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技術發展的過程中,經常出現類似的現象。原來很邊緣的技術和工作,因為各種機緣巧合,最終成為整個協作網絡的中心,這個現象就叫“邊緣突破”。
舉個例子,提起程序員、電腦編程,一般都覺得這是理工男的天下。但是美國媒體評選的還在世的“世界上最偉大的程序員”,榜單第一名卻是一位女士,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名字,叫瑪格麗特·漢密爾頓。理由是,在當年的阿波羅登月計劃中,她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我們也許以為瑪格麗特在阿波羅登月計劃里,一定是身處核心要職,但她恰恰是被安排到一個最無關緊要的部門,人們甚至給它起了別名叫“forget it”,就是“忘了它吧”。這個部門的職責,是制訂任務失敗后的備用方案。備用方案,只是大家的心理安慰,聊勝于無而已。
但是瑪格麗特不服,既然分到了這個任務,她就一遍又一遍地模擬飛船的飛行狀態,排查其中的漏洞。最后果然被她發現一個大漏洞。簡單地說就是,假如在飛行過程中,有人不小心按下了某一個按鈕,就會使得飛行系統直接崩潰。
阿波羅計劃的飛行員都萬里挑一,哪會輕易犯這種“手滑”的低級錯誤呢?上級也沒太重視瑪格麗特的發現和提議。但萬萬沒想到,在阿波羅8號環繞月球飛行的時候,還真就有一名宇航員手滑,按下了這個不該按的鍵。
這簡直就是一道晴天霹靂。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那個場景:登月計劃辦公室里,系統崩潰,所有的飛行數據全部被清空,宇航員能不能活著回來都是個未知數,所有人都緊張到了極點。
這時,瑪格麗特神兵天降,帶領著手下的程序員經過9小時的奮戰,把所有的數據搶救回來,阿波羅8號才平安返航。
也許我們會說,這只是一個小概率事件,一位女程序員偶然走到了舞臺中央。事實并非如此。如果考察人類計算機發展的歷史,我們會發現,那個年代的杰出程序員是位女性,其實是必然的。為什么?因為當時的計算機,可沒有硬盤,存儲數據、編寫程序都是靠一張張的打孔卡片——有點像我們現在考試用的機讀卡,通過讓計算機讀取卡片上的孔洞,來輸入指令。這種精細的手工活兒,需要操作者非常耐心和細心,第一代的程序員,全都由女性擔任。
在計算機誕生初期,編程其實是一個比較邊緣和下游的手工勞動,并不像現在這樣,居于整個產業的核心位置。
早期第一批女性碼農的工作照,是一群穿著連衣裙、頭發扎起來的年輕姑娘,像學生上課一樣在辦公室里排排坐,給手里的卡片一點點地打孔。這個場景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有點像服裝廠的流水線,一群縫紉工人在操作縫紉機。
一個非常邊緣的技術,居然會成為下一個時代最核心的技術基礎,誰能想得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