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世界各民族的歷史、傳統和文化。它不僅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更是連接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橋梁。
今年暑假,我來到江西婺源的篁嶺景區,感受了“曬秋”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生活在山區的村民,由于地形復雜,村莊平地極少,便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臺、屋頂用竹篾盤架曬或掛曬農作物,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早上5點的篁嶺被白霧籠罩著,門頭樓外曬出的辣椒、玉米、南瓜等作物卻格外顯眼。一眼望去,呈階梯狀分布的多種色彩點綴了篁嶺徽派建筑清一色的粉墻黛瓦,為古鎮增添了一絲別樣的活力。遠處,青山綠水;近處,曬秋作畫。沒有刻意的擺布,沒有精心的設計,只有農家人心底那份對糧食最真摯的感情。
那么,非遺的存在有什么意義?它的意義絕不僅停留在一個富含底蘊的稱呼上,更多的是對工匠精神的傳承。京劇、篆刻、剪紙,無一不體現出中國人對美的追求;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龍泉傳統青瓷燒制技藝、宣紙傳統制作技藝無一不凝聚著古代人民的生活智慧。而這些恰恰體現了工匠精神一一堅守與傳承生活藝術。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信息化的時代潮流中,非物質文化遺產漸漸被埋沒了。當代年輕人的審美在不斷變化,逐漸與國際接軌。當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如同滄海遺珠,很少有人能夠看到它們散發出的、跨越百年歷史的智慧與魅力。能夠傳承技藝的后人越來越少,許多同樣有價值的文化也因此沉人了歷史的長河。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們在努力培育文化的種子:他們積極向中小學生教授非遺的技藝,在社會上擴大知名度,我校學生也曾受邀到蘇州的一所學校學習蘇繡。同時,將古老的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可以使其重新煥發生命力。有博主借助短視頻平臺,將自己打鐵花的視頻發布上去,引起了不少的關注和積極的反響。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工匠精神的傳承,為中華文明增添了價值底蘊。更重要的是,這是一種對美的感知,它不僅存在于諸如書法雕刻的藝術作品中,也存在于篁嶺曬秋的平凡生活中。它是人類靈魂的映射,凝聚著生生不息、薪火相傳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