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益娟"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福建省消化病學分會幽門螺桿菌學組秘書,福建省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學組委員,福建省炎癥性腸病聯盟首屆委員、秘書、學術委員會秘書,吳階平醫學基金會中國炎癥性腸病聯盟成員,福建省消化內鏡學分會小腸疾病學組委員。擅長: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的診治,克羅恩病、潰瘍性結腸炎、胃潰瘍、幽門螺桿菌感染、慢性萎縮性胃炎及胃癌的防治。

都說“胃病三分治七分養”,許多人為了消化系統的健康會主動堅持一些耳熟能詳的“養胃好習慣”,如宜軟宜爛、飲食清淡、飯后散步,等等。然而,如果養胃習慣過了“度”,就會損傷消化系統的功能,讓“養胃”變成了“傷胃”。
粥是傳統的養胃食物,從中醫角度看,粥有健脾養胃、生津潤燥的功效;從現代醫學原理分析,大米熬煮成粥后,淀粉顆粒破裂,更容易被消化吸收,而且粥呈半流質狀態,進入胃后無需經過機械消化過程,就能快速被胃排空,極大地減輕了胃的負擔。對于經歷過胃部手術、患有急性胃炎或消化不良的患者來說,在短期內食用白粥,能讓受傷或虛弱的胃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病情的恢復。
人體遵循“用進廢退”的原則,胃也不例外。長期食用過于軟爛、無需咀嚼和易于消化的粥,會使胃的蠕動功能逐漸減弱,消化液分泌也會減少,導致胃的消化能力逐漸退化。對于存在胃食管反流的人群,流質、半流質食物更容易反流,加重燒心、反酸等癥狀。
養生建議
粥適合作為特殊人群的過渡飲食,或健康人群每天早上或晚上進食,不宜一日三餐、長期喝粥。喝粥時,可以一同進食清炒時蔬等需要口腔咀嚼、胃內研磨的配食,讓胃“運動”起來。
“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這句俗語傳達了飯后散步對健康有益的理念,其科學依據是飯后適當散步,肢體的運動能溫和地刺激腹部,如同給內臟做按摩,加速腸胃蠕動,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尤其在攝入油膩食物后,散步的“按摩效應”更顯著,可使胃排空時間縮短30%,有效緩解餐后飽脹感,還能幫助消耗多余熱量,減少腹部脂肪堆積。
然而,剛吃飽飯時,胃正忙著消化食物,大量血液集中在胃腸道。此時如果立刻運動,血液就會被大量分流到運動的肌肉中,胃腸道的血供就會減少,消化酶的分泌也會受到影響,正常的消化節奏被打亂,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胃痙攣等問題。同時,飯后胃處于充盈狀態,運動時身體的震動,可能讓胃的位置下移,長期如此會增加胃下垂的風險,也容易導致胃食管反流,出現燒心、反酸等癥狀。
養生建議
餐后靜坐30分鐘,讓胃先“忙”消化工作,之后再進行15—20分鐘的慢走,既能享受散步帶來的益處,又不會給胃增添負擔。如果已經知道自己消化功能較弱,飯后躺一會讓血液集中于胃腸更利于消化吸收。
在各種健康飲食方案的宣傳下,以玉米、紅薯、糙米等粗糧,以及各種莖、葉蔬菜為主的飲食成為現代人們的“健康餐”。粗糧和各類蔬菜的確有獨特的營養價值,它們富含膳食纖維,能把胃腸道“打掃”得干干凈凈,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還能降低膽固醇,對心血管健康也十分有益。
但凡事過猶不及,這類飲食營養相對單一,而蛋白質和油脂是人體必需營養素,長期吃粗糧、蔬菜而不攝入肉類食物,可能導致人體營養缺乏。此外,膳食纖維質地粗糙,長期、過量食用粗糧、蔬菜,對于胃黏膜較薄弱、消化功能較差的人群,在胃內難以消化的過多膳食纖維可能像砂紙一樣不斷摩擦胃黏膜,引起胃痛、胃脹等癥狀。
養生建議
一般每天粗糧的攝入量50—100克、蔬菜的攝入量300克左右就足夠了。烹飪粗糧時宜提前浸泡,讓它們吸飽水分,或用高壓鍋燉煮,把粗糧煮得軟爛,降低對胃的刺激。蔬菜建議用鹽水煮熟,不建議生食,否則不利于胃腸健康。
不可否認,喝粥、飯后散步、吃粗糧等都是養胃的方法,但做得不對或做得太過都會走向我們預期的反面,成為損傷消化健康的原因。因此,我們需要保持理性,適度運用養生方法,呵護胃腸健康。
(編輯" " 董" " 玲" " 池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