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6月,海南三亞女游客被疑似神經毒類毒蛇咬傷后身亡的消息,引發了社會廣泛關注。蛇,這個游走于神話與現實之間的暗夜精靈,讓人們一提到它們就會聯想到冷酷與神秘。而在許多文明中,蛇圖騰又象征著智慧與神圣。當我們撥開恐懼的迷霧,深入探索其演化歷程,方知這“無足行者”體內蘊藏著何等驚人的生存智慧。
“無足行者”的征服之路
得益于四肢完全退化以及數量眾多的脊椎骨帶來的體軀延長,外加精密的肌肉控制系統,蛇類可以通過正弦或伸縮運動在各種復雜、狹窄的空間中穿行。正是憑借著高度特化的身體構造,蛇類不斷拓展生存空間,成功占據了多樣化的生態位。
古生物學家手中的蛇化石,訴說著蛇類演變的關鍵歷程:
現生蛇類起源于約1.18億年前的白堊紀,并在白堊紀末生物大滅絕事件之后快速繁盛。目前發現的最古老的化石蛇類是來自阿根廷的黑河納氏蛇,距今約9500萬年,它僅有一對2厘米的退化后肢。而同時期來自中東的海生蛇類——疑惑厚針龍,同樣只有短小的后肢。上述化石證據表明,在這一地質時期,蛇類祖先已徹底丟失前肢,后肢顯著退化。而距今約8000萬年,來自阿根廷的帕塔戈尼亞恐怖蛇的后肢則完全退化,成為真正的無足爬行類。
蛇的起源曾存在“海洋說”與“掘地說”之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以下簡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的科學家用X射線掃描納氏蛇的內耳結構,發現其前庭構造和現生穴居蛇類閃鱗蛇最為接近,確認納氏蛇為掘穴型蛇類,這為“陸生掘穴起源”理論投下了關鍵一票。
掘穴型蛇類巨大的前庭腔體,意味著其聽覺系統對感知地面振動等低頻聲波極為敏銳,這在相關聽覺基因的研究中也得到了驗證。中國最早的化石蛇類是來自山東山旺生物群的硅藻中新蛇,距今約1800萬年,其形態與現代蛇類已非常接近,并且沒有毒牙。2023年,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科考團隊還發現了一種800多萬年前生活在甘肅臨夏盆地的化石蛇類——臨夏沙蚺,它與東非肯尼亞沙蚺竟是近親,無聲訴說著遠古蛇類跨越大陸的壯闊旅程。如今,全球4000多種蛇已遍布除南極外的所有大陸,中國目前記錄在冊的就有350余種,堪稱自然界的生存大師。
“基因魔剪”下的身體革命
蛇類如何完成這場身體結構的驚天改造?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科學家揭示了背后的“基因密碼”。
四肢消失之謎:研究發現,RDH10啟動子的表達變化、SHH基因增強子的堿基缺失以及PTCH1蛋白的氨基酸殘基缺失等基因調控,就像控制肢體發育信號的“分子開關”一樣,深刻塑造了蛇類四肢退化和軀體形態構建。
肺的“變形記”:除蚺科成員,大多數蛇類丟失了控制器官對稱發育的基因,導致左肺趨于退化、右肺相對發達,從而適應身體延長和氧氣交換的需要。
蝮蛇的紅外“超能力”:與熱響應相關的PMP22基因和與三叉神經發育相關的NFIB基因的非編碼調控元件的趨同演化,是蝰科蝮亞科蛇類能夠感知紅外光譜的重要驅動力。
盲蛇的黑暗生存術:盲蛇通過視覺感受RPGRIP1基因的丟失及幾丁質酶CHIA的增強表達以適應黑暗的穴居生活,并形成專食螞蟻及蟻卵的食性。
這些基因層面的精妙調整,驅動蛇類在感覺、運動、攝食等全方位革新,成就了演化史上的不朽傳奇。
毒液:從消化液到“生化武器”
現生劇毒蛇集中在蝰科、眼鏡蛇科以及穴蝰亞科3個類群。但是,早期蛇類基本無毒,而且大多數現生蛇類也是無毒的。中新世中晚期,陸生蛇類中的一些種類的上頜齒前端特化出管牙或前溝牙,能高效注射特殊的消化液,也就是毒液,大大提高了捕獵效率。與此同時,毒腺也與毒牙協同演化。距今1500萬年前,早期蝰蛇和眼鏡蛇出現,而后迅速演化為現代有毒蛇類。其中的一支后來又返回海洋,演化成了現代海蛇。
蛇毒主要分為3類:血循毒、神經毒和混合毒。
血循毒一般迅速引發劇痛,血液無法凝固,傷口流血不止,嚴重情況下會導致內出血。代表類群是各種蝰科毒蛇,包括竹葉青、亞洲蝮、尖吻蝮(五步蛇)和原矛頭蝮等。
神經毒最為致命,起初傷口表現不嚴重,但是2~4小時后會引起眼瞼下垂、吞咽困難、呼吸肌麻痹,最終可能導致呼吸衰竭。代表類群是眼鏡蛇科毒蛇,包括銀環蛇、金環蛇、眼鏡王蛇和海蛇等。
混合毒的全身癥狀嚴重而復雜,兼具神經毒和血循毒特征,可能導致局部組織腫脹、壞死。代表蛇種是舟山眼鏡蛇,其毒液含有高比例的細胞毒素。
從生物醫學角度看,蛇毒作為自然界的一種生物毒素,某些成分具有潛在的鎮痛、抗炎、抗癌等藥理作用,其復雜組分和獨特的分子構型為藥物研發提供了寶貴的資源。
江蘇野外遇蛇指南
中國蛇類多樣性最高的區域大多在雨熱豐沛、森林較多的低緯度區域,如云貴川、兩廣、海南、福建等地。海南有蛇類70多種,其中毒蛇接近30 種,約占中國毒蛇種類的1/3。
相較而言,江蘇省的毒蛇種類很少,省內廣布且常見的毒蛇主要是短尾蝮。而長島蝮(連云港)、福建竹葉青(宜興、南京溧水)、原矛頭蝮(溧陽)和環紋華珊瑚蛇(宜溧山地)等在省內為邊緣分布,風險系數較低。除了這些劇毒蛇,有些蛇看似無毒卻也有致命的風險?;哳i槽蛇是水游蛇科的后溝牙蛇類,一般這個類群都沒有毒性或者微毒,但是虎斑頸槽蛇的達氏腺和頸腺分泌物均具有毒性。前者是其自身合成的內源性毒素,而后者是外源性毒素,來自其捕食蟾蜍獲取的蟾蜍甾烯類毒素。被虎斑頸槽蛇咬后,可能會引起凝血功能障礙甚至急性腎衰竭和腦出血,也須引起關注。
南京市第一醫院是南京市蛇傷救治定點醫院,每年收治的毒蛇咬傷患者超200例,90%以上都是被短尾蝮咬傷。但是,近年來不乏因特殊養殖和私人爬寵飼養引發的毒蛇咬傷。
生死時速:毒蛇咬傷自救方法
在野外一旦被毒蛇咬傷,應原地坐下或躺下,迅速將傷肢保持在心臟之下。切記,不要試圖追擊毒蛇,以防可能的二次咬傷或血液循環過快。
及時去除傷肢的戒指、手鐲、衣袖、鞋子等限制物,以免因后續腫脹加重局部傷害。
盡量記住蛇的外形特征,最好拍照以幫助醫生準確識別蛇種。
傷肢最好用繃帶在近心端加壓固定,也可以用繩子或者將衣服撕成布條進行局部環扎,綁扎力度以能插入一指為宜,每30分鐘松開2分鐘,以免肢體缺血壞死。
抗蛇毒血清是蛇咬傷唯一有效的解毒藥,應盡快撥打120說明“被毒蛇咬傷,需要抗蛇毒血清”,并將蛇的特征告知接診醫院,以便醫院提前準備對應的血清。
保護蛇類多樣性,聆聽生靈脈動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在這顆蔚藍星球上生存、發展的基石。然而,由于人類活動導致的棲息地破壞、非法捕殺等,蛇類目前正在經歷全球范圍內的種群下降甚至滅絕。科學家通過對蛇類起源演化、生物多樣性的深入探索,揭示了其在地球生態系統中的獨特價值。
當我們讀懂它們用1億年書寫的生存密碼,從掘穴求生到毒液革命,從基因重塑到洲際遠征,自會明白:這份古老的智慧,恰是地球生命不可或缺的脈動。以科學視角凝視蛇類傳奇,便是對生命共同體最深的致敬。
(責任編輯:汪金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