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東博物館“山河永固 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 (山東展區)
ShandongMuseum\"EnduringSpiritof theMountainsand Rivers: Revolutionary Relics Exhibition ofthe Shanxi-Hebei-Shandong-Henan resistancebase (Shandongexhibitionarea)
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2025年7月17日,在山東博物館三樓22號展廳,“山河永固一一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山東展區)”正式開展。
步入展廳,沿著鮮紅地毯徐徐前行,巨型主題墻赫然入目。序廳以灰色基調奠定歷史的莊重與堅毅,紅色設計詮釋革命先輩們的鮮血與激情,金色點綴隱喻勝利與光明的未來。在色彩由沉重至明快的遞進關系中,生動彰顯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深沉的歷史氣息,裹挾著烽煙與熱土的磅礴力量奔涌而至,瞬間讓人們回到那段四省軍民浴血奮戰、救亡圖存的崢嶸歲月中。

革命區域協同策展新實踐
“山河永固一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匯聚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四省珍貴抗戰歷史文物與高清數字化歷史影像資料、檔案,山東展區系統展出革命文物展品330余件(套)、珍貴歷史影像400余張,通過“山河染血”“山河不屈”“山河重整”“山河同輝”和“山河銘記”五個部分,全景式回顧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軍民同仇敵汽、保家衛國的革命歷程,聚焦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獨特貢獻。本次展覽不僅是四省首次聯動突破地域界限,實現革命文物資源統籌利用與同步聯展,彰顯四省深厚的歷史淵源與共同的抗戰記憶;更是賡續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講好新時代革命故事,實現革命文物“活起來”的一次生動實踐。
基于抗戰文物闡釋的革命歷史敘事
“山河永固一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山東展區)”著力構建以抗戰文物闡釋為核心的革命歷史敘事模式,以“文物證史、故事傳情”為思路,深入闡釋“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必勝信念”偉大抗戰精神的歷史內涵,深刻彰顯偉大抗戰精神的時代價值,深度串聯個體命運和家國命運。敘事空間以時間線為縱、地理空間線為橫、戰略協同線為宏觀紐帶三線交織敘事,始終圍繞從太行山脈到黃海之濱,從冀中平原到齊魯大地,全景式、多維度展現抗日根據地創建、發展和鞏固的歷史進程。展覽內容突破傳統地域區隔模式,塑造“戰略互動關系體”的敘事范式,從軍事協同、經濟共生和制度互鑒三大維度,立體呈現抗日根據地共生關系與山東抗日根據地的突出貢獻。

斑駁銹蝕的生命紐帶
展覽的中心柜中陳列著一件國家一級文物一一岱崗戰役中魯中軍區第二軍分區十一團三營第八連93名戰士分喝半杯泥水使用的茶缸。這件一級文物通高8厘米,缸口缸底直徑8厘米,搪瓷質地,通體呈灰綠色,缸口銹殘嚴重,底部有銹蝕孔。斑駁的缸壁銘刻著硝煙的痕跡,不僅是艱苦卓絕的戰爭見證,也是“革命信念高于天”的精神圖騰,其更背后深藏著八路軍“岱崗連”的悲壯史詩。1943年11月13日,為粉碎日軍大規?!皰呤帯保綎|軍區所屬魯中軍區第二軍分區十一團三營八連93名戰士奉命堅守蒙陰縣東北的南北岱圖咽喉要地。在敵軍飛機重炮的狂轟濫炸下,頂工事盡毀,儲水缸破碎殆盡。戰士們唇裂如皴,卻僅靠這只茶缸分飲殘存的半杯泥水解渴。歷經15晝夜血戰,在斷糧缺水、彈藥耗盡的絕境中,他們最終勝利完成了牽制敵人的任務,創下抗戰史上“以少勝多”的奇跡,被山東軍區授予“英雄岱崮連”光榮稱號。
岱崗戰役中魯中軍區第二軍分區十一團三營第八連93名戰士分喝半杯泥水使用的茶缸(山東博物館藏)

1942年北海銀行壹元紙幣(山東博物館藏)

戰火鑄就的金融脊梁
在抗日戰爭時期,膠東地區市場上雜偽鈔橫行、法幣短缺且幣值暴跌,導致面臨物價飛漲、金融秩序混亂的危機。1938年12月1日,北海銀行在山東掖縣(今煙臺萊州市)正式成立。這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掖縣抗日民主政府主導籌建的,旨在統一根據地幣制、抵制法幣貶值及日偽貨幣的侵蝕。其發行的北海幣逐漸成為根據地通行的本位幣,有效抵制了日偽經濟掠奪,維持了物價長期穩定。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還規定北海銀行實行低利借貸,以扶持生產,改善人民生活。北海銀行由此成為中國共產黨“紅色金融”的典范,兼具“戰時金融”的應變能力與“地方金融”的服務功能,為山東乃至全國革命根據地經濟斗爭、金融建設和改善民生提供重要保障。
烽火淬煉的齊魯圭桌
政權建設是抗日根據地建設的首要問題和根本保證。1940年7月至8月,山東省各界人民代表聯合大會(又稱山東省聯合大會)在沂南縣青駝寺鎮開幕。大會審議并通過了《山東省戰時施政綱領》,該綱領是山東抗日根據地首個全省性的施政綱領,明確提出“加強民主政權建設、改善民生、推行戰時教育、保障人權”等核心政策,為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提供了制度基礎。該綱領是山東省聯合大會的核心成果之一,標志著山東抗日民主政權的統一化與制度化建設邁出關鍵一步。

《山東省戰時施政綱領》(復制件,山東博物館藏)
血火淬煉的枕戈之筆
在抗日戰爭時期,活躍于山東棗莊微山湖一帶的“鐵道游擊隊”,以傳奇般的英勇事跡聞名全國。1939年冬,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進入魯南,在棗莊東北抱犢山區開辟抗日根據地。由杜季偉領導,將主要由鐵路工人、礦工組成的游擊隊改造為紀律嚴明的抗日力量,即著名的“鐵道游擊隊”。游擊隊英勇戰斗在臨棗鐵路和津浦鐵路一帶,在百里津浦鐵道日軍運輸線上,留下了“巧截布車”“飛車奪藥”“突襲解款專列”“擊斃特務頭目”等傳奇故事,隨后通過劉知俠撰寫的小說《鐵道游擊隊》傳遍全國,成為永恒的紅色記憶。
劉知俠《鐵道游擊隊》手稿(山東博物館藏)

沉浸式歷史再現
“山河永固一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革命文物展(山東展區)”通過視覺符號、空間敘事、多媒體媒介等多維度綜合表達,將政治性、歷史性與藝術性融合,以場景復原與數字互動等形式,深化觀眾“走進歷史、浸潤心靈”的沉浸式體驗。聚焦本地紅色資源,結合數字影像,塑造“黨群同心,軍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與共”的沂蒙精神主題場域核心表達。感應音樂點播放《沂蒙山小調》《軍民大生產》等革命歌曲,強化歷史氛圍與情感共鳴;結合文物、檔案文獻、情景還原等生動詮釋沂蒙軍民們的革命奉獻,凸顯抗戰精神的深厚內涵和沂蒙精神的時代價值,引導觀眾實現“觀展-共鳴-行動”的情感升華。
以本次展覽為契機,山東博物館實現了四省革命文物資源的共享與互補,通過“革命文物+場景復原+數字互動”的多元形式,再現了普冀魯豫革命根據地從創建到壯大的不朽史詩。從“山河染血”聚焦黨的核心引領,到“山河不屈”謳歌軍民抗戰壯舉,再到“山河重整”呈現根據地建設,以“山河同輝”記錄戰略反攻斗爭,最終以“山河銘記”總結卓越貢獻,將抗戰歷史轉化為可感可知的精神火炬,深刻詮釋了“山河永固”的主題內涵,并將讓我們永遠銘記“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歷史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