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京劇《沙家浜》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至今依舊閃耀著動人的光彩。這部作品巧妙融合了傳統戲曲的精髓、京劇演唱的魅力與演員們精湛的表演,它不只是對革命歷史的鮮活還原,更是中國戲曲在現代轉型道路上的標桿之作。如今,《沙家浜》的旋律再次響起,依然能引發觀眾的強烈共鳴。它不僅是一部京劇作品,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一種精神的傳承,在中華戲曲藝術的寶庫中始終占據著不可替代的位置,不斷向人們訴說著藝術與信仰的永恒力量。
戲曲基因的現代傳承
《沙家浜》的戲曲基因深深扎根于江南文化的沃土之中,它巧妙地將傳統京劇的程式化表演和地域文化特色相融合,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當幕布慢慢拉開,江南水鄉那氤氬的水汽仿佛順著舞臺蔓延開來,蘆葦蕩的青紗帳在燈光下輕輕搖晃,這些滿是詩意的舞臺布景,一下子就把觀眾帶入了那個戰火紛飛卻又飽含希望的年代。

傳統戲曲中虛擬化的表演手法在這部劇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演員一個輕盈的圓場動作,就像跨越了萬水千山;一段凝練的身段表演,就勾勒出蘆葦蕩的幽深與靜謐。阿慶嫂在春來茶館里沏茶、倒水等一系列動作,看似尋常,實則暗藏玄機,每一個手勢、每一個眼神都遵循著戲曲表演的美學規范,既符合生活的邏輯,又充滿藝術張力。
在傳統戲曲唱腔的創新運用上,《沙家浜》更是值得稱贊。劇中既保留了京劇西皮、二黃的經典板式,又融入了江南民歌婉轉的旋律,形成了既慷慨激昂又柔情似水的音樂風格。在“朝霞映在陽澄湖上”唱段,郭建光的唱腔高亢嗪亮,像黃鐘大呂一樣振奮人心,把新四軍戰士的英雄氣概展現得絲毫不差;在“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唱段,阿慶嫂的唱腔婉轉悠揚,帶著江南女子的聰慧與干練,余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
戲曲演唱的情感表達
劇中的每一種唱腔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和人物性格、劇情發展緊緊聯系在一起,成為推動故事前進的重要力量。不同角色的唱腔設計各有特色,就像多聲部的交響樂一樣,一起奏響了一曲動人心弦的生命贊歌。
阿慶嫂的唱腔清脆明快,帶著江南女子特有的靈秀之氣。在“智斗”這場戲中,她和胡傳魁、刁德一的對唱堪稱經典,有時婉轉巧妙,有時鋒芒畢露,把阿慶嫂沉著冷靜、機智勇敢的性格特點刻畫得入木三分。
郭建光的唱腔充滿了陽剛之氣,雄渾有力的嗓音中蘊含著堅定的革命信念。“要學那泰山頂上一青松”唱段旋律激昂向上,節奏鏗鏘有力,把新四軍戰士不畏艱險、堅貞不屈的精神風貌刻畫得栩栩如生。演員演唱時氣息飽滿、情感充沛,每一個字都擲地有聲,仿佛帶著穿透時空的力量,讓觀眾感受到革命先輩改天換地的豪情壯志。
劇中那段合唱真是把氣勢推到了頂點!“沙家浜總有一天會解放”這句集體演唱,聽著就像奔騰的洪流席卷而來,又似隆隆春雷震徹天地,把軍民擰成一股繩、共克時艱的精神勁兒全給唱出來了。這些聲樂段落哪是簡單的調子組合啊,分明是掏心窩子的情感抒發,是沉甸甸的思想傳遞,觀眾聽著聽著就入了情,感動里還透著股被鼓舞的勁兒。
角色表演的舞臺綻放
《沙家浜》的成功,離不開幾代演員在角色塑造上花的心思。他們憑著實打實的演技,讓戲里的人物一個個都有了長久的藝術生命力。在舞臺上,每個角色都并非冷冰冰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情感飽滿的真性情化身,演員們靠著細致的表情、傳神的動作和帶著感染力的唱腔,將這些角色的內心想法展現得明明白白。
阿慶嫂的形象塑造可以說是表演上的標桿了。演員演這個角色時,既演出了她當茶館老板娘的利落能干、八面玲瓏,又顯露出她做地下工作者的機靈勇敢、沉得住氣。就說“智斗”那場戲,阿慶嫂的眼神一會兒溫和從容,一會兒尖得像刀子,一個小動作、一個不經意的轉身,都藏著跟敵人周旋的門道。


郭建光的表演滿是軍人的硬朗氣和革命的樂呵勁兒。演員靠著筆挺的身板、篤定的眼神和有力道的動作,把一位能打仗、愛百姓的新四軍指揮員活脫脫搬上了舞臺。在“堅持”那場戲里,面對苦日子和難局面,郭建光的表演既有對戰士們的疼惜,又有對革命必勝的底氣,他的每個表情、每句臺詞都帶著感染力,讓觀眾實實在在感受到了革命戰士的高尚品格。
戲里其他角色的表演也一點兒不含糊。胡傳魁的莽撞直爽、刁德一的陰險心眼、沙奶奶的慈愛剛強,都在演員們的用心演繹下活靈活現。這些角色湊到一塊兒對戲,火花里啪啦,滿是戲劇張力。他們靠著細膩的表演,把人物之間復雜的關系和情感糾葛全給展現出來了,讓整個故事在舞臺上展現出讓人挪不開眼的藝術吸引力。
《沙家浜》把戲曲的韻味、唱歌的技巧和表演的精髓,傳到了一代代觀眾心中。它在舞臺上總能換新顏,不僅因為講了個動人的革命故事,還因為里面藏著中國戲曲藝術丟不了的魅力。等最后一個音符落下,臺上的燈慢慢暗下去,蘆葦蕩的影子好像還在眼前晃蕩,那些熟悉的唱腔還在心頭回響。
(作者單位:包頭市藝術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