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秋,我從部隊考入湖北武漢的一所軍校。
剛開學,考上軍校的興奮勁還沒有過去,我就成了掉隊的“顯眼包”。為期1個月的強化訓練,曾是老部隊訓練標兵的我,復試考核成績并不理想。更糟糕的是,緊張的學習、頻繁的考試讓我感覺難以應對,哪怕用上所有的業余時間,有些課程對我來說依然學著很吃力……記得某科第一次考試后,當我拿到61分的成績時,那種沮喪達到了頂峰。
幸好教導員及時發現了我的反常表現。有一天,他讓我飯后陪他散步,我們邊走邊聊。
“均習,你的情況和心情我都了解。我是由戰士提干的,提干前我只有小學文化水平。到軍校后,基礎差,學習成績不好。可是我刻苦啊,緊追慢趕,到畢業時,我每科成績都是優秀的……”教導員拍著我的肩說,“軍人就應該有不畏艱難、克服困難的勇氣,有了這種勇氣,成功才會屬于自己。”
鼓不敲不響,話不說不明,教導員的話,讓我慚愧又豁然開朗。
人一旦有了上進的信心,壓力就變成了動力。從那以后,每天晚上教室或圖書館里總有我的身影,我還抓緊機會虛心向教員、戰友請教。
“軍校培養的每一名學員,將來面對的是帶兵打仗,要會說會寫、能文能武。”一名教員在課堂上這樣說道。
會說會寫,能文能武?我是一個不善言辭的人,怎么能突破自己呢?課后回到大隊部,正趕上學員隊看《新聞聯播》,播音員的普通話是那么好聽,讓我想到了突破口。對,就從自己的“最難處”開始。
我的普通話不好,滿嘴的“家鄉味”,但越是這樣,我越要挑戰自己。恰逢學院要在國慶期間組織演講比賽,我決定報名參加。
演講比賽的主題是“歌頌祖國”,我給自己定好的演講題目是《我與祖國共奮進》。我認真地準備資料,查閱資料,從古代名將的故事,到維和部隊的風采,到新時代革命軍人的事跡……我寫出了一篇1500字左右的稿件,每天利用業余時間,在沒人的地方大聲朗讀,反復練習,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經過我用心的琢磨。
正式演講那天,我心里還是很忐忑,畢竟以前沒有演講過。輪到我上臺時,手心有點出汗。我強裝鎮定,迅速調整好心態,闊步上前,放眼望去,看到臺下戰友們帽上的軍徽、肩上的紅牌,我感到有一股熱血騰騰生起。
“軍人的使命是責任、是擔當!是在國家危難時刻挺身而出,是在人民需要的時候義無反顧……”通過麥克風,我用生動的事例、激昂的語調,將自己對軍人使命的理解表達出來。
演講結束后,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那一刻,戰友們都投來羨慕的目光。
后來,我獲得了優秀獎,對我來說已是巨大的成功了。關鍵是這次參賽讓我突破自我、有了自信、倍受鼓舞,我又開始積極參加新聞報道、辦黑板報等活動。

軍校的生活豐富多彩,我每天留意著身邊發生的大事小情。無論是軍事訓練中的新經驗、新做法,還是學員之間感人的互助故事,我都及時記錄在日記本上。
記得我寫的一篇稿件在本校相關媒體發表了,大隊政委看到后,特意在晚點名時進行了表揚。從那以后,我在戰友們中似乎更“顯眼”了。
1996年10月,學校舉行文化節,我請纓承擔起了學員隊活動的策劃工作。
我想打破傳統模式,策劃一些既能體現軍人特色又充滿趣味的活動,便設計了一個軍事知識競賽與趣味體能挑戰相結合的項目。其中,知識競賽題目涵蓋了軍事歷史、軍事理論、武器裝備、體能訓練等方面,既能考驗戰友們的知識儲備,又能激發他們學習軍事知識的興趣;趣味體能挑戰環節,包括了模擬戰場障礙穿越、負重接力等項目,讓戰友們在比賽中不忘實戰氛圍。
為了讓活動更具吸引力,增強互動性,我還策劃了一場軍事主題的文藝表演,組織有文藝特長的戰友們編排了精彩節目,有展現軍人英勇形象的舞蹈,有歌頌軍人奉獻精神的歌曲,還有根據真實軍事故事改編的小品。我還積極參與每個節目的策劃、排練,從演員的服裝、道具到舞臺的燈光音效,每個細節都不放過。戰友們說,我當時那副認真的樣子,儼然像是一名導演。
活動當天,戰友們的歡呼聲、加油聲此起彼伏。學員隊因為那次文化節的成功舉辦,受到了學校的表彰。
當然,那些策劃并非一帆風順,也會有不足、受質疑。記得在策劃一場軍事模擬對抗賽時,我希望能增加比賽的挑戰性,但部分戰友反對,他們認為過于冒險可能反而會影響學員隊的整體成績。我耐心地向大家解釋自己的想法,闡述方案背后的意義,同時也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一起對方案進行了調整、完善。最終,模擬對抗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忙于寫稿、活動策劃的同時,我不忘抓緊學習。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提高,有些科目成績名列班級第一。這些進步離不開教導員的關愛,學習上的困惑,訓練中的不足,都能得到他熱心的提點。就這樣,在師長們的督促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1996年底,我的學習和訓練成績都居學員隊前列,獲評“優秀學員”。
回頭仔細想想,自己的每一次“顯眼”,其實都是軍校生活的真實足跡,是青春和熱血的印記。
(作者單位:遼寧省遼陽市退役軍人事務服務中心)
編輯/吳萍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