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萊斯合作原則作為交際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確保對話中信息交流的順暢以及合作的順利展開。然而,在實際的語言使用中,人們往往會違背這些原則,以達成某種語言效果和目的。文章以電視劇《山河錦繡》為例,詳細分析其中的對話,探討這些對話中違背格萊斯合作原則的現象。
一、格萊斯合作原則及其四個準則
格萊斯合作原則(CooperativePrinciple)由美國語言哲學家赫伯特·格萊斯(H.P.Grice)在1967年提出,用于解釋人們在日常會話中如何高效、合理地傳遞和理解信息。該原則認為,人們在交流時默認遵循一定的合作準則,以確保對話順利進行。若違反這些準則,則可能產生隱含意義。這些原則細分為數量準則、質量準則、關系準則和方式準則,具體如下。
(一)數量準則
格萊斯合作原則中的數量準則是指自己所說的話要提供足夠的信息以滿足聽話者的需求,避免提供過多不必要的信息[1。例如:
1.違反
甲:“你今天吃的什么飯?”
乙:“我吃過了”。(信息不足,違反數量準則)
2.遵守
甲:“你今天心情怎么樣?”
乙:“我今天心情不錯,按時完成了計劃,感覺很充實”。(這個回答既說明了自己的心情狀態不錯,又簡單闡述了原因,提供了提問者所需要的信息)
(二)質量準則
格萊斯合作原則中的質量準則共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指不要說自己認為不真實的話,即確保所說的話具有真實性;二是指不要說缺乏足夠證據的話[2,即避免傳播未經證實的信息。例如:
1.違反
甲:“這個東西看起來不錯,你覺得味道怎么樣?”乙:“這個東西肯定很難吃,我剛才聽別人說了”。
(乙并沒有親自嘗試過,缺乏證據)
2.遵守
甲“你這次進步為什么這么大?”
乙:“我每天都會認真復盤學習內容,所以有很大進步”。(乙的回答是基于自己的實際學習情況,有事實依據)
(三)關系準則
格萊斯合作原則中的關系準則是指說話要貼切,即所說的話要與當前的話題或情境相關。例如:
1.違反
甲:“你知道明天考試的范圍嗎?”
乙:“老師明天不在”。(乙的回答與考試范圍毫無關系,答非所問)
2.遵守
甲:“你覺得小王這個干部怎么樣?”
乙:“他做事認真負責,面對困難也從不退縮,是一名好干部”。(乙的回答圍繞小王展開,從做事、態度等方面進行評價,與甲提出的問題緊密相關)
(四)方式準則
格萊斯合作原則中的方式準則共有三條內容,一是指說話要清楚、明了,避免晦澀難懂的語言;二是指避免歧義,確保所說的話能夠被準確理解;三是指簡練有條理,避免冗長的表達。例如,
1.違反
甲:“你對這個人有什么看法?”
乙:“那個啥,就是那個,我不用明說,你知道的,反正我就是那個看法”。(乙的回答晦澀難懂,模糊不清,讓人難以理解)
2.遵守
甲:“明天什么安排?”
乙:“我們早上先去公園,然后中午一起吃午飯,下午看電影,晚上送你回家”。(乙的回答清晰明了,有條理)
二、電視劇《山河錦繡》中違背格萊斯合作原則的現象分析
電視劇《山河錦繡》作為一部反映中國農村改革和農民生活的作品,其對話中蘊含了豐富的語言現象和交際策略。
格萊斯根據合作原則及其四個準則總結出了四種可能不遵守“合作原則”的情況:一是講話人宣布不遵守合作原則,或者不遵守數量、質量、方式、關系等準則;二是說話人可能悄悄地違反某一條準則;三是說話人為維護一條準則而不得不違反另一個準則;四是說話人故意不遵守某一條準則來傳遞會話含義。本文就以此原則為基礎,通過詳細分析其中的對話,探討《山河錦繡》中違背格萊斯合作原則的現象。
(一)違背數量準則
在《山河錦繡》中,違背數量準則主要表現為角色在對話中提供的信息不足或過多。
1.信息不足
角色在對話中故意隱瞞關鍵信息,導致其他角色無法了解真相。
(扶貧辦主任實地考察危房時發現地方政府沒有落實國家專項扶貧資金的對話)
扶貧辦國主任:“鄧縣長,你有啥苦衷?”
鄧縣長:“我…,沒苦衷,面對錯誤,我回去努力改正吧。”
扶貧辦國主任:“你這話說得言不由衷嘛,你是遇到啥問題了?有啥難處?咱來不就是解決問題的嗎?”
鄧縣長:“沒問題,真的。”
在此對話中,扶貧辦國主任希望鄧縣長說明情況,但鄧縣長只是簡答表示“沒苦衷、沒問題”,沒有如實告知關于國家專項扶貧資金未落實的真實原因和具體情況,提供信息過少,沒有達到問話者所期望的信息量。分析其原因,可能鄧縣長存在隱瞞問題的主觀意愿,擔心自己如實回答會給自己和當地政府帶來不利影響。鄧縣長這種不合作的態度可能會阻礙問題的解決,讓國主任無法了解資金未落實的主要原因,同時也會讓國主任質疑鄧縣長及當地政府的工作態度,從而影響雙方信任,不利于雙方后續的溝通與協作,違背了數量準則。
2.信息過多
角色在對話中提供過多不必要的信息,使得對話變得冗長和煩瑣。
(工作隊小李入戶摸排,詢問村民趙剛子的家庭經濟狀況)
工作隊小李:“我問一下兩位的學歷。”
趙剛子妻子:“啥?”
村會計夏大禹:“文化程度。”
趙剛子:“文化程度?那一般漢字都認得。”
趙剛子妻子:“我還會算數。”
在此對話中,工作隊員只是想知道兩位村民的學歷情況,而趙剛子及其妻子的回答為“一般漢字都認得”“我還會算數”,提供了過多無關的信息,并且也無法從中提取到有效信息。分析其原因,趙剛子夫婦可能沒有準確理解“學歷”是什么意思,其自身學歷和具備的文化知識水平較低,認為多說一些自己的文化能力就是在回答學歷問題,這種回答讓話題偏離主題,干擾小李對趙剛子家庭的了解與判斷,影響對關鍵信息的把握,違背了數量準則。
(二)違背質量準則
在《山河錦繡》中,違背質量準則主要表現為角色在對話中說出虛假或未經證實的話。
虛假陳述:角色在對話中故意說謊,以掩蓋真相或達到某種目的。
(駐村工作隊員在入戶摸排走訪時的對話)
工作隊員:“家里有沒有養牲畜、家禽?”
村民A:“兩只老母雞!”(他老婆推了一下他)
村民A:“讓黃鼠狼叼跑了!”(母雞在工作隊員身后溜達)
在這段對話中,村民為了隱瞞家里的實際經濟情況,在明知家里有兩只老母雞的情況下,編造了“母雞讓黃鼠狼叼走了”的借口來掩飾剛才的話語,故意隱瞞自己家里養家禽、牲畜的事實。分析其原因,村民想要達到能夠獲得貧困補貼的目的,這種話語行為引起了工作隊員的疑惑,破壞了角色之間的信任,違背了質量準則。
(三)違背關系準則
在《山河錦繡》中,違背關系準則主要表現為角色在對話中偏離主題或說出與話題不相關的話。
1.偏離主題
角色在對話中突然轉移話題,導致其他角色無法跟上對話的節奏。(扶貧工作隊在對村民進行走訪人戶精準摸排時的對話)
工作隊員小李:“咱們家現在有幾口人呀?”
村民大柱:“啥時候發糧發油呀?是按那人口發呢?還是按那一家一戶發呢嘛?”
村會計夏大禹:“大柱哥,別著急嘛,人家工作隊有自己的流程呢嘛,人家小李問啥你再說啥嘛。”
在此對話中,工作隊員小李在詢問村民大柱家里的人口情況,而大柱的回答卻插人了一個與提問無關的話題,從而偏離了主題,打斷了對話的進程,讓村會計夏大禹不得不插入話語來引導對話的繼續進行。這也反映出村民大柱并不關心工作隊的問題,而是關心什么時候發油發糧的問題,所以在面對工作隊員的詢問時,他下意識地將話題轉移到自己關心的事情上。這種話語行為降低了對話的連貫性和邏輯性,同時也降低了對話效率,違背了關系準則。
2.不相關的話
角色在對話中說出與當前話題或情境不相關的話,導致其他角色無法理解其意圖。
(工作隊員小李正在詢問村民家里的基本情況和經濟情況)
柳大勇老婆:“你今年多大了?”
小李:“我……”
柳大勇:“結婚了沒有?”
柳大勇老婆:“你有娃沒?”
柳大勇:“你月收入多少?”
柳大勇老婆:“你年收入多少?”
此對話是工作隊員小李在詢問村民家里的基本經濟情況,而村民突然提到一個與其無關的事,反而關心起小李的家庭情況。這種話語行為分散了其他角色的注意力,降低了對話清晰度,導致工作隊小李還要打斷對話,解釋原因,重新發起對話。分析其原因,村民可能想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拉近與小李的關系,這種話語行為干擾了信息收集的效率,導致小李無法了解村民意圖,無法得到有效、準確的信息,違背了關系準則。
(四)違背方式準則
在《山河錦繡》中,違背方式準則主要表現為角色在對話中使用晦澀難懂的語言、歧義性的表述或冗長的句子結構。
冗長的句子結構:角色在對話中使用冗長、復雜的句子結構,導致其他角色無法快速理解其意圖。
(村委會玻璃被砸,趙剛子被懷疑,村支書與趙剛子之間的對話)
村支書:“你為啥砸村委會的玻璃?”
趙剛子:“咋?砸玻璃這事是按照長相定的?我即使長得像砸玻璃的,我也不會去砸玻璃呀!我這腰疼那屬于是工傷,我就是砸不砸玻璃,這貧困戶都少不下我,我為啥要去砸玻璃?再說了,這一筆寫不下兩個趙字,打你趙書和在半山村當村支書的時候,我就支持你,最后當柳家坪村支書,我也支持你,現在下來了,我也照樣支持你,你就是下不下來,我都支持你,你為啥冤枉我呢?咱尋砸玻璃這人,咱能尋著了尋,尋不著了讓人家派出所來尋,不能冤枉人嘛,誰要是敢說我趙剛子把玻璃砸了,我就放了誰的氣。”
在此對話中,村支書懷疑是趙剛子砸了村委會玻璃,向其詢問時,趙剛子沒有直接答復,而是使用冗長和復雜的句子東拉西扯,從自己的長相、貧困戶身份等多方面進行回答,導致村支書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判斷他是否砸了村委會的玻璃,干擾了村支書的判斷。這種話語行為會降低兩個人的對話效率和清晰度,從而讓村支書很難從趙剛子的話語中得到有效的信息,不利于雙方的溝通,甚至可能會引發更大的矛盾和沖突,違背了方式準則。
三、違背格萊斯合作原則的解決方法
通過對電視劇《山河錦繡》中違背格萊斯合作原則現象的分析發現,個人、情景與文化這三方面因素會影響話語者對合作原則的遵循度。因此,有必要從話語行為規范層面,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解決方法,有針對性地化解上述因素引發的合作原則違背問題,最終實現交際質量的提升。
所以在進行話語行為時應該做到:第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以確保在對話中能夠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圖;第二,要保持冷靜和理智,以確保對話的順利進行;第三,尊重他人意見和感受,以確保對話合作關系的建立;第四,在對話中提供足夠且真實的信息、保持話題的相關性,確保對話的連貫性和邏輯性,提高交際效果和質量。
四、結語
文章以電視劇《山河錦繡》為例,分析了其中違背格萊斯合作原則的現象。研究發現,在特定情境下,角色之間的對話經常違背合作原則,但這些違背現象卻產生了積極的語用效果,這些效果不僅豐富了劇情,還塑造了人物形象,為觀眾提供了更多的解讀空間和審美享受。因此,在理解和分析日常對話時,應該關注違背合作原則的現象,并深入探討分析其違背的原因及解決辦法,同時也要關注角色違背合作原則后的語用效果,了解其要達到的語用目的。
作者簡介:劉潔(2000一),女,漢族,新疆烏魯木齊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語言文字。
注釋:
[1]周夢麗.從合作原則的違反看黃西脫口秀語言幽默的產生[J].河北企業,2015(8):90.
〔2]苗茵菲.反諷話語的語用研究:以王朔小說為例[D].溫州:溫州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