據顯示,2024年王母渡鎮村村聯動、抱團發展新建的一批農業特色項目,共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230萬元,村集體經營性收入超70萬元的村占比達60%,全鎮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2%。更可貴的是,這些數字背后是“能人治村”的智慧——“職業經理人”管技術、“鄉賢顧問”跑市場、“民間組織”防病害,人人都是鄉村振興主角。而在王母渡鎮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飛地”模式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過去很多村里沒工業用地,只能守著薄田;現在‘借地生金’,連枧溪、上排這些‘飛出村’都能分到紅利”。劉海云說,這種模式不僅盤活了農村的土地資源,更讓周邊村共享產業發展成果。
“鄉村振興沒有固定模板,關鍵是立足實際、整合資源、激發活力。”劉海云表示,橫溪村曾經“金銀用船拉”的民謠,如今有了新解——不是靠天賜的“金銀”,而是靠人創造的“金銀”;不是“等靠要”的“拉”,而是“一起干”的“贏”。除此之外,王母渡鎮還創新基層治理方式,大力推行“主動服務+快速響應”,解民憂、助企業,黨員干部帶頭破陳規、立章程、強服務、評先進,移風易俗涵養文明鄉風,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勁的軟環境保障。夏日的風掠過桃江,吹過整齊劃一的蔬菜大棚,掀起層層熱浪,在這片曾經“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土地上,王母渡人正用汗水與智慧,書寫著“小山村也能有大文章”的鄉村振興答卷。
編輯:馬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