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一位朋友拿著一份她母親的體檢報告來找我。她母親今年62歲,近幾年經常腰酸背痛,夜里癥狀尤其明顯,她懷疑可能跟缺鈣有關。于是到附近的社區醫院檢查,化驗結果顯示血鈣正常。有人告訴她,血鈣正常就說明身體不缺鈣,沒必要補充鈣劑。朋友有點信不過,于是特地就此事來找我咨詢。我告訴她,血鈣正常并不等于身體不缺鈣。
血鈣是如今大家十分關注的一項生化指標,成人血鈣的正常范圍是2.25~2.75毫摩/升。在許多人的認知里,只要血鈣濃度正常,就說明身體不缺鈣,但事實果真如此嗎?不一定。
正常成人體內含鈣量為1200~1400克,占體重的1.5%~2.0%,鈣在體內主要以兩種形式存在,即骨鈣(骨骼中的鈣)和血鈣(血液中的鈣),其中,99%的鈣以羥基磷灰石的形式存儲在骨骼和牙齒當中,而分布在血液、細胞間液及軟組織中的鈣僅占1%。因此,檢測骨骼鈣最能反映鈣的營養狀況,但骨鈣不像血鈣那樣有具體數值來表示其正常范圍,臨床上通常通過骨密度測量等方法來間接評估骨鈣的營養狀況。對于成年人,骨密度的T值在-1~+1被認為是正常的,T值在-2.5~-1為骨量減少,T值小于-2.5則診斷為骨質疏松。
在多種鈣調節激素(包括甲狀旁腺激素、降鈣素、活性維生素D等)的調控下,骨鈣和血鈣之間可以相互轉換,使血鈣濃度得以維持相對穩定。當血鈣降低時,甲狀旁腺激素分泌增加,促使破骨細胞活性增強,動員骨鈣釋放入血,使血鈣上升;當血鈣濃度升高時,降鈣素分泌增加,抑制破骨細胞的活動,同時促進成骨細胞將血液中的鈣沉積到骨頭里,使骨鈣增加、血鈣下降。
由此可知,血鈣雖然是反映機體鈣狀況及骨骼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但并不能完全準確地反映骨骼里鈣的儲存狀況,即便血鈣正常,患者也可能存在骨骼缺鈣的情況。事實上,很多骨質疏松患者,明明缺鈣,化驗血鈣卻是正常的,因此,我們不能僅依靠血鈣水平來評估患者是否缺鈣、有沒有骨質疏松,關鍵是看骨密度檢測、尿鈣排泄量、甲狀旁腺激素水平、維生素D水平以及臨床癥狀(如兒童生長痛,老年人腰酸背痛、牙齒松動等),進行綜合評估。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我國18至59歲成年人每日鈣攝入量為328.3毫克,而成人推薦量是每天800毫克(注:老年人和孕婦為1000~1200毫克/天),因此,鈣缺乏問題相當普遍,應當引起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