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書·路溫舒傳》
昭帝崩a,昌邑王賀廢b,宣帝初即位c。路溫舒上書,言宜尚德緩刑。其辭曰:
【注釋】
a 昭帝:西漢昭帝劉弗陵,武帝劉徹的少子。崩:皇帝死。
b 昌邑王賀:漢武帝孫劉賀。漢昭帝死后,劉賀即位,不久被廢黜。
c 宣帝:漢武帝曾孫劉詢。
【譯文】
漢昭帝駕崩,昌邑王劉賀被廢黜,宣帝剛剛登上皇位。路溫舒呈上奏章,談應該崇尚德治減緩刑罰。他的奏章說:
“臣聞齊有無知之禍a,而桓公以興;晉有驪姬之難b,而文公用伯c;近世趙王不終d,諸呂作亂,而孝文為太宗e。由是觀之,禍亂之作,將以開圣人也。故桓、文扶微興壞,尊文、武之業,澤加百姓,功潤諸侯,雖不及三王f,天下歸仁焉。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義,省刑罰,通關梁,一遠近,敬賢如大賓,愛民如赤子g,內恕情之所安,而施之于海內,是以囹圄空虛h,天下太平。夫繼變化之后,必有異舊之恩,此賢圣所以昭天命也。往者,昭帝即世而無嗣i,大臣憂戚,焦心合謀,皆以昌邑尊親,援而立之。然天不授命,淫亂其心,遂以自亡。深察禍變之故,乃皇天之所以開至圣也。故大將軍受命武帝j,股肱漢國k,披肝膽,決大計,黜亡義l,立有德,輔天而行,然后宗廟以安,天下咸寧。
【注釋】
a 無知:公孫無知,春秋時齊國人。齊襄公無道,他殺襄公自立,亦為國人所殺,齊桓公于是歸國即位。
b 驪姬:春秋時晉獻公的寵妃。她想讓自己的兒子繼位,因此設法逼死太子申生,又趕走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后來重耳在秦國幫助下回到晉國,掌握了政權。
c 文公:指晉文公重耳。伯(bà):通“霸”,稱霸。
d 趙王:指高祖寵姬戚夫人所生子如意,高祖死后,如意被呂后毒死。
e 孝文:漢文帝劉恒,原為代王。漢惠帝死,太后呂雉專政,呂氏家族中許多人封王封侯,呂后死后,他們圖謀作亂。太尉周勃、丞相陳平消滅諸呂勢力后,迎立劉恒為皇帝,廟號太宗。
f 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
g 赤子:剛出生的孩子。
h 囹圄(líng yǔ):監獄。
i 即世:逝世。
j 大將軍:指霍光,武帝臨終前任命為大司馬大將軍,輔佐幼主昭帝。
k 股肱:指輔佐,捍衛。股,大腿。肱,胳膊。
l 亡(wú):無。
【譯文】
“我聽說,齊國有公孫無知的禍亂,齊桓公才得以興起;晉國有驪姬的作難,晉文公才得以稱霸;近世趙王不得善終,呂氏家族作亂,孝文帝才成為太宗。由此看來,禍亂的發生,其實是為圣明君主的即將出現開創了條件。所以齊桓公、晉文公扶助弱小的國家,振興衰敗的舊業,尊崇周文王、武王的業績,恩澤施于百姓,功德惠及諸侯,雖然趕不上三代圣王,但天下都歸服于他們的仁德了。文帝有深遠的思考和崇高的道德,以秉承上天的旨意,崇尚仁義,減省刑罰,開放關卡、橋梁,遠近一視同仁,尊敬賢臣如同尊敬貴賓,愛護人民如同愛護嬰兒,用寬恕之心考慮覺得心安的事,才在四海之內施行,因此監獄里沒有犯人,天下太平安寧。大凡經歷政局動亂之后,必定有不同于以往的恩惠,這是圣賢君主用以顯明上天授予天命的途徑。以前昭帝逝世后沒有兒子,大臣們為此憂愁,焦急地共同商議,一致認為昌邑王劉賀地位尊貴、血統親近,就引他入宮立為皇帝。然而上天并不授予他帝王的使命,讓他內心淫亂,于是自取滅亡。深入地探究禍害發生的原因,原來是上天借此為至圣君主的出現開創條件啊。所以大將軍霍光接受武帝的遺命,輔佐漢國,剖肝瀝膽,決定國家大計,廢黜無道昏君,擁立有德明主,輔助上天行事,從此朝廷得以穩定,天下一片安寧。
“臣聞《春秋》正即位a,大一統而慎始也。陛下初登至尊,與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統,滌煩文,除民疾,存亡繼絕,以應天意。
【注釋】
a 正即位:看重新君即位的正統性。
【譯文】
“我聽說,《春秋》看重新君即位的正統性,意思是尊崇天下統一并謹慎地對待新事業的開始。陛下剛剛登上帝位,與天意完全吻合,應一改前代的過失,端正剛剛受命的國家綱紀,滌除煩瑣的法律條文,解除百姓的疾苦,讓滅亡的家族得到生存,斷絕的祭祀得到延續,以順應上天的旨意。
“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賤仁義之士,貴治獄之吏,正言者謂之誹謗,遏過者謂之妖言a,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b,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譽諛之聲日滿于耳,虛美熏心,實禍蔽塞。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方今天下賴陛下恩厚,亡金革之危、饑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c,然太平未洽者,獄亂之也。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復生,者不可復屬d?!稌吩唬骸c其殺不辜,寧失不經?!痚今治獄吏則不然,上下相驅,以刻為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后患。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是以死人之血流離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f,此仁圣之所以傷也。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視之g;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內之h。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
之i,猶以為死有余辜。何則?成練者眾,文致之罪明也。是以獄吏專為深刻,殘賊而亡極j,媮為一切k,不顧國患,此世之大賊也。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l;刻木為吏,期不對m。’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獄;敗法亂正,離親塞道,莫甚乎治獄之吏。此所謂一尚存者也。
【注釋】
a 遏:阻止。 妖言:妄言,胡說。
b 盛服先生:指儒者,戴儒冠,著儒服,衣冠齊整。
c 戮(lù)力:齊心協力。戮,通“勠”,合,并。
d :同“絕”,斷。屬:接上。
e 《書》曰:以下引文出自《尚書·虞書·大禹謨》。經,常理,常規。
f 大辟:古代五刑之一,死刑。
g 視:通“示”,指招供。
h 鍛練:羅織罪名,陷人于罪。 周內(nà):網羅罪名,陷人于罪。內,同“納”,接納,容納。
i 咎繇(gāo yáo):又作“皋陶”,相傳是舜時掌刑法的官。聽:審訊。
j 亡(wú):無。
k 媮(tōu):茍且。一切:權宜之計。
l 議:考慮,決計。
m 期:必定,一定。
【譯文】
“我聽說秦朝有十大過失,其中有一條至今仍存在,那就是苛暴的司法官吏。秦朝時,貶黜儒術,崇尚勇力,輕視主張仁義的人士,尊崇主管刑獄的官吏,正直的話被稱為誹謗,阻止過錯的話被稱為胡說,所以寬衣大冠的儒者不被任用,忠良切實的言論都郁結在胸中,浮夸諂諛的美言充斥君主的耳朵,虛假的美名陶醉著君主的心,實在的危機卻被掩蓋。這就是秦王朝之所以失去天下的原因。如今天下依賴陛下的深厚恩澤,沒有戰亂的危險、饑寒的憂慮,父子夫妻都齊心協力地治理家業,然而太平的天下之所以不夠美滿,正是刑獄之災擾亂社會的緣故。說起刑獄,那是涉及天下人性命的大事,處死的人不可能再活過來,砍斷的肢體不可能再接上。所以《尚書》說:‘與其錯殺無罪的人,寧可因不按常規辦事而失誤?!F在主管刑獄的官吏卻不是這樣,他們上下互相催督,把苛刻當做明察,嚴酷的獲得公正的名聲,平和的反而多有后患。因此主管刑獄的官吏,都想置人于死地,這不是因為他們特別憎恨誰,而是保全自己的方法,正在于置人于死地。因此死人的血淋漓于市場,被判刑的人肩挨肩站立,死刑的統計數每年都以萬計,這就是君主的仁恩圣德受到傷害原因。太平世道還不夠完美,都是由于這個緣故。人之常情是,平安就樂于活著,痛苦就想死去。在嚴刑拷打之下,有什么口供得不到呢?所以被囚之人受不了痛苦的折磨,就用編造的假話來招供;主持刑獄的人認為這樣做對自己有利,就引導囚犯招供自己的罪行;結案上報時擔心被駁回,就又羅織罪狀使其周密而陷人于罪。大凡罪名一經定案,即使是皋陶來審訊,也會認為犯人死有余辜。為什么呢?這是因為羅織的罪狀很多,按律所定的罪名也很明白。因此司法官吏專做嚴酷而苛刻的事,無止境地殘害他人,為了一時的裁決結案,而不顧給國家帶來的后患,這是世上的大禍害,所以俗話說:‘在地上畫一個牢,人們也不會考慮進去;即使是木雕的獄吏,人們也決不會跟它對質?!@些都是疾恨獄吏的民謠,悲切沉痛的議論啊。所以天下的禍患,沒有比刑獄更嚴峻的;敗壞法律擾亂是非,離散親人堵塞道義,沒有比司法官吏更厲害的。這就是前文所說的至今還存在的秦朝十大過失
之一。
“臣聞烏鳶之卵不毀a,而后鳳皇集;誹謗之罪不誅,而后良言進。故古人有言:‘山藪藏疾b,川澤納污,瑾瑜匿惡c,國君含詬d?!ū菹鲁u謗以招切言,開天下之口,廣箴諫之路e,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寬刑罰,以廢治獄,則太平之風可興于世,永履和樂,與天亡極。天下幸甚!”
上善其言。
【注釋】
a 烏鳶(yuān):烏鴉和老鷹。
b 山藪(sǒu):山林與湖澤。
c 瑾瑜:美玉。
d 詬(gòu):辱罵。
e 箴:勸告,規誡。
【譯文】
“我聽說,烏鴉老鷹的蛋不被毀棄,然后才有鳳凰飛來;犯了誹謗的罪不被懲罰,然后才有人進獻良言。所以古人說:‘深山池藪隱藏毒穢,江河湖澤容納污濁,美玉隱藏瑕疵,國君應能忍受辱罵?!M菹履芨锍u謗的罪名,以招納切實的言論,讓天下人都敢講話,廣開勸諫之路,掃除亡秦的過失,尊崇文王、武王的德政,精簡法律條文,放寬刑罰,以求廢止刑獄。這樣的話,太平的風氣就可以在世上興盛起來,人民永遠生活在和平安樂之中,與蒼天一樣無限長久。天下人將無比慶幸!”
皇上認為路溫舒的意見很好。
(選自“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古文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