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洲,又名水陸洲,位于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湘江中心,是長江支流湘江中的沖積沙洲。作為國家5A級旅游景點,在橘子洲,你能看到雄偉的湘江大橋、兩岸繁華的長沙城,能參觀毛澤東青年藝術雕塑,感受偉人青年時期的風采,也能感受到湘江澎湃的生命力。橘子洲與西岸岳麓山、東岸長沙城構成“山水洲城”格局,既承載著千年中華文化底蘊,又是長沙的城市地標。
“四面水光合,一邊山影來。”橘子洲西邊是岳麓山,東邊就是長沙城,這半面山景半面城景的獨特景觀,是自然生態與現代文明和諧共處的體現。在這里,游人們既能享受到山水之趣而不覺清冷,又能感受到城市煙火而不覺喧鬧。站在橘子洲的岸邊,迎面吹來陣陣濕潤的江風,我仿佛聽到了屈原行吟澤畔的低嘆、毛澤東領導農民起義的號聲,它們與近現代工業文明的輪軌聲在此交織;環顧四周,橘樹林間的外國領事館舊址、近代別墅群,正默默見證著長沙近現代的歷史變遷。毛澤東主席也曾站在橘子洲頭抒發他對于中國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和浪漫的革命情懷,發出“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詰問。聽周圍老長沙人的聊天才得知關于橘子洲的傳說,相傳在遠古時期,橘子洲不是一塊洲,而是潛藏在湘江下的一葉金舟,每隔百年就會在八月十五的夜晚浮出水面,后來遭到強盜偷襲,沒來得及下沉,便留在水面化成了一座沙洲。而現實中最早記錄橘子洲的存在,則是晉代羅含的《湘中記》:“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年)生此洲。”原來橘子洲已經經歷這么多年的風霜雨雪了。
“懷古壯士志,憂時君子心。”漫步橘子洲,江風拂面;走過朱張渡,讓我不禁想起“朱張渡”中的“朱”“張”二人。“朱”指朱熹,是理學大師;“張”指張栻,是岳麓山上岳麓書院的教務主管。我想起在歷史課和語文課中學過朱熹的思想和作品,他的“格物致知論”和《春日》《觀書有感》,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看著湘江之上的云影嬉戲,不正是“天光云影共徘徊”嗎?南宋的時候,張栻邀請朱熹到城南書院和岳麓書院講學,二人當年頻繁往返于湘江東西兩岸的城南書院與岳麓書院,常經此渡口渡江,故后人將其命名為“朱張渡”,并在橘子洲上建了“渡學樓”作為配套設施使用。這個渡口見證了湖湘文化的發展,是岳麓湘江載道的勛章。朱熹、張栻共同促進了“行得便見得”“知之非艱,行之惟艱”“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湖湘學風的發展,為湖南的教育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至今,長沙人乃至湖南人還深受湖湘學風的影響,湖湘學風也成就了現在敢于奮斗、腳踏實地的湖南人。
“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現代的橘子洲被開發成了景區,千萬人同游橘子洲的景象現在不只是在古代的清明節才出現,而是日日可見了。站在橘子洲最南邊的問天臺上,我望著奔流不息的湘江之水,看著身邊熙熙攘攘的人群,終于明白為什么會有人站在橘子洲之上,發出“喬口橘洲風浪促,系帆何惜片時程”的感嘆。這種熱鬧的氛圍、蓬勃的生命力,著實能鼓舞人們奮勇向前、揚帆起航。我站了一會,向北走,看見了京劇名篇《望江亭》中提到的望江亭。在亭中,不僅能夠欣賞江景,還能聞到柑橘的芳香,原來柑橘文化園就在附近。走出柑橘園,就能夠看到橘子洲景區的標志性建筑一毛澤東青年藝術雕塑。我仰視著高32米的毛澤東雕像,偉人微蹙著眉頭凝望著江水,目光如炬,讓我感受到了無數革命家心系天下的愛國情懷以及敢為人先的偉大精神。參觀完雕像下的紀念館后,繼續向北走,就能看見刻有毛主席《沁園春·長沙》一詞的詩詞碑和不遠處的誰主沉浮雕像群。當年,向警予、蔡和森、毛澤東、何叔衡、肖三等風華正茂的湘籍革命青年,都是新民學會的成員,他們以“改造中國和世界”為宗旨,對中國的國事和命運產生了深遠且廣泛的影響。那時候的他們,也沒比我大多少歲。看著詩詞碑和不遠處的誰主沉浮雕像群,我仿佛穿越了時空,看到了一張張鮮活的面容,為他們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而感動。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現在我們去橘子洲旅游,除了游玩相關景點外,還能欣賞煙火和《恰同學少年》劇場的表演。橘子洲融合著長沙文化古城和現代新城的傳承與發展,演繹著“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長沙精神,展現著無數先烈的紅色精神。江水浩蕩,奔流不息,橘子洲千年如一日地接受著江水的洗禮,歌唱著長沙這座城市的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