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晚清印壇開宗立派的篆刻大師,與西泠印社首任社長吳昌碩齊名,二人以極高成就堪稱一時之“瑜亮”;他以獨特的印風深刻影響晚清印壇,尤其在嶺南地區極具浩蕩之勢,以至繁衍成為一個新的篆刻流派——“ 黟山派”,與京派、海派在晚清至民國時期三足鼎立,為中國傳統篆刻藝術注入新的美學范式…… 他,就是黃士陵。
在即將啟幕的西泠印社2025年春拍中,10余方黃士陵篆刻作西泠印社2025春拍即將啟幕,10余方黃士陵篆刻作品將亮相本季名家篆刻板塊。品將亮相名家篆刻板塊,當中的領銜之作為一方黃士陵刻王秉恩自用壽山田黃石閑印。
黃士陵,字牧甫,亦作穆甫、穆父,晚年別署黟山人、倦叟等,安徽黟縣人,晚清杰出篆刻家、“ 黟山派”創始人。其父黃仲和博雅能文,著有《竹瑞堂集》,家學深厚。黃士陵自幼受篆學啟蒙,八九歲即操刀習印,展現非凡的藝術天賦。早年因戰亂家境驟變,黃士陵被迫離鄉謀生,在南昌開設照相館維生,期間兼營鬻印。29歲時出版《心經印譜》,初顯其篆刻才華。
光緒七年(1881年),黃士陵第一次南下廣州,結識了一批文人顯貴,并得到了賞識及幫助,使其在粵地受惠頗多。之后在志銳等人舉薦下,北上京城,入國子監深造,耳濡目染地接觸金石碑版等古文字,眼界為之大開,篆刻技藝得到了長足的進步。
光緒十三年(1887年),黃士陵再度南下,受廣州巡撫吳大澂之邀,做吳的幕客,后又協助學者梁鼎芬主持廣雅書院。也是在這期間,黃士陵結交了他人生的重要友人——王秉恩。
王秉恩,字息存,一作雪岑、雪澂、雪丞、雪城、息塵等;四川華陽(今四川雙流)人,清末民初藏書家、書法家、金石收藏家;同治十二年(1873年)舉人,官廣東提法使、廣東按察使等。張之洞對其深為器重,委派其任廣雅書局提調。洋務運動中作為張之洞的重要助手,王秉恩在軍事工業創辦、新式學堂建設、人才培育等諸多洋務事務上發揮作用。
此壽山田黃石印作于甲午十一月(1894年),為黃士陵刻贈王秉恩自用閑章,黃王二人交往時間頗長,過從密切。王秉恩身居高位,對黃士陵有知遇之恩。據統計,黃士陵為王秉恩及其族人所刻印作在74方以上,此印為其中閑章字數最多的一方,且用材為極為名貴的壽山田黃石。印面隨形,以小篆入印參鏡銘意,為黃士陵典型印式;線條兼合婉轉與拗張,柔美中含有剛意,極具表現力。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印文,句出蘇軾《游金山寺》一詩。甲午戰爭這一年,廣雅書院、廣雅書局出現了劇烈的人事變動,王秉恩奉調江南,特囑黃士陵刻此句入印。蘇軾與王秉恩同為四川人,此句既點明王氏故鄉四川位于長江源頭的地理特征,暗含對家鄉的感懷,又直述宦游經歷,隱喻宦海浮沉的無奈。此時刻此句極為貼切。在清末金石復興的時代背景下,黃士陵“以布衣佐于卿相之間”,必定與王秉恩的幫扶是分不開的。
黃士陵藝術成就的核心在于突破明清流派藩籬,以深厚金石學素養融合古璽、秦漢印風。其作品光潔挺勁、寓險絕于平正,他創造性地改用薄刃銳鋒,以輕行取勢,線條峻厚健逸,章法外板內靈,既保留古璽印的渾穆端莊,又融入漢印的平正靜穆。他提出“漢印剝蝕乃年深使然,不應刻意效顰”的革新主張,以光潔妍美之姿重現漢印本真面目,改變了過去人們對漢印斑駁是正宗的認識,使人們開始重新認識漢印的渾厚與質樸。他的作品氣韻生動,被視為“今古渾然相融”的典范。
預展時間
7月23日至25日
拍賣時間
7月26日至28日
展拍地點
杭州國際會議中心洲際酒店


清 黃士陵刻松鹿薄意田黃石王秉恩自用閑章
1894年作
印文:我家江水初發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邊款:雪岑先生將之官江南,屬刻蘇句。甲午十一月,士陵。
4.8厘米×2.2厘米×5.7厘米 86.1克
出版:
1.《黃牧甫印存十三集·五》,鈐拓本,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
2.《黃牧甫印存》上冊,張魯盦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
3.《中國篆刻叢刊》卷三一P51,日本二玄社,1984年。
4.《黃牧甫印影》上集P126,榮寶齋出版社,1996年。
5.《黃牧甫印存》P13,西泠印社出版社,1998年。
6.《黃牧甫篆刻作品集》P150,廣西美術出版社,2000年。
7.《篆刻年歷1051-1911》P825,臺灣真微書屋,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