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使”是指某一個體所表現出的動作行為、活動變化或者性質狀態,是由外部其他個體通過特定方式引發的,并非該個體自身主動產生。在現代漢語中,除了“致使”,還有其他表示致使語法意義的句式,這類句式被稱為“使動句”,也稱為“使令句”“使成句”等。現代漢語里這幾種稱謂所表示的意義大致相同,但概括范圍存在差異,各有側重。
一、現代漢語致使句
(一)現代漢語致使句的概述
現代漢語的致使結構是指某實體發生的動作行為、活動變化、性質狀態等,不是自發形成的,而是因為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當句子中含有這種致使結構時,那么該句就是致使句。
“致使”還有其他名稱,如“致動”“使役”“役使”“使動”等。這些名稱在不同語境或語言學研究中具有不同的側重點或適用范圍,但都指向了同一個核心語義特征,即“致使義”。例如:
(1)宋靄齡的穩重使她極少上當。(陳延一《宋氏家族全傳》)
1.“使”字句
(2)余秋雨在德國打碎玻璃杯。(余秋雨《追詢德國》)
例(1)是非常明顯帶有致使標記的致使句,因為她的穩重使她極少上當。該句中的致使主體是“宋靄齡的穩重”,通過致使力“使”,使致使客體“她”出現相應結果“極少上當”。例(2)是使成句,是因為余秋雨打杯子,致使杯子碎了。該句中的致使主體是“余秋雨”,致使力是“打”,致使客體為“玻璃杯”,致使結果“碎”,杯子碎是由于受到致使主體“余秋雨”的作用而形成的結果,并不是自己碎的。從例子中可以看出致使主體發出動作使致使客體出現了不同的結果。
(二)現代漢語中致使句的分類及表達形式
“致使”是語義范疇,所以在生成語句并反映到不同句子中時,就會在句法上出現不同的表達。現代漢語致使句具體包括“使”字句、表致使義的“把”字句、表致使義的“V得”句、使動句、使令句、使成句[。我們可以通過這些不同的致使表現形式來了解致使句的特點。
在現代漢語中,“使”字句是表達致使義的典型致使句。“使”字句是指句子謂語部分包含“使”“令”“讓”“叫”等致使標記詞的句子,這些致使標記詞使句子表現出致使意義[2。其表現形式可以為4 ?N1+ 使 +N2+VP,, ,N1是施事者(致使主體),“使”是致使動詞(致使力),N2是受事者(致使客體),VP是N2受到N1影響后所出現的動作或者狀態,也可以稱為致使結果。例如:
全國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使青壯年的文盲率降到 5% 以下。(《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1993)
例句中,“全國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是致使主體,通過抽象致使力“使”,產生了“文盲率降到 5% 以下”這一結果,致使客體是“青壯年文盲率”。可以理解為:是因為“全國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致使“青壯年的文盲率降到 5% 以下”。
所以,“使”字句的致使主體指事件;“使”字作為典型致使句的致使標記,連接致使事件和結果事件,強調致使客體受致使主體影響而產生的致使結果,致使結果主要體現為致使客體新的狀態或行為的發生,不一定是心理感覺。“使”字句中致使發生的原因是已知的信息。
2.表致使義的“把”字句
現代漢語“把”字句結構為“主語 + 把 + 賓語 + 動詞+ 其他成分”。金躍琴指出,表致使義的“把”字句中,“把”字后的名詞性成分不是其后動詞性成分的受事,而是使事2。“把”是表達“致使”義的標志,其表現形式可以為 sN1+ 把 +N2+V1+VP′ 。例如:
他主張新法把宋朝弄壞了。(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例句中,致使主體是“他”,“宋朝”是致使客體。“他主張新法”這一致使事件使“宋朝”出現了“壞”的變化,即產生了“宋朝壞了”這一致使結果。
因此,“把”字句在表達致使意義的時候,其施事者(致使主體)、受事者(致使客體)可以用來指人或者物。在致使過程中,“把”字句通常傳遞新的信息,是語義重點所在,表示施事者(致使主體)通過致使動詞這一具體致使力,使受事者(致使客體)產生某種結果,致使結果是已經完成或實現的變化。
3.表致使義的“V得”句
在現代漢語中,表示致使義的“V得”句,通常是指“V得”短語用來充當謂語中心的句子。“V得”句也可以表現出致使義,其表達形式為‘ ?N1+V1 得 + ( N2+V2 )”。例如:
風吹得那小手紅紅的。(《人民日報》1993)
例句中,形容詞“紅紅的”作動詞“吹”的補語,手是在“風”的吹拂下才呈現出“紅”的狀態。致使主體是“風”,致使客體是“那小手”,“吹”是致使力,致使事件是“風吹”,致使結果是“那小手紅紅的。”
所以,在表致使義的“V得”句中,“得”字連接句子的補語。其中“V得”句的致使主體一般表示人或者事物;致使客體指代人或具體的事物;“V得”句通過動詞結構與補語結構結合,突出了致使結果的已然狀態和具體細節,將表達重點放在動作行為對致使客體產生的最終結果上。
4.使動句
現代漢語使動句是指“句子謂語部分出現的名詞或形容詞帶賓語,以動賓結構的形式使整個句子具有致使義”[3。使動句主要是借助動賓結構,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因主語的影響而產生某種動作或變化,從而讓句子含有致使意義。其表達形式為“N1+V(使動詞)+N2”。例如:
春風又綠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
例句中,主語是“春風”,賓語是“江南岸”,“綠”原本是形容詞,在這句話中活用為動詞,帶有“使…變綠”的含義,表達了主語對賓語的致使義。致使事件為“春風作用于江南岸”,導致出現“江南岸變綠”的致使結果。
在使動句中,致使主體可以是像“春風\"這樣的事物,致使客體也可以是指事物,如“江南岸”,致使結果是致使客體在致使主體作用下產生的變化或呈現的狀態,如“變綠”。使動句著重強調致使結果,即突出致使客體在受到致使主體影響后產生的某種結果或狀態,相較于動作發生的過程,更關注最終形成的結果。
5.使令句
在現代漢語中,使令句是指句子的賓語是后面一個謂語的主語]。其結構可以表達為‘ ?N1+V1+N2+V2? 。例如:
魯迅先生派人叫我明天早上打電話托內山先生請醫生看病。(許廣平《最后的一天》)
例句中,致使主體是“魯迅先生”,致使力是“派”,致使客體是“我”,致使客體“我”依次向下傳遞致使力“打、托、請”,達到最后的致使結果“醫生來看病”,整個過程中“魯迅先生派人叫我明天早上打電話托內山先生請醫生看病”是致使事件,通過致使力“派”,得到致使結果“醫生來看病”。
在“使令句”中,句子中的動詞具有使令意義,動作性強,即句子中的動詞具有明顯的使令意義,即要求、命令或允許他人做某事。相比之下,“使”字句的使字并不表示實在動作,而僅僅是傳達一種“致使”意義。使令句中主語作為發出使令的人,是致使結構的致使主體,通常指人。賓語作為該動作的受事者,也是表結果的施事者。
6.使成句
現代漢語使成句,王力曾提出“凡敘述詞和它的末品補語成為因果關系者,叫作使成式”[4],即原因事件和結果事件之間構成的致使關系。其表達形式為*N1+V1V2+N2* ”。例如:
青草吃肥了羊兒。(楊沫《青春之歌》)
例句中,致使主體是“青草”,致使力是“吃”,該動作使賓語“羊兒”呈現出“肥”的狀態,致使結果是“羊兒肥了”,致使客體為“羊兒”。
所以,使成句不僅表達了致使結果,而且表達了致使主體通過何種方式作用于致使客體。與其他致使句相比,使成句中的致使事件有其獨特的語義邏輯順序。使成句的致使事件遵循“動作(V1)一結果(V2)”的時間順序,因果清晰且不可顛倒。在“吃肥”中,“吃”的動作先發生,“肥”的結果后出現,致使客體“羊兒”的狀態變化是動作直接引發的后續結果,體現“先因后果”的必然邏輯。其他致使句可能會打破這一順序,存在結果前置或者非動作性致使的情況。如“他嚇了一跳,因為碎玻璃”將結果置于原因前;“他的話讓我很生氣”中,“讓”連接的致使關系更側重狀態影響,而非“動作 $$ 結果”的先后過程。總之,現代漢語中“致使”的表達形式很多,以上為現代漢語致使句的部分表達形式。
二、現代漢語致使句的語用特點
(一)現代漢語致使句中致使力的多層次
現代漢語中致使意義的概念主要為一個實體(致使主體)通過某種方式對另一個實體(致使客體)施加影響,導致后者發生某種變化。而在一句話中致使力可以通過好幾個相互關聯的成分把“促使發生某種變化”的力傳遞下去,構成一系列致使關系。例如:
老板催人趕工把貨提前發走了。
例句中,剛開始的致使力是“催”,第一個致使客體是“人”,“老板”通過“催”這一致使力使“人”承接致使力成為下一級致使主體,傳遞致使力的是“趕工”,“人”通過“趕工”這一致使力作用于下一個致使客體“貨”,最終出現致使結果“貨提前發走了”。“老板催人把貨提前發走了”是致使事件。通過致使力“催、趕工”得到“貨提前發走了”這一致使結果。
(二)現代漢語致使句中致使力的隱性傳遞
通過現代漢語致使意義分類及表達形式的分析,我們發現現代漢語都有相應的致使標記,同時在致使動詞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性。現代漢語的致使標記主要是“使”,通過“使”表達出致使意義。此外,在現代漢語中“令、讓、叫”等詞的使用也可表達致使意義。在少數情況下,“命令、請求、建議、強迫、迫使”等詞也可作為致使標志,表達致使意義。還有經常不用這類含有致使標記的詞,把“促使事情發生變化”的致使力藏在動詞或者句子結構里。例如:
結果補語:“他哭濕了一條手帕。”該句中的動詞“哭”本身就含有使“手帕變濕”的致使力,沒有使用明顯的致使標記“使、讓”等。
把字句/被字句:“孩子把碗摔壞了。”/“碗被孩子摔壞了。”這種句式本身就帶有致使力的變化。
詞和形態結合:“這消息令人振奮。”“令”在這里的意思已經不那么實在了,致使力變成了情感上的觸發。
綜上,這些方式讓“致使主體致使客體發生變化”的關系在句子表面表達上不大明顯,但在意思中卻含有致使力的表達。
(三)現代漢語致使句中致使成分的詞類多樣
現代漢語致使句主要由致使主體、致使客體、致使結果和致使力四個要素構成。致使主體是動作的發出者,能夠對致使客體產生影響,使致使客體發生變化。漢語中的致使主體可以是名詞、代詞、分句或者是謂語短語,也存在省略致使主體的情況,表示人物、事件。例如:
(1)扎依海讓百姓們多儲存些水。(名詞)
(2)他砍鈍了那把刀。(代詞)
(3)利用網絡技術使生活越來越便利。(謂語短語)
(4)看到他突然暈倒,大家趕緊叫救護車把他送到醫院。(分句)
(5(前奏)穿插交錯的運用,令人耳目一新。(省略)
在例(1)中,致使主體是“扎依海”,我們可以看到致使的主體是名詞人的名字。例(2)中的致使主體是“他”,“他”是人稱代詞。例(3)中致使主體“利用網絡技術”,通過致使力實現了“生活越來越便利”
這一結果,該句的致使主體是謂語短語。例(4)中的致使主體為分句,整句為復句,由一個單句構成致使主體。例(5)中我們看不出句子的主體是什么,而要根據上下文來確定,省略了句子的致使主體,但還是可以表達致使義。
致使客體是動作行為的受事者,漢語的致使客體可以由名詞性詞語或代詞來充當,表人或物。例如:
(6)孩子們高興得臉都紅了。(名詞)
(7)你媽媽讓我帶你回家。(代詞)
致使客體是動作行為的承受者,例(6)和例(7)中,現代漢語的致使客體分別由名詞“臉”和代詞“我”充當。
致使結果是主體作用于客體產生的變化,其結果可以是行為,也可以是狀態變化。漢語中表致使結果的詞語可以由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充當,表示行為動作、感覺和狀態變化。例如:
(8)圖書管理員讓我們及時歸還書籍。(及物動詞)
(9)爺爺奶奶讓我經常回老家。(不及物動詞)
通過例句可以看出,致使結果分別由動詞“歸還”和“回”充當,“歸還”表示行為動作,“回”也表示行為動作。所以,漢語中表致使結果的詞語可以由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充當,用以表達相關變化。
三、結語
文章從現代漢語致使句概述、分類和表達形式入手,總結不同形式致使句的表達特點。研究發現現代漢語表致使意義的除了典型致使句“使”字句和“把”字句外,還有其他表致使的句法結構,含有上述表致使意義句法結構的句子也叫作致使句。致使句有相應的致使標記,同時在致使動詞方面也有一定的相似性。總之,現代漢語中“致使”的表達形態多樣。
作者簡介:王莉(2000一),女,漢族,新疆庫爾勒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
注釋:
〔1]馬向穎.基于致使范疇的現代漢語“使”字句研究
[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10.
[2]金躍琴.漢維語致使語義表達方式的異同研究[D].
烏魯木齊:新疆師范大學,2019.
[3]宛新政.現代漢語致使句研究[D].上海:復旦大
學,2004.[4]王力.王力文集[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