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迎來產業變革和產業生態重塑的關鍵節點。計劃2025年10月正式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 3.0”應勢而出。預判未來15年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走勢,電動化和智能化融合發展是其基本定位。
發展新能源汽車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進入新的發展階段。從下面幾組數據可見汽車行業已發生了重大變化,新能源汽車市場地位日益凸顯。
2025年8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相關數據:1-7月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823.2萬輛和822萬輛,同比分別增長 39.2% 和 38.5% ,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新車總銷量的45% ;1-7月汽車出口368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30.8萬輛,占比約 35.5% 0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24年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首次突破1000萬輛,分別為1288.8萬輛和1286.6方輛,同比分別增長 34.4% 和35.5% ,新能源汽車新車銷量達到汽車總銷量的 40.9% ;2024年汽車出口585.9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8.4萬輛,占比約 21.9%。
據公安部統計,截至2025年6月底,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3689萬輛,占汽車總量的 10.27% ,其中純電動汽車保有量2553.9萬輛,占新能源汽車總量的 69.23% ;上半年新注冊登記新能源汽車562.2萬輛,同比增長 27.86% ,創歷史新高,其中新能源汽車新注冊登記量占汽車新注冊登記量的44.97% 。
“當前汽車產業迎來產業變革和產業生態重塑的關鍵節點?!敝袊嚬こ虒W會監事長、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長李開國接受《汽車縱橫》專訪時說,“汽車是歷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先導產業。當前,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內興起,新能源、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創新加速、跨產業深度融合,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孕育發展,汽車迎來綠色低碳、智能網聯、智能制造新變革,由此帶來汽車產業創新鏈、供應鏈、價值鏈生態體系重塑?!?/p>
在此大背景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 3.0′′"(以下簡稱“路線圖 3.0′′")應勢而出。此前,此項路線圖已于2016年和2020年分別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1.0和 2.0 作為編制路線圖3.0的重要參與者及其節能技術群召集人,李開國說:“路線圖1.0和2.0主要描述表征的是中國汽車產業以對標、跟隨、追趕為主。但中國汽車工業經過這么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到了新的高度,所以我們編制路線圖3.0,是要思考和規劃好中國汽車產業技術創新的未來。我們這次規劃到2040年,已經沒有對標對象,因為我們在新能源汽車、智能網聯領域已走到了世界前列?!?/p>
順應行業三大變革大勢
其實,2012年國務院發布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2020年國務院又發布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一2035年)》。這兩個規劃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發揮了綱領性指導作用。而路線圖3.0從技術發展規劃角度延續和深化其具體實踐路徑。
“路線圖3.0要描畫好未來15年汽車技術發展總體趨勢和未來努力的目標。這是路線圖的價值和意義?!迸c路線圖1.0和2.0相比,李開國表示,路線圖3.0有很大不同:一是要跟全球講好中國汽車工業科技創新和發展的故事,二是要探索好中國汽車產業在技術上怎么占領全球新高地,三是要講好中國汽車產業在全球汽車發展中的作用和影響力。在專訪中,他深入介紹了編制路線圖3.0的初衷和對汽車市場的新洞察。
首先,研究編制新的技術路線圖是引領汽車產業創新發展方向的重要支撐。
李開國表示,編制汽車產業技術路線圖是全球主要汽車強國把握戰略機遇、引導汽車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舉措。多年來,美國能源部、德國交通部、日本經產省等圍繞汽車產業低碳發展、智能網聯、數智融合等多方面支持所屬研究機構編制發布并持續修訂技術路線圖,對本國汽車產業的轉型升級發揮了重要引領帶動作用。
據季開國介紹,2015年以來,為明確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目標任務,識別未來15年汽車產業技術發展方向,引導汽車新技術、新模式、新功能發展應用,受國家制造強國建設戰略咨詢委員會、工業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組織行業陸續開展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1.0和2.0的編制工作。
“路線圖系列研究成果以其前瞻性、引領性、戰略性,受到國內外汽車產業各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認可,成為支撐政府產業決策、引領行業技術創新、指導企業發展戰略的重要參考?!崩铋_國表示,自路線圖2.0發布以來,我國在基礎前沿研究、交叉融合創新、瓶頸技術攻關等多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進展,低碳化、電動化、智能化關鍵核心技術加速突破應用,有力支撐新能源汽車市場快速發展,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突破 40% 較2020年的 5.4% 實現躍升,超預期完成路線圖2.0設定的15%-25% 階段性目標。
其次,汽車產業正面臨三大變革。
一是碳中和驅動綠色低碳轉型。李開國表示,綠色低碳發展已成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共識,我國汽車運行造成的碳排放約9.5億噸,在全社會碳排放中超過 9% ,在交通碳排放中占比約 85%; 面向“雙碳”目標,在2040年需達到約 48% 降幅?!捌嚠a業向綠色低碳轉型升級將帶來清潔能源動力系統、節能低碳技術、配套基礎設施技術系統變革?!?/p>
二是智能革命賦能智能網聯變革。季開國表示,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動通信、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加速突破,智慧能源、智能交通、智慧城市加速建設?!爸悄芷嚦蔀榇蛲ㄉ鐣氐年P鍵紐帶,是建設未來‘四智融合社會的核心節點。智能駕駛、智能座艙、智能底盤、計算平臺、車路云一體化、測試技術等技術將成為賦能和加速汽車智能化發展的新引擎。”
三是數智化變革支撐智能制造升級。李開國表示,數智化變革賦能制造業實現進一步低成本、高效率、定制化發展,進一步貫通產品的設計、制造、服務各環節,汽車制造將實現先進制造技術和智能裝備、數智賦能技術和工業軟件、銷售服務等全鏈條的整體躍遷。
最后,修訂技術路線圖,接續引領新時期汽車產業技術發展成為行業共同期盼。
路線圖3.0設定的總體目標是,立足汽車產業變革和產業生態重塑的發展需求,提出面向2040年構建新型汽車產業生態的頂層設計和行動計劃,為汽車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提供創新指引。據李開國介紹,其具體目標涵蓋:系統梳理全球汽車技術發展動向和趨勢,深刻洞察和判斷未來汽車產業變革;對路線圖2.0的總體進展情況開展客觀、系統、高效的復盤評估;面向國家戰略使命、產業變革和創新發展需求,提出面向2040年汽車產業發展愿景和戰略方向;全局性、系統性、前瞻性地提出面向2040年的汽車產業發展總體目標和關鍵里程碑;結合專題研究識別達成2040年目標的差距和障礙,提出分階段創新發展路徑和保障措施建議。
堅持六大原則立足四大創新

路線圖3.0的編制是一個龐大工程。李開國表示,在有關政府部門主導下,2023年啟動以來,經過大量、充分、細致、深入的研究研討,最后形成路線圖3.0,并計劃2025年10月正式發布。
“我們遵循的原則是:要有利于中國汽車產業進步,要有利于中國汽車產業走向世界汽車舞臺的中央。要以技術為本,擁抱全球汽車。如果技術不領先、不先進,不可能擁有全球汽車的市場地位。從純技術角度來說,技術才是競爭力,產品才是競爭力,因此要把技術創新做好,把產品、產業做好,這樣才有競爭力?!崩铋_國說,“今天中國汽車產業發展達到新階段、新高度后,我們要講好中國汽車技術發展的思考、講好中國汽車創新的觀點和跟全球講好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故事。”
據李開國介紹,路線圖3.0有五個特點:一是參與專家、單位多,組織吸納行業2000多名專家,300家多單位參與研究;二是研究領域多,共計開展“ 1+5+26 ”個專題研究,保證路線圖3.0的引領性、前瞻性和戰略性;三是研究成果多,形成現狀評估報告、創新需求展望報告、綜合分析報告、書稿等共計90份;四是研究范式創新,以“產業總體-技術群-技術專題”三級架構,以統一的研究范式開展工作;五是國際化,設立國際咨詢委員會,首次出版英文版路線圖,提升路線圖的國際影響力。
李開國說:“我們對路線圖3.0按5年一個節點進行描繪。同時,我們對路線圖發展還有評估機制,即每兩年進行一次評估,以便及時調整和優化?!本唧w而言,路線圖3.0堅持六大修訂原則。
其一,前瞻性。李開國表示,此次修訂將前瞻性、引領性放在首位,著眼未來15年我國汽車產業新變革、新生態建設,通過汽車產業發展愿景自標設定與需求分析,科學預測我國汽車產業技術發展方向及趨勢,為我國汽車產業技術發展提供指引。同時,加強與國際技術路線圖研究機構的協同交流,強化路線圖的國際引領和國際影響力。
其二,系統性。加強總報告與子路線圖的統籌協同,建立總報告與專題、專題與專題之間的縱橫聯動協同機制。李開國表示,以產業技術體系為基礎,分析研究產業及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梳理關鍵技術架構和技術短板,并結合國內發展新形勢,提出未來汽車技術發展方向、發展路徑和技術路線圖。
其三,公益性。李開國表示,秉持公益性原則,以推進汽車產業可持續和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保持立場中立、實事求是和客觀研判。
其四,科學性。李開國表示,在工作流程方面,在國際通用技術路線圖研究流程基礎上,繼續開展技術預見、前沿分析等專項預研工作;在研究方法方面,采用愿景分析、專家研判等國際通用的技術路線圖研究方法。
其五,開放性。李開國表示,研究與修訂過程對國內外行業組織、整車、零部件及材料企業全程開放,積極吸納國內外權威專家進入專題工作組,并通過專家咨詢會、技術研討會、報告評審會等形式及時溝通討論重要結論及信息。
其六,繼承性。李開國表示,路線圖2.0按照‘ 1+X′′ 模式,即1個總報告 +9 個專題,強調產品特征、技術特征的融合。路線圖3.0仍延用“ 1+X′ ’的研究框架,按照頂層設計“ 1+5+X′ 中模式框架,即1個總報告 +5 個技術群 +26 個專題;其中總報告更加突出產業變革和新型產業生態建設,制定產業和產品路線圖,而子路線圖更聚焦關鍵技術發展路線圖研究。
據李開國介紹,路線圖3.0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是框架創新:重構研究框架。在路線圖“1+X”研究框架基礎上,以新一輪產業變革和新型產業生態視角,重新構建路線圖3.0“ 1+5+X′ ’研究架構,并建立相應的組織保障機制。
二是內容創新:強化研究統籌??倛蟾娓油怀霎a業變革和新型產業生態建設,制定產業和產品路線圖的頂層規劃,子路線圖更加聚焦關鍵技術發展的技術路線圖研究,深化總報告與專題、專題與專題之間的統籌協同。
三是組織創新:突出開放中立。邀請跨行業、跨領域專家加入專家咨詢委員會和研究團隊。突出召集人和組長的領導作用,按需搭建跨行業的專家隊伍,在中國汽車工程學會設置組織保障組支持研究組織協調工作,保證研究更加開放中立。
四是機制創新:強調國際引領。從全球汽車產業整體視角,邀請國際組織、國際智庫深入參與研究過程,強化技術路線圖的研究與組織工作。研究成果面向國際發布,協同相關渠道加強國際化宣傳。
五大技術群路線新判斷
據了解,路線圖3.0涵蓋技能技術群、新能源技術群、智能網聯技術群、共性支撐技術群和智能制造技術群五大技術群。李開國表示,路線圖3.0對這五大技術群分別作出了其路線判斷。
對節能技術路線的判斷是,內燃機仍將是汽車重要動力來源,具備較高的低碳、零碳發展潛力。持續推進傳統能源乘用車實現全面混動化,傳統能源商用車實現低碳零碳多元化技術路徑并行發展。李開國表示,在未來相當長時間里內燃機 + 混合動力會成為重要的動力構成方式。在短期,內燃機會成為汽車動力方式之一,到2040年還會存在,特別在商用車領域。
據路線圖3.0規劃,到2030年、2035年、2040年,乘用車方面,先進混合動力乘用車(HEV/PHEV)新車平均燃料消耗量分別達到每百公里4.5L/4.0L/3.5L ;商用車方面,重型長途牽引車(49t)燃料消耗量較2024年水平分別降低13% 、 22% 、 27% 以上。
對新能源技術路線的判斷是,新能源汽車將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 + 技術雙輪驅動”,進入全面市場化新征程。

堅持電動化關鍵技術持續創新,純電動汽車的能效水平和產品競爭力不斷提升。李開國表示,電動化會繼續做深做實,對電動化發展趨勢堅定不移。
李開國表示,預計到2030年,我國汽車市場產銷規模將達到3800萬輛,此后將長期保持穩態運行,我國新能源滲透率達到 70% 以上,汽車出口和海外產量共計將超過1000萬輛,新能源和出海雙輪驅動我國汽車產銷規模持續增長。
據路線圖3.0規劃,到2030年、2035年、2040年,乘用車方面,技術領先的典型A級新能源乘用車電耗達到每百公里分別小于9.5kWh/9kWh/8kWh;商用車方面,技術領先的重型長途EV牽引車(49t)綜合工況電耗每百公里分別小于135kWh/128kWh/122kWh,技術領先的重型長途EV客車( .12m. )綜合工況電耗每百公里分別小于58kWh/54kWh/51kWh。
對智能網聯技術路線的判斷是,智能網聯技術將推動汽車成為“智能移動空間”,實現高階自動駕駛大規模安全應用,汽車智能駕駛水平超過職業駕駛員,交通事故數量和傷亡人數大幅降低,交通出行效率和城市運行效率顯著提升。李開國表示,智能網聯會成為汽車產業主要技術變革和技術疊加的主線。
據路線圖3.0規劃,到2030年,L2級及以上智能網聯乘用車占新車銷量 95% 以上,L3/L4級智能網聯乘用車占新車銷量 15% 以上;到2035年,L2級及以上智能網聯乘用車在新車中全面普及,L3/L4級智能網聯乘用車占新車銷量 50% 以上;到2040年,L4級智能網聯汽車在新車中全面普及,L5級智能網聯汽車開始進入市場。
對共性支撐技術路線的判斷是,共性支撐技術整體將形成對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高級別自動駕駛以及未來立體交通新生態的支撐賦能能力,成為新能源汽車與高級別自動駕駛融合發展的核心底座與關鍵引擎。到2040年,實現與立體交通產業融合發展,支持L5級多維空間的無人駕駛。李開國表示,智能網聯和電動化相結合將催生汽車產業新生態,重新定義汽車及其功能,包括對未來汽車產業盈利模式帶來變化。
其中,智能底盤的空間支持能力多維化,傳感器、控制器與執行器融合協同控制將進一步加強;電子電氣架構從分布式向集中 + 區域架構演進,支持算控解耦、計算集中、信息共享和跨端協同;車用操作系統向高實時性、高可靠性、支持多核異構計算演進,滿足完全自動駕駛和全面認知智能座艙的應用場景要求;汽車芯片算力能效比提升,具備高性能、低功耗、高可靠性、高集成水平。
對智能制造技術路線的判斷是,汽車智能制造將實現基于碳中和與萬物互聯的汽車智能制造體系,充分發揮數據新生產要素的價值,并應用新生產力賦能研、產、供、銷、服一體化的創造力,同步形成匹配的新生產關系,有效支撐“新汽車”實現持續、全面的自我迭代進化,帶來全新的社會生產生活方式。

構建多元化動力結構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技術發展非??臁5珖庖恍┸嚻笏坪跤幸鉄o意地放緩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推進,甚至對發展新能源汽車處于“搖擺”狀態。但季開國對此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說:“他們從來沒有猶豫過,只是調整了節奏。調整節奏的原因是,他們過去沒有重視,手上資源不夠。他們是利用這段時間在尋找資源、整合資源,向中國企業學習,并通過中國的團隊掌握優勢資源,再重構他們的技術力量、供應鏈。因為他們的基礎設施不如中國,要利用中國的資源來改變相對被動的局面。其實,作為老汽車工業集團,他們的體系很深,也有很多資源,所以我們不要高興得太早。”他認為,汽車行業還有一個相互包容、相互競爭、相互借鑒的過程,只是時間較長。
“疊加智能化,國內車企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占據先發優勢。中國有體制優勢,政府和產業互動做得比較好。在技術從0到1的創新過程中,我們有體制優勢和政策優勢,如果完全靠市場個體,做起來會比較困難。中國現在還有強大的資本力量。資本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促進能力、杠桿能力也很強。”李開國說,“在路線圖3.0里,智能化和電動化融合發展是基本定位。其實,中國在智能化發展方面有比較優勢:我們的基礎設施發展得比較好,我們的政府對基礎設施發展的重視程度比較高,我們的通信技術水平在全球領先等。”
“從全球新能源汽車技術來講,中國肯定進入到第一梯隊。第一梯隊不是用單一技術標準來衡量,而是要整個創新鏈和技術鏈實現共同突破。比如,我們在電池技術研發、制造,包括電池安全技術方面,與國外相比,我們的優勢非常明顯?!崩铋_國說,“我們最重要的是體系能力。這是中國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形成的工業體系、工程技術人才隊伍、持續科學創新能力。成為汽車強國,才能成為工業強國,因為汽車產業聚集了很強的工業鏈條?!?/p>
業內人士認為,固態電池可能是未來動力電池中一個重要或起決定性的因素。李開國說:“誰掌握了固態電池技術,誰就可能在電動化方面保持競爭優勢。中國必須努力開發。
其實,我們非常重視固態電池發展,對它提出了準確指標和預期目標?!彼赋觯虘B電池要完全變成裝車的商品,還需要一個過程。
曾有人認為,氫能是未來終極技術路線。李開國表示,目前還是以純電、插混為主,氫能也在做,但市場落地比較困難。從減碳目標、能源獲取來看,氫能是未來比較好的能源選擇,但氫能發展還需解決幾個問題:一是氫能成本比較高;二是氫能運輸要求比較高,成本比較高;三是現在燃料電池價格還比較貴。未來氫能技術實現新的突破,其綜合成本可能降下來,拐點可能在2030年左右出現。其實,氫能還可以用作能源儲備等?!拔覀兪嵌嗉夹g路線發展,不會依靠某種能源方式來解決所有問題,而是會構建多元化動力結構?!?/p>
新能源智能網聯技術帶來紅利
對于路線圖3.0,李開國透露,將創新搭建路線圖3.0數字化平臺,提供實時技術指標對標分析服務,致力于成為企業技術迭代路上的24H指南針。比如,企業僅需輸入技術指標數據,系統將自動化生成企業技術數據和路線圖3.0目標數據的對比分析,基于現存差距,給出技術演進路徑和重點攻關方向。
與此同時,李開國表示,將開展年度評估工作。通過系統梳理產業年度動向、甄選年度標志性技術進展、客觀評估重點領域關鍵技術指標達成情況、前瞻研判下一年度重要技術趨勢,為行業年度科技創新提供系統支撐。其中,對技術評價指標體系要求滿足創新性、先進性、帶動性和經濟性。
據季開國介紹,在技術進展評估方面,系統評估路線圖3.0五大技術群重點領域的年度技術發展動態與目標達成度,并針對偏差較大的技術指標開展原因分析,提出優化調整建議;在創新需求研判方面,凝練行業共性創新需求,形成行業亟需的前沿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示范工程等各類創新項目清單,推動在重點研發計劃、重大創新專項、高質量等各類項目中落實。
另外,從市場實踐層面看,近年來中國汽車自主品牌發展格外引人注目。為此,李開國強調說:“中國汽車產業‘品牌向上’這件事情值得珍惜!”他表示,過去,自主品牌價格有天花板,但隨著電動化、智能化發展,現在天花板被突破了,可以賣到50萬元以上甚至100萬元以上。這在過去想都不敢想。這是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技術對自主品牌帶來的紅利。中國品牌向上發展趨勢可以預期,未來盈利能力會更強。
“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疊加,讓自主品牌可以與合資品牌、全球品牌在同一水平線上競爭。這對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有利。我們的品牌向上、品質向上,讓全球更多市場接受和認可我們的汽車產業和品牌。”李開國說,“中國汽車產業機會越來越多,但我們要珍惜,不能走以前摩托車發展的老路。我們要用品牌、品質和技術鏈、供應鏈,甚至把金融帶出去,這樣讓我們的品牌在國際上能站下來、立得住、站得穩。這是中國汽車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抓手?!?/p>
李開國表示,對未來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比較樂觀,但要遵守全球經濟發展規律?!拔覀円蔀樾袠I引領者,促進當地汽車社會和汽車文明、工業文明發展,與當地經濟共同發展,帶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不僅要把產品賣出去,還要從文化、經濟、社會發展融入本地,成為屬地化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經濟屬地化作出貢獻,進而體現我們的價值。 ,
目前中國汽車企業正積極推進全球化發展并取得了積極成效。李開國說:“中國汽車產業要擁抱世界、融入世界,未來國際化占比會越來越大。”他表示,未來5年、10年后國內銷量有可能在2800輛左右,但與中國汽車產業基因有關的產品在全球銷售會超過4000萬輛。“現在是在中國造、外國賣,未來主要形態是在外國造、外國買,后者會超過在中國造、外國賣的比例。這更符合全球經濟邏輯?!?/p>
但在全球化過程中,李開國提醒國內企業:一是目前我們對國外法規、標準了解的深度還不夠,沒有提前做好準備;二是我們對當地人文社會的了解還需要努力,要參與當地經濟社會和社會文明共建做出貢獻。“要從ESG角度全方位發展,既要做好產品,也要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者,成為新興事物的推動者。我們必須要有這種胸懷和格局。”
(注:本文涉及的相關數據,以《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3.0》正式發布的相關數據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