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手機、互動大屏、虛擬仿真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幼兒園教師需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枷鎖,用現代化手段為幼兒開展音樂教育。
信息技術為幼兒園音樂教學帶來新機遇
傳統音樂教學地點固定、教具有限、形式單一,不能適應幼兒對音樂學習的需求。信息技術猶如一股清新的空氣,賦予音樂課堂鮮活的面貌。
例如,動畫視頻的加入,原本虛無縹緲、很難直觀感受的音樂知識被畫成可以感知的圖像,學習的過程變得有趣起來。會動的東西總能吸引幼兒的目光,學習五線譜知識時,幼兒很快就能掌握音符位置的高低。
VR技術能使幼兒進入虛擬的音樂環境。戴上VR眼鏡,幼兒仿佛親臨森林音樂節,和動物們一起隨著音樂哼唱和舞蹈。這種全新的體驗可以激發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
音樂教學APP的普及,也可以實現因材施教,在不同的階段針對幼兒不同的興趣愛好推送適合的音樂和練習內容,讓音樂學習變得更加有的放矢。
信息技術與幼兒園音樂教學融合路徑多
智趣相融,構建多媒體音樂互動課堂
多媒體音樂課堂大屏幕的使用,能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幼兒的課堂參與熱情。教師運用大屏幕播放音樂視頻,可以瞬間吸引幼兒的目光。教師可以即時暫停,邀請幼兒起立,隨音樂模仿畫面中的優美手勢和歡快的動作,體會音樂的情緒與意境。
互動大屏的觸屏游戲功能寓教于樂,使節奏感的養成變得趣味盎然。例如,教師設計游戲“音樂與動畫對對碰”,幼兒根據播放的音樂節奏快慢為不同的音樂片段選擇相應的動畫場景并進行觸摸,如音樂節奏快可以選擇流水潺潺的動畫場景、音樂節奏慢可選擇飄忽的云朵。這樣既能培養幼兒的聽覺辨別能力,又能激發幼兒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在學習經典兒歌《兩只老虎》時,教師讓幼兒點擊或拖動光標,指揮兩只老虎隨著音樂節拍做出相應的奔跑、跳躍、打鬧等動作。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提升課堂的互動性和游戲性,也能讓幼兒感悟音樂和動作之間的融合之美,引導幼兒熱愛音樂、享受音樂。
科技賦能,智能設備助力音樂教學創新
智能音箱、電子琴等產品漸漸進入音樂課堂,為傳統的教學方式帶來了新意。智能音箱可以儲存很多音樂,能夠根據教師的需要找到相應的樂曲并隨時播放,使幼兒能從優美的古典樂曲中感受到典雅與沉靜,從跳躍的搖滾樂中感受到強烈的節奏。不同的音樂風格能讓幼兒的感知更豐富、更敏銳。
電子琴作為音樂啟蒙教學的明星產品,自帶豐富的伴奏內容、多彩的LED提示燈等,更是方便了幼兒。在提示燈的提示下,幼兒能夠看到指法及節拍的變化,同時借助趣味化、游戲化的演奏模式,幼兒能更加輕松地掌握較為復雜的音樂理論知識。電子琴可以通過虛擬演奏方式展現出其他樂器演奏出的聲音,給予幼兒更多的樂器觸覺體驗,從而豐富幼兒對樂器的認知。
更可喜的是,智能手機的應用,讓教師可以方便地教學。例如,在課堂上用手機對幼兒的音樂演奏活動進行錄像,傳給家長,共同見證幼兒的進步,家長的鼓掌喝彩也能讓幼兒感受到快樂和自信。
除此之外,先進的音樂教學軟件與智能樂器的融合能夠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依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和興趣愛好制訂個性化的教學方案,使音樂教學變得精準有效。例如,教師可基于軟件中幼兒的演奏數據給予及時反饋,讓幼兒避免犯錯,提高其演奏技巧,這種個性化的教學將為音樂教學打開新天地。
資源共享,打造音樂教學云端平臺
幼兒園可以積極聯合專業音樂團隊,共同打造“幼兒音樂教育課程資源庫”,既可以為教師的音樂教育提供有效輔助,也可以為家長提供與幼兒共賞音樂、共情互動的良好平臺。
幼兒音樂教育課程資源庫所收錄的歌曲要種類豐富、形式多樣、旋律優美、節奏活潑,便于幼兒欣賞、學唱。內容涉及兒歌、經典歌曲、民族音樂和世界各國的特色歌曲,如《小星星》《粉刷匠》《茉莉花》《青藏高原》等。
與音樂資源搭配的可以是多種形式的音樂游戲資源,鼓勵幼兒通過有趣的音樂游戲來感受音樂,發現興趣,體會音樂的優美。如“音樂小偵探”游戲,判斷并找尋演奏樂器,再如“節奏大師”,在音樂的演奏過程中嘗試跟隨音樂一起有節奏地拍手、跺腳。
資源庫配備大量的音樂教學課件。課件圖文并茂,有的運用動畫、視頻等形式,直觀生動地講解音樂知識,便于幼兒理解認知。例如,制作有關音符的課件,運用動畫等手段表現音符的跳躍和變化,使幼兒在愉悅的環境中學習音符的基本知識。
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教學需要提出需求,平臺則在資源庫中搜尋相關歌曲、游戲、課件,使音樂教育內容始終帶給教師和幼兒新鮮感與吸引力。此外,資源庫還可以增加新資源以使平臺資源緊跟時代、不斷更新。家長同樣可以登錄資源庫,獲得大量的音樂教育資源,與孩子一起在家中開展豐富多彩的音樂活動,感受音樂的快樂,實現家園共育。
在音樂課堂上嘗試新的教學模式,能讓幼兒在有趣的教學氛圍中高效學習音樂,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多媒體的趣味教學、智能化樂器的演奏等功能的協助下,真切體驗音樂的魅力。在音樂和科技的神奇氛圍中,幼兒產生濃厚的音樂興趣,也在無形中提升自身藝術氣質。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錦繡幼兒園)
【編輯:陳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