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本市場向來青睞高增長企業,一旦增速放緩,資本便會迅速撤離,它更看重增長曲線,而非營利的絕對金額,甚至期待企業能實現“今年20%、明年30%、后年40%”的階梯式增長。但對企業而言,真正該聚焦的,始終是長期、健康的發展邏輯。我曾在公司強調,絕不能讓市值綁架經營。被短期股價左右的企業,注定走不遠。
任何企業的發展都有階段性,到了一定規模必然會進入調整期。這就像成績優異的學生,只要保持鉆研的勁頭,總能找到突破的方向。在服裝行業,安踏運營斐樂的成功,離不開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多重加持。天時上,恰好趕上時尚運動風潮興起,這股趨勢直接帶動了斐樂的爆發,甚至吸引了不少原本穿七匹狼等品牌的消費者,這種客群遷移在當時誰也沒能預料。人和上,安踏打造了一支執行力極強的團隊,這是斐樂能快速起勢的核心支撐。后續安踏收購的始祖鳥、迪桑特等品牌,又精準踩中了戶外市場的風口,再加上其成熟的供應鏈體系與完善的終端渠道布局,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可以說,安踏手握優質品牌、完善渠道,借助海外高端產品強化了自身產品力,更具備頂尖的管理能力與團隊執行力,這樣的成功幾乎難以復制。而在我看來,這一切的根本還是“團隊”:上下一心朝著同一個目標發力,才是企業穿越周期的關鍵。比音勒芬如今也定下了目標,雖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但首先要有挑戰不可能的決心,這才是我們向前的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