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觀潮



這個暑期,有笑亦有淚,電影佳作云集,競相登場,哪一部最能打動你的心?

這個暑期,電影市場百花齊放,定檔影片多達128部,創歷史新高,有劇情片、動畫片、歷史戰爭片等45種細分類型,包羅萬象;這個暑期,電影市場熱度攀升,涌現多部叫好又叫座的佳作,10余部影片網絡評分超8分,《南京照相館》《浪浪山小妖怪》《長安的荔枝》位列票房排行榜前三,暑期檔電影總票房 (含預售)已突破100億元。這個暑期,有笑亦有淚,電影佳作云集,競相登場,哪一部最能打動你的心?
膠卷上的歷史證言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花馬,帶把刀,走進城門跌一跤。問你吃橘子還是吃香蕉?”這一首南京人耳熟能詳的歌謠,每唱一遍需20秒,唱過6遍后,浸在紅色顯影液中的底片便可顯現影像。
和平安寧環境下時時縈繞耳邊的童謠、見證人生重要時刻的照片,在電影《南京照相館》中,卻出現在殘酷的戰爭背景之下。《南京照相館》的創作靈感和素材來自于曾被日軍踐踏的南京,講述了1937年南京淪陷后,一群普通百姓藏身于“吉祥照相館”的經歷,通過一群普通小人物的生死抉擇,展現了他們在日軍暴行下守護歷史真相,從被動求生到主動覺醒的過程。
照片串連起整個故事的展開。起初,照片是能讓7位南京城中的小人物暫時“安全”的“保命符”;后來,照片成為了激發人物自發揭露日本侵略者罪行、保衛家國的“催化劑”;影片結局,照片又作為重要的證據,向全世界講述發生在南京的悲慘故事,讓日本侵略者這一歷史的罪人得到審判;而跳出影片,現實中留存的照片,也成為督促后人銘記歷史、不忘國恥的重要記憶載體。在電影后半段,還出現了一張張不同于歷史證言的“普通”照片。那是記錄著南京百姓人生重要時刻的照片,新婚燕爾、金榜題名、喜得貴子、老有所養、兒女雙全這些照片被日本侵略者隨意丟棄,照片的主人被侵略者視作草芥,可是也只有這些普通百姓才是南京城真正的主人;那是全國各地的風景畫片,北京故宮、杭州西湖、武漢黃鶴樓、天津勸業場、上海城隍廟、萬里長城,中國人珍而重之、寸土不讓的大好河山,當時卻正在遭受炮火侵襲這些照片再次強化了劇中人物奮起反抗的決心,也讓劇外的觀眾落淚。影片最后,快門聲與處決的槍聲一同響起,歷史的真相也早已被牢牢記下,不容更改。
動畫電影, “老少”咸宜
今年的暑期動畫電影可謂“妖氣”十足:前有《羅小黑戰記2》構建妖精與人類共存的奇幻世界,后有《浪浪山小妖怪》以無名小妖的視角重構經典西游故事。自從年初《哪吒2》爆火,觀眾對于動畫電影的期待與關注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動畫片并非兒童專屬”這一觀點,也越發深入人心。
《羅小黑戰記2》是羅小黑系列大電影闊別6年之作。本片的IP雖然并不像經典神話故事那般被大多數人熟知,卻有著粘性極高的粉絲群體,又憑借著穩定的制作質量,在國內外動畫行業有口皆碑,豆瓣評分更是超越《哪吒2》、追平《南京照相館》,達到8.7分。《羅小黑戰記2》憑借著20萬張手繪原畫,刻畫了精細的動畫場景,無論是中國傳統古典建筑,還是現代都市街景;無論是散落于畫面各處的形態各異的妖精,還是恢弘的戰斗場面,畫面質感都可圈可點。影片以溫和的方式講述著“人妖殊途”之爭這一核心故事,有童心,亦有成人化議題;有輕松的笑點,也散發著淡淡的憂傷,是能令“大朋友”和小朋友都滿意的動畫電影。
要說暑期動畫電影黑馬,還要數《浪浪山小妖怪》,目前該作品已成為國產二維動畫電影票房冠軍。本片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廣熱門動畫短片集《中國奇譚》的衍生電影,講述了小豬妖、蛤蟆精、黃鼠狼精、猩猩怪組成“草根取經團”,踏上跌宕起伏的西行冒險之旅的故事。從動畫制作方面來看,“上美出品,必屬精品”—傳統水墨美學融入動畫的光影之中,充滿中國韻味;從角色塑造來看,4個不完美的小家伙離開浪浪山闖蕩世界的經歷,更加貼近普通人的日常;從故事情節來看,有著“讓小孩笑,讓大人哭”的奇妙魅力,孩子們被小妖怪們的跌跌撞撞逗笑,成年人則讀懂故事中的隱喻,看到蕓蕓眾生的掙扎與求索。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浪浪山,可是如何翻越那座浪浪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
經典作品,多重演繹
暑期水果千千萬,今年還得選“荔枝”。《長安的荔枝》,先是作為作家馬伯庸的小說暢銷,又以電視劇的形式引發一陣收視熱潮,這次又走上大熒幕,展現著別樣的“味道”。唐天寶年間,無名小吏李善德喜任“荔枝使”,卻要在固定期限內完成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一將新鮮荔枝從嶺南運到長安。該影片聚焦小人物李善德,他默默無聞,卻樂觀向上,一舉一動中都充滿蓬勃的生命力,亦有自己的堅持。影片還呈現了一個生動鮮活的大唐,長安的建筑、嶺南的風光、廟堂與市井的眾生相躍然熒屏,讓觀眾體驗到一次歷史的穿越,瞥見“一騎紅塵”背后的故事。
精細打磨過的舞臺劇劇本遇上資深戲劇表演藝術家與實力派演員,又會發生怎樣奇妙的化學反應?《戲臺》這部作品能給你答案。《戲臺》故事設定在民國軍閥混戰時期,講述江湖戲班在強權夾縫中求生的故事。臺上臺下、侯班主等各色人物的命運陰差陽錯地交匯在一起,上演了一出舊世梨園的荒誕喜劇。《戲臺》是一部年代喜劇,最初于2015年作為開幕演出拉開北京喜劇院的大幕,截至今年6月,已走過全球近70個城市,共計演出350余場。舞臺劇劇本歷時近2年完成,而從舞臺走向影院,卻花了10年時間。10年磨礪,讓每句臺詞、每個調度都精雕細琢,不僅充滿喜劇效果,更通過電影語言的轉化而更加余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