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衛風·氓》(以下簡稱《氓》)這部作品中的女主人公形象深人人心,她是當時社會背景下女性處境的典型代表,也是一位敢于沖破禮教束縛的女性。該作品在各個版本的語文教材中均有所收錄。然而,在傳統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學重點往往放在文言知識的傳授以及“賦、比、興”這三種表現手法的講解上,對作品所蘊含的文化內容則關注不足。鑒于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維度出發,優化教學方法。
一、闡述創作時代背景,融入文化知識講解
時代背景是作者創作的養料,是他們創作文學的源泉。要想深入理解一部作品的內涵,必須結合作者所處的時代。在教學《氓》這篇課文時,教師應當讓學生了解其創作背景,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入手。
(一)借助教材的單元導語開展預習工作,熟悉作品的文化主題
在單元導語中我們了解到,學習本單元,要圍繞“詩意的探尋”展開研習,品味詩歌之美,感受古人的哀樂悲歡,把握詩歌蘊含的傳統文化精神,認識古典詩歌的當代價值。此外,還要結合以前所學,了解我國古典詩歌的發展脈絡,并比較不同體裁的詩歌在節奏韻律、表現手法、藝術風格等方面的異同。中國古典詩歌源遠流長,名家輩出,體裁豐富,風格迥異,為詩意探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多樣的視角。本單元以《詩經》和《楚辭》這兩大古典詩歌的源頭為切入點,開啟了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這兩大文學傳統。
(二)借助課輔資料及多媒體設備查詢《氓》的創作時代背景
《氓》作為《詩經》中的經典之作,不僅展現了春秋時期的社會風貌,更蘊含了豐富的文化知識。在介紹時代背景時,可以通過解讀《氓》,幫助學生深入理解那個時代的文化特點和社會現象。
首先,可以介紹春秋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結構。《氓》創作于春秋時期,這一時期的生產力相對落后,婦女在經濟上并不獨立,往往依附于男子。這種社會結構導致了婦女在婚姻中常常處于被動地位,一旦男子變心,她們就可能被無情地拋棄。這種社會現象在《氓》中得到了生動體現,通過詩中女子的遭遇,可以讓學生了解當時婦女的悲慘命運。
其次,可以探討春秋時期封建生產關系和等級制度的形成及其對婦女的影響。在那個時代,封建生產關系和等級制度逐步確立,男女的戀愛和婚姻受到了禮教的束縛、父母的干涉和習俗的責難。此外,還可以從《氓》中挖掘出更多的文化知識。例如,詩中提到的“抱布貿絲”并非真的來換絲,而是找個機會談婚事。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婚姻習俗和貿易方式。
二、在課文注釋中挖掘文化知識
《氓》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知識,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當時的婚戀習俗,可以引導他們從文本現有材料中尋找,最簡單直觀的便是課文的注釋。但遺憾的是,一些語文教師未能充分意識到這一教育資源的重要性并加以開發,往往將注釋作為課后閱讀材料分配給學生,導致學生只是淺嘗輯止,未能深入探究。事實上,在《氓》的注釋中,我們完全能夠挖掘并傳承許多寶貴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
(一)從文本注釋中探尋古代婚姻習俗
從《氓》中可以看到古代男女婚姻的諸多習俗,如“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匪我愆期,子無良媒”,體現了古代媒姓之言的重要性。在具體教學中,可以適當引申《孟子·滕文公下》所言:“不待父母之命,媒妙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古時結婚必須經過父母的同意,否則只能算私奔,而私奔的男女在當時是受社會唾棄的。有了父母的同意還不夠,還必須有“媒灼之言”。“媒妙之言”這一傳統概念源自古代中國的婚姻習俗。《說文》謂:“媒,謀也,謀和二姓者也。”《玉篇》謂:“灼,酌也,斟酌二姓者也。”由于當時時代觀念及習俗的限制,男女雙方“男不親求,女不親許”,即使雙方兩情相悅,也必須有中間人來搭線,此時“媒人”便出現了。官媒出現于西周時期,“媒氏”機構主要有兩個職責:一是管戶口,《周禮·地官·媒氏》載“媒氏,掌萬民之判”,東漢經學家鄭玄注解“判,半也。得耦為合,主合其半成夫婦也”;二是負責統計,管理適齡青年的婚配問題,通過做媒,促成男女婚姻,“謀合兩姓之好”。只有遵循“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傳統習俗所締結的婚姻,才被社會視為合法的婚姻,這些習俗都反映了古代社會對于婚姻的高度重視和嚴謹態度。
例如,第二節中的“爾卜爾筮,體無咎言”。“卜”是用火炙烤龜甲,從其所炸裂紋來判定吉兇。“筮”指的是用著草的莖占卦。《易·蒙》:“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雙方會根據卦象的吉兇情況來確定能否婚配。“體”,占卜顯示的兆象。“咎”,災禍。“咎言”,不祥之語。“體無咎言”徹底打消了女子的疑慮,使她放下懸著的心,義無反顧地奔向了氓。卦象中“體無咎言”,那為何女主人公嫁過去會“三歲食貧”呢?又為何短短幾年間,在女主人公沒有過錯的情況下,氓就“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了呢?是不是氓使了什么手段才讓卦象“體無咎言”呢?在這里可以用問題激起學生的興趣,引發他們的思考。
(二)從課本中找尋女性的社會角色變化
在整體閱讀《氓》后,引導學生厘清文中女主人公從“相戀”“成婚”“婚后”到“被棄”的經歷,感受其社會角色和地位也隨之發生的改變。

相戀:“氓之蚩蚩,抱布貿絲”中的“蚩蚩”,課本中的注釋是忠厚的樣子,《毛傳》中則解釋為“敦厚之貌”,根據文本內容想象這樣一幅畫面:男子“蚩蚩”(忠厚貌),借“抱布貿絲”前來議婚;女子“乘彼垣”等候迎親,望穿秋水時“泣涕漣”,相見則“載笑載言”,其情感更顯熾烈。可以從《詩經》“髪彼兩髦,實維我儀”“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蜘躕”等這樣的詩句中,看到千年以前的女性對愛情勇敢追求的熱情。在那個時代的青年男女戀愛場景中,女性往往扮演著積極主動的角色,引領著情感的發展。
成婚:“婚”的六步為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在婚姻禮法嚴格的周代中被稱為“六禮”,最早見于《禮記·昏義》。“氓之蚩蚩,抱布貿絲”男子抱著布來假裝貿易,實則是彩禮。“匪我愆期,子無良媒”,女子家里因男子沒有好的媒人而拒絕對方,可見當時“媒”在男女雙方結親中的重要性。“秋以為期”為“請期”,擇定婚期于秋收之后,由于秋冬季節是農田的休憩期,此時舉行婚禮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對農業生產造成干擾。“爾卜爾筮”為“納吉”,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后,在祖廟占卜,“體無咎言”,卦象中顯示無不祥的兆象,便可順利成婚。“以爾車來”為“親迎”,即男方到女方迎娶,“親迎”被視作婚姻成立的法定程序。即使是自由戀愛的男女,在這樣的禮法制度下,女性也受到諸多束縛,這從法律制度層面體現了她們地位的下降。
婚后:人類學家曾闡述,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最初是女性主導的母系氏族社會。彼時,女性憑借采集、編織等更為穩定的生產方式,加之生育中的直接角色,成為氏族的引領者,備受尊崇。然而,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工具的革新,男性體能優勢凸顯,狩獵與農牧業的崛起使女性在生產生活中逐漸邊緣化。《詩經》問世之際,正值生產方式逐步偏向男性優勢之時,女性經濟地位的下滑直接影響了其社會地位。這一時期女性不僅要操持家務,還需投身農田。“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女主人公多年如一日,忙于家務、紡織、采摘等傳統勞作,舍棄了個人的時光,默默為家庭付出,展現出勤勞、淳樸、善良等女性的美德,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她在家庭中地位的降低。
被棄:在這首詩里,女子曾經以她“沃若”(茂盛鮮美)的青春年華陪伴并全力支持著男子,直至他“言既遂矣”(心愿達成)。然而,當她步入“其黃而隕”(葉片枯黃凋落,比喻女子年老色衰)的中年時期,男子卻變得薄情寡義,并且“二三其德”(心意不專,反復無常)。“總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當初明媚的時光終成狼狐的境況,堅韌的她在困苦中從不退縮,詮釋著女性的力量,為何如此勤勞賢惠、體貼能干的女子,會被氓拋棄呢?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增加一些相關素材,引導學生探究女性遭遇遺棄的根源及其社會地位的變化,以便他們更深刻地領悟這首詩的內涵。
早在西周時期,解除婚姻關系就有了明確的禮制依據。古代婚姻解除權歸于男性,《周禮》所載“七出”(亦稱“七去”)即為其制。漢代的《大戴禮記》中提道,“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女方只要占了七條中的一條,男方就可以理直氣壯地休妻。當然也有三條保護女方的規定,即所謂的“三不去”。“婦有三不去,有所娶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后富,不去。”“七出三不去”構成了古代休妻的基本規則,足見女性卑微的生存境遇,其主體意識與行為亦被禮法嚴密禁錮,喪失自主空間。教師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和禮儀制度,帶領學生深入分析女主人公的處境,讓學生更清楚地認識古代社會中對于性別的刻板印象和角色定位,并從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婚戀觀。
三、在作業設計中訓練學生聯結能力
一堂課的最后往往要布置一些作業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教師在設計作業時應當有明確的目標,注重培養學生將傳統知識與現代社會相聯結的能力。在學生了解文化及文學知識的基礎上,可以設計以下類型的作業。
對比研究作業:讓學生對比《氓》中描述的古代婚姻制度、家庭角色與現代社會的婚姻觀念、家庭結構,分析其中的異同點,并探討這些變化對社會和個人產生的影響。這樣的作業能夠幫助學生理解歷史變遷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
現代情境創作作業:要求學生根據《氓》中的某個情節或人物形象,創作一個現代情境下的故事或對話。這樣的作業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將古代文化元素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從而深化對文化傳承的理解。
跨學科整合作業:結合其他學科的知識,如社會學、心理學等,設計綜合性的作業。例如,可以讓學生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氓》中反映的性別角色和女性社會地位問題,或者從心理學的角度探討女主人公的心理變化和情感表達。這樣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促進他們對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
現代價值觀討論作業:引導學生討論《氓》中的文化價值觀在現代社會中的意義和價值。例如,可以討論忠誠、信義等價值觀在現代社會中的體現和重要性,或者探討如何在現代社會中傳承和發揚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培養學生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實踐調研作業: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調研,了解現代社會中的婚姻觀念、家庭關系等實際情況,并對比分析《氓》中的相關內容,讓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增強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以上作業設計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氓》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色,還能夠培養他們的聯結能力,使他們更好地將古代文化與現代社會相結合,為未來的文化傳承和發展作出貢獻。
四、結語
《氓》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不僅生動展現了春秋時期的社會風貌,更深刻揭示了當時的婚姻制度、社會風俗、道德規范以及女性在其中的處境與抗爭。詩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及其命運,是理解古代社會性別角色與婚戀習俗的關鍵窗口。其蘊含的對社會不公的關注和對個體尊嚴的訴求,至今仍有啟示意義。教師應緊扣作品中的文化要素(時代背景、注釋細節、女性角色變遷),運用多種教學策略(背景滲透、文本深挖、古今鏈接),引導學生不僅掌握文學知識,更能深刻體悟古代文化精神,思考其在當代的價值,實現有效的文化傳承。
作者簡介:胡曉冬(1999一),女,漢族,貴州錦屏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
注釋:
[1]絳雯.古代婚姻制度中的“媒灼之言”[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6(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