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劉敏獲評陸軍某部“最美軍嫂”。
“每個攻堅克難的深夜,當我走出實驗大樓,總會望向海面。”在發表感言時,劉敏說,“我知道,在某個航道上,也有一盞燈為我亮著——那是兩個不同戰場上的守望,更是穿過風浪依舊共振的心跳。”
劉敏是大連醫科大學的一名科研人員,愛人姜添在陸軍某部服役,常有海上執勤任務。
2017年夏,借著軍營開放日的機會,劉敏踏上了愛人姜添工作的船艇。那是他們結婚半年后的第一次團聚。
上船艇時是清晨,海風帶著點涼意吹在臉上。可才過兩個小時,船艇就像被扔進了烤箱一樣——甲板被曬得發燙,踩上去能燙得人一激靈;艙室里更不必說,通風本就不暢,機器運轉的高溫和熱浪夾雜著汗味……才走了幾個艙室,劉敏額前的碎發就全濕了。
空氣里總飄著一股咸腥氣,吸進肺里都帶著澀味。姜添帶著劉敏參觀時,指了指角落里一個正抹藥膏的年輕戰士說:“剛休假回來半個月,濕疹又犯了。船上潮,幾乎人人都犯,癢起來能半夜睡不著,擦多少藥膏也只能壓一壓癥狀,休假回家到了陸地上能好點,一回到船上準復發。”
劉敏湊過去看,發現水兵手背、胳膊上滿是連片的紅疹子,有的地方都撓破了,涂藥膏時疼得齜牙。見劉敏關切地望著自己,水兵笑著朝她擺手:“沒事,嫂子,海上潮,這都是老毛病了。”
中午,船艇上組織會餐,端著餐盤坐在靠舷窗的位置,劉敏眼里是碧海接藍天,連眉梢都染著松快。正當她品嘗著“海景大餐”時,鄰桌一個老兵爆發出一陣猛烈的咳嗽,不是那種清嗓子的輕咳,仿佛是從肺里扯出來的悶咳,咳得身子都跟著顫。老兵咳完抹了一把嘴,端起碗喝了一口熱湯,解釋道:“昨晚海上起了霧,肺里發沉。”
姜添在劉敏耳邊低語:“船艇常年泡在海里,空氣鹽分重,潮氣也鉆骨頭,官兵待久了,肺上、氣管、關節處都容易出毛病。冬天犯咳嗽的更多,有的老兵咳得厲害時,整夜都睡不著覺。”
傍晚時分,劉敏站在甲板上等待船艇靠岸,海風將頭發吹得亂飛,可身上卻有種洗不掉的黏膩感……望著船艙里透出的光影,想起白天的所見所聞——官兵身上一片片的濕疹、如敲鼓一般的咳嗽聲,還有那總也曬不干的衣服,她忽然懂了姜添曾說的“習慣了”,哪是真習慣,是把艱苦熬成了日常。
回到學校后,劉敏在原有科研課題下增設“極端環境人體適應”子課題。她牽頭改造環境模擬艙,精確控制溫濕度與氣流,根據愛人所在船艇的實際情況,模擬出逼真的海上艙內環境;帶著課題組的學生們日夜輪班,監測實驗對象的生理指標與細胞反應,有時一守就是十幾個小時。
劉敏的實驗記錄本里,除了嚴謹的學術術語和數據曲線,偶爾也會出現一句:“今日浪高1.5米,濕度94%。”——那是她從姜添發來的語音中聽到的天氣實況。
歷經100多天的實驗與優化,劉敏團隊的研究成果最終轉化為一套實用有效的防護方案與衛勤指南,被該船艇單位列為正式的健康指導手冊,官兵稱之為“健康盾牌”。
一年后的隨訪數據顯示,該批船艇官兵的過敏性濕疹和呼吸道感染發病率呈明顯下降趨勢。
2020年,劉敏選擇繼續攻讀本校醫學博士學位。
在一次實驗中,劉敏敏銳地捕捉到一種新型炎癥消除介質在心血管及腫瘤代謝性疾病中的隱秘作用,便決定開展相關研究。經過反復調研,她發現,這種新型炎癥消除介質最佳的抑制率應該在72%。
盯著那串字母,劉敏忽然想起姜添說過“海上的航標總能精準指向目標港灣”,便在筆記本邊緣記下:“目標——72%抑制率。”
為了專注于科研,劉敏將2歲的兒子交由母親照顧。有一次視頻通話時,兒子對著屏幕,舉著用蠟筆畫的小天使,奶聲奶氣地喊道:“媽媽回家。”
“媽媽過幾天就回家。”掛掉電話,劉敏轉身抹掉眼淚,繼續調試儀器,“姜添在海上執勤,我在實驗室攻關,都是在守護,都是在盡責!”
肺動脈高壓的核心難題,是肺血管平滑肌細胞異常增殖導致的血管重構,劉敏帶領團隊細致剖析血管細胞,最初的實驗像在霧中行船,抑制率總在40%~60%之間搖擺。
在無數次失敗后,他們終于抓住關鍵,精準調控血管穩態。隨后,還在動物模型中得到了驗證——新型脂質炎癥消退介質干預能顯著降低肺動脈壓力。
“這項實驗,終于有了初步進展。”劉敏激動地把喜悅分享給姜添。
2023年冬,劉敏生下了女兒。產假一結束,她就將女兒也托付給了父母,兒子也由父母繼續接送上幼兒園。
劉敏第一時間回到了科研崗位。為了盡快拿出進一步的科研成果,這一次,她連續奮戰了40天——吃飯在學校食堂、住在實驗室,周末也顧不上休息……
第40天的凌晨5點,正在做細胞劃痕實驗的劉敏聚精會神地盯著觀察孔,右手食指抵著調焦旋鈕,每15分鐘微調一次焦距。當第四小時的觀察結束時,劉敏眨眼的瞬間,覺得眼球似乎都刺痛了下——她看到結果顯示這次實驗依然沒有成功。
劉敏沮喪地坐下,重重地靠在椅背上,這時姜添剛好執勤結束,給她打來微信視頻電話。幾句家常后,他輕聲問:“實驗還順利嗎?”
劉敏嘆了口氣,“不怎么樣,又失敗了。”
“你想得到的抑制率,肯定也在等著你再多試一次。”見劉敏情緒不高,姜添鼓勵她,“你讓生命得以幸福一點,我讓船艇跑得穩定一點。你守護著健康,我守護著平安,咱哪能退?”
寥寥數語,卻比任何暖湯都熨帖。
那天深夜,劉敏勾掉記錄本上的舊方案,將目光死死鎖定在新的實驗思路上。當重新設計的抗體與受體精準結合,儀器屏幕上的曲線終于回升時,培養箱的指示燈恰好閃爍,像霧中航行的船終于望見燈塔。
當第43組實驗數據跳出時,劉敏正用酒精棉擦拭操作臺。屏幕上的綠色曲線在72%處驟然收住,像航船穩穩泊進港灣。
為鎖定這個數值,劉敏又連續48小時守在實驗室。酶標儀每15分鐘彈出一組新數據,她就用紅筆在坐標紙上描一個點——那些密集的紅點,最終連成一條堅韌的直線,在72%處紋絲不動。
“72%!”劉敏興奮地呼喊著,聲音里裹著未散的疲憊與激動的雀躍。她趕緊給姜添打電話,不巧的是,那時姜添正在海上執勤,未能當即感受這份喜悅。
后來,劉敏將這兩年的點滴發現凝結成系統性綜述,將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心血管醫學領域前沿學術期刊上。此后,她又作為核心成員參與十余項國家級項目,并先后主持了三項省校級課題。
那些從劉敏手中誕生的科研成果,恰好印證了她取得第43組實驗數據后,在筆記本扉頁寫下的那句話:“細胞如浪,信念為舵,終能抵岸。”
(作者單位:陸軍某部)
編輯/劉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