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中數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為《課標》)將高中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外延界定為數學抽象、邏輯推理、數學建模、直觀想象、數學運算和數據分析,它們構成既相對獨立又相互交融的有機整體.直觀想象由“形成直觀”和“展開想象”兩個基本環節構成,高中數學課程標準中的直觀想象是狹義的直觀想象,主要指形成“幾何直觀”和展開“空間想象”.直觀想象是指借助幾何直觀和空間想象感知事物的形態與變化,利用空間形式特別是圖形,理解和解決數學問題的素養.主要包括:借助空間形式認識事物的位置關系、形態變化與運動規律;利用圖形描述、分析數學問題;建立形與數的聯系,構建數學問題的直觀模型,探索解決問題的思路[1-2].
在實際問題的處理中,學生基本上可以借助直觀想象的路徑解決數學問題,但是從解決問題的實際效果來看,學生只是停留在借助空間形式認識事物的位置關系、形態變化,對于認識運動規律與利用圖形描述、分析數學問題,以及建立形與數的聯系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培養.
1疑問呈現
在一次向量的訓練中,偶遇了一道題:平面向量m,n 滿足 n 與 n-m 的夾角為
且 ∣λn-m∣=∣λn∣ 中 λgt;0 ),則正實數λ( ).
A.有最小值,但無最大值B.有最小值,但無最大值C.無最小值,但有最大值D.既無最小值,也無最大值解析:將 ∣λn-m∣=∣λn∣ ( λgt;0 兩邊平方,得

所以cos ?m,n?gt;0 ,可得
,則cos ?m,n?∈(0,1)
所以 λ 既無最小值也無最大值.
故選:D.
問題就這么解答?師生都充滿了疑惑.此解法中∣m∣ 與
大小關系顯得較為模糊,該解答不得不令人生疑.
2疑問探究
問題1向量
與向量 n-m 的夾角為
有什么意義?
我們不妨畫出示意圖,如圖1.設向量
,從向量 n 的
終點 N 引一條射線 NM′ ,使得
是射線 NM′ 上
圖1

的動點.設
,向量 λn(λgt;0) 與
方向相同,記其終點為 N′ ,則向量
.依題意 ∣ON′∣= ∣MN′∣ ,則 N′ 是線段 OM 的垂直平分線與射線 ON 的交點.過點 o 作 OM0⊥ON ,與射線 NM′ 交于點M0 ,點 M 在線段 NM0 上運動(不含端點 N,M0 .下面分兩種情況:
(1)點 M 沿射線 NM′ 向點 Mo 運動的過程中,點
N′ 沿 ON 向右運動至無窮遠處.所以 λ 無最大值.(2)點 M 沿線段 NM0 向點 N 運動過程中,點 N′
沿 NO 向左運動.點 M 無限接近點 N 時,點 N′ 無限接
近于 ON 的中點 N0 ,此時 λ 趨近于
.所以 λ 無最小值.
故選:D.
以上(1)(2)兩種分析近乎完美地將數與形結合起來,很好地回答了選項.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問題2點 M 沿線段 NM0 向點 N 運動的過程中λ一定是遞減的嗎?(大部分學生感覺是遞減的.)
此時一位學生提出了另一種解法:
考慮到 n 與 n-m 的夾角為
記 n-m=p ,則 m=n-p ,所以 λn-m=(λ-1)n+p ,從而
∣(λ-1)n+p∣=∣λn∣,
兩邊平方,得
(1-2λ)n2+p2+2(λ-1)n?p=0.
所以 (1-2λ)|n|2+|p|2+(λ-1)|n||p|=0.
整理,得

令 Δ?0 ,得 (λ-1)2-4(1-2λ)≥0 ,即 λ2+6λ-
3?0 ,解得 
那么,λ不是有最小值
嗎?
問題的焦點在于
時是否符合題意?意義何在?
師生再次踏上探索之旅.
回到圖形上來,此時點 M 運動到點 M1 處,點 N 運動到N1 處,如圖2,此時

圖2

當
時,方程 ① 即

解得 
不妨設 |n|=1 ,則
(204號
所以 N1M1⊥M1N ,且
·sin 
所以 N1 是線段 OM1 的垂直平分線與 ON 的交點,符合題意.
所以 λ 有最小值 
故選:A.
問題出在哪里呢?
問題3因為
,說明點 M 沿 M′N 向點N 運動的過程中,并不是越接近點 N,λ 就越小,猜想是不是先減小再增大,當點 M 運動到點 M1 時 λ 最小?
這個問題在問題1的情況(1)和(2)中可以得到解釋嗎?
回到圖3,由問題2知,當 M1N1⊥ MNM′ 時 λ 取到最小值.假設 N1 向點O 運動到 N2 時,點 M1 向 N 運動到點 M2 ,由平面幾何知識, ∣N 2M2∣gt; ∣N1M1 1.此時
,與題設不符.為了確保 ∣λn-m∣=∣λn∣ .點 N1 只能向點 N 運動,說明 λ 要增大.
圖3

問題4為了徹底研究清楚,如何再定量分析?
以 N 為坐標原點, ON 所在直線為 x 軸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如圖4.于是
(-1
,則有 λn-m=
圖4


(204號由 ∣λn-m∣=∣λn∣ ,得
記 t=x+1∈(0,1) ,則

所以 λ 在
上單調遞減,在
上單調遞增,即點 M 沿 M′N 運動的過程中 λ 先減小再增大.
3一般性結論
我們思考,記 n 與 n-m 的夾角為
作為一般性繼續研究,有方程
(1-2λ)|n|2+|p|2+2(λ-1)|n||p|cosθ=0.?
所以 
令 Δ?0 ,得 4(λ-1)2cos2θ-4(1-2λ)≥0 ,即cos2θλ2-2(cos2θ-1)λ+cos2θ-1≥0
解得 
我們看到當 n 與 n-m 的夾角 θ 為
時

事實上,當
時方程 ② 為 2λ-1?0 ,即 
此時 ON⊥NM ,點 M 沿線段 NM1 向點 N 運動過程中,點 N′ 沿 ON 向左運動.點 N′ 運動到 ON 的中點 N0 時 λ 等于
,所以 λ 有最小值 
所以,正實數 λ 一定存在最小值 1+sin,其值由夾角 θ 的大小確定.
學生探究的興趣在一次次質疑與否定中得以激發,從最初的模糊到感性認知,再到最后理性的、清晰的認識,感受到數學的無限魅力!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6.
[2]王震,劉國祥.提升學生直觀想象素養的向量教學[J].數學通報,2024,63(1):24-27,32.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