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延慶,攀上八達嶺,掃碼5分鐘后無人機應急物資就能快速送來;坐上直升機,游客就能直觀地感受到什么是“巨龍盤山”;走進無人機科技館,就能全景式了解型號不一、功能不同的無人機產品……如今,北京市延慶區依托良好空域條件,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創新服務模式,優化產業生態,形成了文商旅體融合互促的低空技術發展全景圖。今年7月,《經濟》記者走進位于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延慶園,帶領讀者共赴一場“飛”閱延慶的調研之旅。
政策開路 產業生根
北京無人機看延慶。以八達嶺機場為中心的真高1098m、面積374km2的獨特空域優勢為延慶發展低空技術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基礎。
2020年10月,北京市延慶區成功獲批中國民航局首批、同時也是北京市唯一的“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2023年8月,北京市政府確定延慶為北京無人機產業發展主區。2024年,《關于促進中關村延慶園無人機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4—2026年)》《北京市無人駕駛航空示范區建設方案》相繼出臺。2024年9月,延慶被國家發展改革委納入全空間智能無人體系城市聯盟。2025年1月,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延慶“打造低空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先導區”。
在政策的引領下,延慶低空技術產業發展加速成勢。全市首個中關村低空技術產業園落地延慶,無人機產業創新園投入使用;延慶區低空飛行管理服務中心(測試版)上線,建成北京(延慶)城市綜合管理示范應用平臺,25個無人機機巢實現鄉鎮重點區域全覆蓋,無人機在城市治理、應急救援等領域場景服務超1000小時;落地北京氫能通用航空創新研究院,全球首款浮筒式雙座水上電動飛機和四座氫內燃機飛機在延慶首飛;連續4年舉辦八達嶺低空安全發展大會,舉辦2025低空技術與工程大會、第八屆中關村國際前沿科技大賽無人機與低空安全領域賽等賽事活動。
今年8月1日,《北京市延慶區低空飛行服務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作為北京市首個專門規范低空飛行服務管理的區域性制度文件,《辦法》的實施標志著延慶低空飛行服務管理進入規范化、制度化新階段,為延慶低空技術產業健康有序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如今,延慶區發展低空技術已經產生名片效應。在北京市發展改革委的支持下,示范區納入全市重點產業集聚區政策支持范圍。截至目前,示范區已集聚無人機企業超百家。航天時代飛鴻鏈主企業躋身“獨角獸”行列,遠度互聯獲得中大型固定翼無人機特殊適航證,瑞迪通達在無人機反制進入快速成長期……
據北京市延慶區科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推動相關企業發展,延慶區科信局出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幫助企業解決技術研發、市場拓展、資金短缺等方面的難題。
例如,2022年出臺的《關于加快延慶區高新技術企業創新發展的支持辦法》,聚焦高企、專精特新認證,上市輔導、研發投入及技術合同成交等領域。實施兩年多來,支持企業171家,推動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211家增至270家,“專精特新”企業從32家增至67家,園區營收與總產值顯著提升,有效解決企業發展關鍵問題。2025年,區政府修訂政策形成《延慶區關于加強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支持辦法》,強化對大中型重點企業研發費用的支撐,進一步精準助力企業技術研發與市場拓展。
為將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延慶區以體制機制改革為抓手,建立了“上下貫通”的工作體系,為企業提供更為高效的政務服務和技術支持。
首先,堅持全區“一盤棋”,通過全局謀劃、統籌部署,推動管理體制不斷健全完善,區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明確提出要深化中關村延慶園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區政府將園區建設發展提升到全區戰略高度,組建成立區科學技術和經濟信息化局(中關村科技園區延慶園管理委員會),從“物理整合”到“化學融合”,強化對全區經濟信息化、科技創新和園區建設工作統籌。
其次,深化管理機制改革,以延慶園管委會統籌規劃管理和產業培育、以服務中心專攻招商引資和為企服務、以投資公司負責基礎設施建設和市場運營管理,“三駕馬車”通力合作構建全方位保障,全區各相關單位共同提供多元化服務,從過去的“單打獨斗”到現在的“協同作戰”,打通了政策堵點、彌補了體制缺失,一體化推進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
最后,探索新型政企合作機制,與中關村發展集團聯合成立中關村延慶園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園區開發建設;與北京啟迪之星創業加速科技有限公司、意谷世紀無人機技術服務(北京)有限公司等第三方市場化平臺合作,形成支持產業集聚的創新生態。
一系列扎實有效的舉措彰顯了延慶區“以企為貴”的營商理念,也產生了良好成績。
平臺一子落 發展滿盤活
由于延慶空域分為100米以下、100—300米、300—600米等不同高度層,分別用于不同類型的無人機飛行,目前空域全開放但需統一調度,所以延慶區以國企為依托,構建了集無人機技術研發、場景應用、空域管理于一體的城市綜合治理平臺。
2024年10月,北京八達嶺低空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八達嶺低空”)應運而生。該無人機運營平臺已于2025年1月實現常態化巡查。平臺整合了10類無人機應用場景(除1類有人機以外),包括反制、物流、文旅、交通、公安執法和應急救援等。配備30余架無人機機巢及無人機,可實現24小時不間斷巡查,日均巡查20—24次,覆蓋延慶11個鎮、4個鄉、3個街道的重點區域。
八達嶺低空總經理郭立向記者表示,平臺兼具公共服務與產業整合功能。“園區總面積約3萬平方米,以廠房形式提供研發、制作、組裝等空間,滿足企業多樣化需求。園區支持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涵蓋整機制造、培訓、反制技術等多個領域。園區內的科技館集科普、展示、交易、招商于一體,將園區內各企業成型的無人機做一個整體的展示,大力宣揚入園企業的技術優勢。希望吸引更多的無人機企業落地延慶。”郭立表示,目前園區管委會代表企業與八達嶺機場簽署合作協議,將空域免費對園區企業開放,極大降低了企業運營成本。
通過資源整合,這一平臺已經實現與延慶區15個部門、13個派出所進行數據共享,支持多部門實時查看畫面,滿足不同情況下的巡查需求。例如常態化巡查,可以追蹤流浪動物、森林火情、電力設施隱患及地質災害風險點等,較人工巡查效率提升5—8倍。同時,能夠做到精準識別,通過AI算法自動標注問題點位(如垃圾堆放坐標、排污口熱源),準確率達90%以上。
經過資源整合,平臺在政務服務、城市治理、應急救援、農業環保等多個領域都有創新實踐,為無人機產業落地搭建了很多不同的場景,尤其是可以完成艱苦困難情況下的人力替代。
“我們的無人機為世園草莓音樂節提供了安保支持。傳統的安保工作是公安部門利用平面攝像頭巡查,角度十分有限。而我們的無人機在120米高度飛行的時候,技術人員就可以實時地通過無人機拍到的俯瞰畫面找到潛在的安全隱患。技術人員第一時間看到后,無人機平臺主系統會將任務發布在音樂節現場指揮中心,直接調派現場警備力量去制止和維持秩序。”在郭立看來,音樂節安保只是一個小場景,更多的場景同樣離不開無人機技術提供的服務保障。
例如,面對塵土飛揚的工地,無人機搭載抑塵劑與細流噴灑系統,配合土方作業就能進行精準降塵;面對不規則的耕地,無人機航拍攜帶高清攝像機就可以實現精準測量,協助法院處理土地糾紛;面對擁堵的交通路況,無人機能夠穿越擁堵車流,第一時間飛到現場,將數據傳回交通應急指揮中心,幫助其精準判斷情況;面對非法冰釣,無人機能及時發揮識別與喊話功能,制止不法行為,節省人力成本。
入學即上崗 課堂通車間
科技攻關,產業落地,歸根結底在于人。
為更好解決無人機產業發展中的人才難題,延慶區不斷夯實產教融合基礎,形成了包括北方工業大學、北京國際奧林匹克學院、北京市延慶區職業學院、北京藍天飛揚飛行學院、航天宏圖無人機培訓基地、北京熠維航空培訓學院在內的無人機技術人才輸送搖籃。
2024年9月,北方工業大學無人機學院在第四屆八達嶺低空安全發展大會上正式揭牌,這是北方工業大學依托原有自動化、機械工程、信息工程等專業的基礎優勢成立的二級學院。作為國內首個以無人機命名的二級學院,其成立旨在深化校地合作,服務延慶區打造低空無人駕駛航空示范區建設需求,通過智能控制學科群建設培育新質生產力,助力北京市無人駕駛航空示范區建設。該院于2024年招收了第一批“自動化+無人機”專業方向的學生,并計劃在2025年擴大招生規模,設立低空技術與工程專業。
來到該學院所在的北京延慶創新港,記者發現這里正通過整合優勢資源打造科教融匯與產教融合的科研高地。
以問題為導向,以目標為牽引,人才培養更加有的放矢。無人機學院研究領域涵蓋飛行控制、多機協同、智能通信等前沿方向,承擔了由專項經費支持的500公里級大型無人機專項,與北方天途、卓翼、中國航天電科等建立合作關系。中國航天電科改成中國航天九院、內蒙古鄂爾多斯總額1600萬元的“揭榜掛帥”項目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方向包括變構型無人機編隊、電力巡檢無人機系統等。同時學校專門設立1000萬元校內專項資金支持無人機研發項目,學院負責人牽頭開展長航時、混動多旋翼無人機研發。
該院青年教師王賢宇向記者表示,無人機學院的優勢在于注重產教融合,強調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實操能力。專業課程采用“理論+實踐”的方式,內容包含70%以上的實踐環節,部分課程由企業導師授課。實踐課程以項目制形式開展,由企業或實際場景導入課題。通過這種方式,能實現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優勢互補。
“校企合作,可以充分紓解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痛點,通過有針對性的課題研究實現技術迭代,解決問題,讓企業發展得更好,形成良性、正向的循環。”據王賢宇介紹,通過延慶區有關部門的積極協調與引導,學院與延慶區內的無人機上下游企業,如北方天途、卓翼、中國航天電科等建立合作關系,通過飛手培訓、聯合課程、研究項目合作、學生實習等產教融合的項目,將學生輸送到無人機產業上下游,包括軟件開發、飛控、算法、結構設計、載荷應用、飛行操作等多個方向。學生經過4年系統學習(含3—6個月企業實習)即可勝任企業工程崗位,培養周期短于傳統高校畢業生,最大程度減少學生與企業磨合的時間,提高就業率。
科技“智”上 民生“慧”下
宏大的戰略最終要被落實到細微之處。為了驗證這一點,記者深入園區內無人機企業實地走訪。走進北京市遠度互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遠度科技”)工作車間內,技術人員正在有條不紊地組裝零件,經過一系列嚴格的組裝流程后,一架架可應用于公安、應急、電力、林草、石油、環保、軍工等多行業的無人機被輸送到全國各地,在應急管理等場景發揮作用。
遠度科技市場部經理馬帥康向記者表示,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遠度科技是工業無人機賽道完整掌握全產業鏈關鍵技術的企業,自主研發了飛行控制系統、光電吊艙、遠程數據鏈、Al機器視覺等關鍵核心技術與多款無人機產品。累計為超過20萬架無人機提供核心技術服務,其中復合翼安防巡檢類無人機年飛行里程超過200萬公里。
在災區、在火場,遠度科技研發的“明星產品”——ZT-120V無人機正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
這款無人機于2024年獲得中國民用航空局頒發的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器特殊適航證,成為首款獲得特殊適航證的中型復合翼無人機。全長6.5米,最大起飛重量150公斤,有效載荷40公斤,續航時間可達8小時。在應急救援、日常巡檢等多個領域應用廣泛,具備高載重、長續航、適應高海拔和復雜天氣等優勢,能夠發揮特定環境下的應急處理作用。
2024年9月,臺風“摩羯”登陸海南后,對部分市縣造成了巨大破壞和影響,大量樹木倒伏、道路中斷,多個鄉鎮出現停電、通信中斷等情況。接到海南省應急管理廳指揮調度后,遠度科技無人機救援團隊聞令而行。ZT-120V中型復合翼無人機搭載三網通公網基站,在空中風速8級的情況下,為災區救援提供應急通信、災情偵察保障。
2024年12月,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雅江縣河口鎮城廂村發生森林火災。火災發生后,遠度科技ZT-120V無人機救援團隊立即啟動應急響應,迅速奔赴參與救援,在海拔5000m的高度對火場進行空中勘察、巡查,對著火面積20km2內的區域進行巡視,火場現場畫面和紅外視頻畫面實時回傳至四川省應急管理廳航空應急救援指揮調度平臺,為指揮部全面了解掌握火場態勢、科學指揮決策、高效安全滅火提供關鍵信息支撐。
2025年1月,在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大量房屋倒塌,災區多地通信嚴重受損。接到西藏自治區應急管理廳的調派后,遠度科技ZT-120V無人機救援團隊依案啟動應急響應機制,迅速出動拉薩、日喀則駐地的ZT-120V中型復合翼無人機前往災區,在災區上空飛行80分鐘,有效引導救援力量在72小時黃金救援期進行精準施救。
2025年7月,北京市密云、延慶等部分地區出現大暴雨,引發山洪、山體滑坡,多地出現斷電、斷路、斷網的“三斷”情況。遠度科技迅速響應,緊急調派無人機救援隊奔赴一線。ZT-25V無人機通過高精度的航拍數據采集和快速建模算法,迅速構建塌方路段及周邊地形的立體模型,清晰呈現塌方的體積、位置、堆積形態以及周邊山體、植被的受損情況,并將現場情況與道路損毀數據實時回傳指揮部,為工程搶險部門提供了空間信息。
遠度的核心技術與創新應用,成為開拓市場的金鑰匙。目前,遠度科技每年的無人機交付量保持在200—300架之間,已獲得“兩用物項和技術出口許可證”,2022年開始拓展中東、東南亞、非洲等海外市場。
填補空白 開辟藍海
與外界想象的冰冷流水線不同,在北京清航紫荊裝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清航裝備”)的組裝車間,記者感受到的是企業對核心技術攻關數十年如一日的熱情與活力。
清航裝備成立于2015年,是目前中國唯一生產交叉雙旋翼無人直升機的企業,主要從事無人直升機的研發、設計、制造、試驗、試飛、檢測、交付、培訓等業務。該公司主打機型JZ-550,采用國際領先的交叉雙旋翼構型,具備高載重比、強抗風能力和優異的升力性能,已在應急消防和無人物流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
企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企業發展與政策導向的同頻共振。成功的企業能敏銳地嗅到時代機遇,并將自己嵌入宏大的發展敘事中。
2019年,在延慶區政府的支持下,清航裝備落地中關村延慶園。“要制造無人機就需要實驗場地,實際上北京的空域管制非常嚴格,只有延慶區的八達嶺通航機場能為清航裝備提供良好的試飛場所。”該公司商務區域總監羅秦凱向記者表示,政策支持為企業發展按下了加速鍵。
如今,這家企業已經走過10年的發展歷程,不斷實現技術創新與突破。由其研制的世界首架交叉雙旋翼復合推力尾槳無人直升機,打破了國際壟斷,尚屬國內首創,填補了國內空白,獲評2023北京市科學技術獎(技術發明獎)一等獎、中國發明協會發明一等獎,入選中關村科技發展全球2024《百項新技術新產品榜單》重磅推薦15個重點項目名錄。
在政策紅利構筑的“護城河”內,企業得以規避部分風險,集中資源與精力進行長期主義的技術攻堅和市場開拓。
據羅秦凱介紹,目前清航裝備擁有120余項專利,交叉旋翼領域占95%以上專利。除了自研的無人機裝備外,清航裝備還有附帶拖掛運輸起降平臺的多種產品。與其他企業的巡航無人機相比,清航裝備的無人機在載重調用物資方面擁有很大優勢,產品穩定性強,并且對起飛場地要求相當小,大概在5米乘5米的場所就能起飛。
“從研發到銷售,我們大概用了8年的時間,2020年中標全國工業級消防無人機首標,2021年交付,2023年開始規模化銷售。累計向黑龍江省應急管理廳、吉林省森林消防總隊、中海油、海軍某部等用戶單位交付各類機型無人機約30架,覆蓋全國多個省市。”羅秦凱表示,未來政策窗口持續打開,市場需求也在穩步增長。
清航裝備的成長之路,是一次精準的“雙向奔赴”,企業找到了釋放其潛能的完美賽道,政策也找到了落地生效的最佳載體。
延慶,是屬于未來的。基于空域條件、測試平臺、試驗環境與集成能力的獨特優勢,延慶正悄然編織著低空技術的未來圖景。這片天空,不僅是飛行器試煉的舞臺,更是創新與夢想的起飛坪。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這里將匯聚產業智慧,領航低空技術新浪潮。讓延慶的騰飛,成為低空時代最生動的注腳。
(呂霽雯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