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遙遠的南半球,一個人口超2700萬、汽車年銷量穩定在100萬輛之上的市場——澳大利亞,如今正悄然成為中國車企出海的新熱土。
近年來,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出海逐漸成為了車企尋找新增長引擎的必然選擇。而澳洲(特指澳大利亞),憑借其成熟穩定的消費市場以及對當地政策新能源汽車的扶持,如今正吸引著越來越多中國汽車品牌的目光。
《汽車縱橫》記者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至少十五家中國車企已宣布進入澳洲市場或已在澳洲市場開啟銷售。它們不僅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電動汽車產品,而且在銷售網絡、充電設施建設和本地化服務方面,也在持續加大投入一當地汽車市場的競爭格局,正在因這些中國車企的加入而悄然改寫。
中國車企出海新熱土
實際上,中國車企與澳洲市場的淵源已久。早在2009 年,就有中國車企開啟了出口澳洲的嘗試。只不過,當時出口的車輛多由代理商負責,且受限于產品力和品牌認知度,年銷量僅為數百臺,并未形成真正的規模化銷售。而直至近年來,以奇瑞汽車、長城汽車、上汽集團為代表的中國車企才陸續通過官方渠道系統布局澳洲市場,正式開啟了這一海外市場的開括。
據了解,澳洲汽車市場的規模雖不及東南亞、歐洲等地區,但其市場相對成熟,且年銷量長期穩定在100萬輛之上。更重要的是,長期以來,當地政府都十分注重維護自由貿易和全球公平競爭,不僅法律法規相對完善,而且早在2019年就取消了對中國汽車的進口關稅,這為中國汽車品牌提供了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
在政策支持方面,澳大利亞聯邦政府亦對電動汽車持積極態度。在最新推出的《國家電動汽車戰略》(NationalEVStrategy)中,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明確提出到2030年實現新能源汽車占新車總銷量 30% 的自標。多個州政府也相繼推出實質性激勵政策,例如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和昆士蘭州分別為電動汽車消費者提供購車補貼、注冊稅減免及高速公路通行費優惠等。

此外,在充電網絡建設方面,澳大利亞還專門設立全國清潔交通基金,大力推進充電基礎設施布局,計劃2027年前在全國主干道及主要城市建設超過3000個公共充電站,進一
步推動澳大利亞向電動化出行轉型。對于本就在電動化領域占據優勢的中國車企而言,這一積極動向無疑更加堅定了他們開拓澳大利亞市場的信心與決心。
雖然目前來看,中國車企在澳洲市場的出口總量并不算高。但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品牌在澳市場份額已從2019年的 1.6% 飆升至2024年的近17% ,這一增速遠超德系、日系品牌。與此同時,當地新車市場的純電動汽車銷量占比也逐漸從2019年的不足 1% ,持續快速上升至今年6月的10.3% 。從熱銷的純電動汽車榜單來看,多個中國品牌排名靠前。
其中,比亞迪表現尤為搶眼。在2025年上半年,其憑借ATTO3(國內對應車型為元PLUS)、Shark6車型的強勢表現,首次躋身澳洲汽車品牌銷量前五,與豐田、馬自達、福特等傳統巨頭同臺競技。無獨有偶,長城、上汽MG、奇瑞等自主品牌在澳洲市場也持續保持著穩定增長。
中國品牌的強勢表現不僅局限于銷量,還體現在其產品定位和價格策略的靈活性。有業內人士指出,中國車企在澳洲的增長,與20世紀80年代日本品牌的崛起并無二致。其成功不僅在于價格實惠,而是以實惠的價格和低廉的運行成本提供了卓越的品質,許多中國汽車都做到了這一點。尤其是近幾年中國車企在產品品質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這使得中國車也逐漸開始在澳洲市場風靡起來。
對于在澳洲取得的一系列成績,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表示:“我們非常看重澳洲市場。這里不僅是全球汽車行業競爭最激烈的前沿陣地之一,更擁有一批高度成熟、專業的消費者群體—他們不僅懂車,更重視創新、安全與可持續發展的價值。比亞迪在澳大利亞市場的成功,充分證明了我們的產品能夠滿足乃至超越成熟市場的期望,也為全球產品研發與戰略布局持續提供著寶貴的經驗與靈感”。據悉,不久前,比亞迪剛剛完成了澳大利亞第6萬輛車的交付。
不過,也正如王傳福所說,澳洲市場并非一片坦途。據澳媒報道,在澳洲當地,有相當一部分消費對中國品牌的售后服務表達了擔憂。他們認為中國品牌只是“短期看好澳洲市場”,為了追求銷量,反而忽視了售后服務、保養和零配件體系的建設,這可能會導致消費者在車輛出現問題時面臨漫長的等待。
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
如何打消消費者顧慮、搭建完善可靠的售后服務體系,已成為中國車企在澳發展的關鍵挑戰。目前,部分品牌選擇直接與澳洲本地經銷商集團合作,借助其現有渠道快速建立銷售和服務網絡。這種方式雖然能顯著降低前期投入與時間成本,卻也帶來一些潛在問題。例如,由于車輛完全依賴進口,關鍵零部件的儲備和調貨周期較長,可能影響維修效率。

因此,除了依托本地合作資源,車企還需逐步構建自主控制的整車及備件物流體系,推動供應鏈本地化部署。例如,設立區域備件中心、加強與澳洲本土物流服務商的協作,甚至考慮在適當時機建立本地化組裝能力,以提升響應速度與服務品質。只有將售后支持體系做實做深,才能真正贏得市場信任,實現可持續的品牌發展。
另一方面,以豐田、馬自達、三菱為代表的日系品牌仍占據澳洲市場絕大多數的份額,且擁有深厚的用戶忠誠度。這意味著中國品牌不僅要補齊售后短板,更要在品牌認知、用戶體驗和長期承諾方面持續投入。通過建立更敏捷的本地化服務機制,并積極融入當地汽車市場生態,方有望逐步積累口碑,在競爭激烈的澳洲市場站穩腳跟。
實際上,上述這些策略與我國主流車企當前的出海戰略不謀而合。目前,中國汽車出海已從早期的規模擴張階段,逐步轉向以質量提升、品牌塑造和價值共贏為核心的高質量發展階段。
值得一提的是,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尹同躍在不久前舉行的中國汽車論壇上,也發出了“以創新突破內卷,以協同推動高質量出海”的呼吁。他強調,面對國內外的市場競爭,中國車企必須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協同,擺脫低水平競爭,共同構建健康有序的全球出海新生態。
當下,這一理念正逐步成為中國汽車工業走向全球的共識,中國品牌正以產品多元化、渠道本地化、性價比優勢和技術融合能力不斷擴大在澳洲市場的存在感。而他們也在不斷用行動證明:過去的“新大陸”,屬于殖民與征服;而今天的“新大陸”,屬于創新與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