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很喜歡美食,它總能讓人感到快樂,就像是一種獨特的語言,講述生活的美好。
但是,我發現同學們只要一寫美食的作文,筆下總會出現“太好吃了”“好香呀”等不夠具體的表達,至于食物怎么香、怎么好吃,卻沒有描寫出來。這是因為缺少對食物獨特的體驗感。
最近讀作家馬伯庸的作品《長安的荔枝》,主人公品嘗荔枝的過程,描寫得有形有色,有滋有味。我給大家分享一下,看看馬伯庸是怎么描寫主人公李善德吃荔枝的。
1.李善德第一次品嘗荔枝
阿僮家的荔枝個頭大如雞子,他按照她的指點,按住一處凹槽,輕輕剝開紅鱗狀的薄果皮,露出里面晶瑩剔透的果肉,顫巍巍的,直如軟玉一般,他放入口中,合齒一咬,汁水四濺,一道甘甜醇香的快感霎時流遍百脈,不由得渾身酥麻,泛出一層雞皮疙瘩。
寫作技巧:這是李善德第一次吃荔枝,馬伯庸著重突出了吃荔枝的“初體驗”:李善德怎么剝荔枝的,第一次看到的荔枝果肉有什么特點,以及第一次吃的細微動作、舌尖上的味覺體驗以及身體的感受。片段中,“甘甜醇香的快感”“流遍百脈”“渾身酥麻”“泛起一層雞皮疙瘩”這樣的體驗感獨特真實,細膩生動,突出了人物對荔枝的新奇感。可見,描寫美食時,不僅要寫品嘗的動作以及食物的味道,還要捕捉食物對身體帶來怎樣的美妙體驗。
2.李善德第二次吃荔枝
李善德把荔枝含在嘴里,望著紅艷,嗅著清香,嚼著甘甜心中突地輕松起來。夫人和女兒都愛吃甜的,在嶺南有這么多瓜果可吃,足可以慰思鄉之情了。至于長安,雖然他很舍不得繁華熱鬧,可畢竟有命才能去享受。至于歸義坊那所宅予,大不了讓朝福寺收走,也沒什么可惜的。念頭一通達,連食欲都打開了。
寫作技巧:這一次吃荔枝,馬伯庸突出了李善德吃荔枝時復雜的內心世界。李善德由甘甜的荔枝想到遠在長安的夫人與女兒,想到他的遭遇將面臨的后果,當一切后顧之憂想通時,“連食欲都打開了”。可見,在品嘗美食的時候,如果讓自己的情感融入食物之中,將豐富的內心世界描寫出來,美食自然就有了感情色彩。
3.李善德第三次吃荔枝
李善德輕輕剝開來,里面現出一丸溫香軟玉,晶瑩剔透,手指一觸,顫巍巍好似脂凍,果然與尋常荔枝不同。他張開嘴,小心翼翼地一整個吞下去,那甘甜的汁水霎時如驚濤一般,拍過齒縫,漫過牙齦,滲入滿是陰霾的心神之中,令精神為之一清。
寫作技巧:這一次吃荔枝,馬伯庸重點突出給皇上進貢的荔枝有多么不尋常,用最美的語言描繪了荔枝的美感。比如,果實的樣子如“溫香軟玉”,果實的質感“好似脂凍”,果肉的汁水“如驚濤一般”。可見,要突出食物的美感,一定要在語言上下功夫,用比喻、擬人、夸張等手法,突出食物誘人的形象、味覺、觸感,讓食物好像精美絕倫的藝術品。
如何讓筆下的食物“有滋有味”,我們總結幾點方法:第一,細致描寫品嘗的動作、食物的味道,以及食物給身體帶來的體驗感;第二,描寫品嘗食物時豐富的內心世界;第三,用最美的語言突出食物的美感
現在我們就可以提筆,試試文中所提到的三個方法,相信你也會把美食寫得“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