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德均,比韓劇更精彩的中國人生
朋友去面試,陪同去的主角陰差陽錯被選上,然后上演一場驚心動魄的故事……這種橋段在韓劇中很常見。今天的故事并非韓劇,卻比韓劇更精彩。
“主角”金德均,出生于首爾近郊的一個農村。高中時期,因偷看了哥哥的藏書——《老莊哲學》后,產生濃厚興趣,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一口氣攻讀了成均館大學中國哲學專業的學士、碩士、博士,時至今日,仍奔走在中國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名著翻譯、中國哲學思想探索等相關領域。可以說,一本《老莊哲學》給金德均打開的這扇窗,帶他走進了一個比韓劇更精彩的中國人生旅程。
“我與中國的緣分深厚而久遠”
從小就喜歡讀《三國志》《水滸傳》等中國經典小說;中韓建交前的1986年,踏上人生第一次訪華之旅;1996年,就任山東師范大學韓語系外教;1997年,在韓國政府支持下進入山東社會科學院研修博士后課程。此后,主導了大量中韓民間交流活動,為兩國牽線的金德均而言,“無論到哪兒,都如書中所說,令人驚喜。”在他眼中,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秀麗的風景、獨特的美食…“簡直就是一個個魅力寶庫。 77

他喜歡走訪博物館,每次站在展品前,他總會不由自主地感嘆:“方寸之間,怎么能表達得如此精巧細致、豐富多彩?”
搭橋,榮獲山東省政府授予的“齊魯友誼獎”;做客山東電視臺《開放的山東》欄目,介紹中國生活點滴;在韓國學中央研究院贊助下,在中國開展海外韓國學研究項目…金德均的中國人生似乎比一般中國人還豐富而忙碌,而他也很篤定地認為“我與中國的緣分深厚而久遠”。
這份感慨,不僅僅基于他久居中國的感情沉淀,更源自他對中國經歷的深刻體悟。
他講了初到中國的一次經歷。1997年的一天,一個學生邀請他去自己老家做客。“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山東人有情有義、熱情好客的性格都讓我感動。”回想當時情景,金德均記憶猶新。“當時受邀去的地方是山東青州的一個農村,聽說我是到那里的第一個外國人,村里的大部分老人都出來熱情地招呼、勸酒,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回憶。”
轉眼已近30年,期間,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對于這些變化,金德均用了一個詞—“滄海桑田”來概括。“不知不覺間,中國全域進入高鐵時代,大城市大都處于地鐵生活圈;跳過信用卡階段,直接步入無現金交易的移動結算時代;曾經阻隔在出租車司機與乘客之間的安全網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一切變化都那么令人慶幸、給人新鮮的沖擊力,也正是社會更進步、更安全的力證!”
萬變之中也有不變。“那就是清純、明朗、陽光的學生們一直沒變。”在金德均眼中,中國學生那份淳樸、善良,始終如一。他就有一次難忘的親身經歷。
一次,他去學生食堂就餐。因為當時他還沒有開通手機支付,而店主又拒收現金,他感到很無措。這時,站在身后的一位女學生突然走上前,用手機替他結完賬就走了。他追上去要把現金給那位同學,但她推辭不收。無奈之下,他只好將現金硬塞進學生口袋。
“看到這些淳樸可愛的學生,我也放下那副刻板嚴肅的教授面孔,喜歡跟他們像朋友一樣相處,站在他們的角度看世界。”金德均表示,即使不上課,也經常和學生們見面、聊天、吃飯,有時還一起去旅行。“總之,喜歡和他們融為一體、和諧相處。
“中國,一個充滿魅力的國度”
“中國是一個在很多領域都充滿魅力的國度。”對于專攻中國哲學
一次,在山東博物館看到真實的甲骨文和青銅器文字后,曾無數次徘徊在他腦海中的想法再次浮現:全世界曾出現過許多古代文明,中國人怎么會想到在如此堅硬的甲骨和鐵片上刻字呢?由此,金德均得出一個結論:“中國文明的優秀在于記錄文化,而他們又將記錄留在了如此堅硬、強大的甲骨和青銅器上。雖然全世界都有將甲骨和青銅器用作生活工具的歷史,但在這上面刻字,并把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生哲學記錄下來的民族只有中國。

對金德均思想產生重大影響的不正于此。“在中國,無論走到哪里,無形中都給人一種感覺:儒、道兩家不僅延續了中國文化和思想的脈絡,還成為一種信仰和生活,深深扎根于民間。”他走過中國大江南北后發現,追念先祖、思念家族等慎終追遠的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崇拜關羽等英雄人物的已經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的民間信仰,多屬于道教思想。“這是儒學的合理主義和道家的實利主義相融合后衍生出的生活方式。我覺得這正是區別于‘非黑即白’邏輯的中國人特有的中庸之道—更重視相互協調、和諧統一。”
談到“本行”,金德均一副治學嚴謹的“老學究”姿態;跳出“本行”,他又是一個熱衷旅行和熱愛美食的“老專家”。
每逢寒暑假,他都會帶著學生到山東開展儒家文化考察,有時范圍還會擴大到東北三省、新疆、內蒙古、貴州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但無論去哪兒,他都有自己的旅行守則一事先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抵達后首先去當地博物館;也有自己的旅行哲學一不奢望一次就看到當地的全部,而專注于最有代表性的方面。“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領略不同地區的不同特色,這是我針對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得出的結論。”金德均會時不時向其他韓國人分享自己的經驗。
比如上次和韓國學生一起去甘肅蘭州,他首先提醒學生,“我們來蘭州有兩個目的,一是觀看甘肅省博物館展出的馬踏飛燕銅像,學習當地的歷史文化;二是品嘗拉面的始祖一蘭州拉面,體驗當地的飲食文化。”金德均的“旅游攻略”似乎總能精準切中當地“要害”。
要說最精準的“旅游攻略”,莫過于他對山東儒家文化之旅做出的專業分析。
“有人說,探訪山東儒家文化很枯燥、沒意思,是一場非常辛苦、艱澀的旅程。其實,所見即所知,儒家思想為何誕生于此、儒家經典中的至理解決了多少人生困惑如果能親身感受到這些、尋找到其中的意義,那種幸福是無法言喻的。‘
“悠久的歷史長河中,韓中兩國間多以友好合作關系為主。而維持這份友好的關鍵就在于《論語》中提到的‘和而不同’思想和周恩來總理提出的‘求同存異’主張的傳承與實踐。
“給學韓語的學生提供多樣化體驗韓國文化的機會是非常必要的。”金德均認為,在這種人與人的直接相遇、接觸中,教育效果才是最大的。而且他發現,很多韓國人在與中國學生交流后,會不約而同地稱贊中國學生淳樸、有禮貌,而中國學生對此的反應和評價也非常好。“這有助于營造兩國民間的友好合作氛圍。
體合作,針對山東師范大學韓語系學生,舉辦了一系列韓服風采表演大賽、韓國語歌唱大賽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維持友好關系,關鍵在‘和而不同 ‘求同存異'
金德均認為,兩國間,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民間,都有很多能夠引起共鳴的歷史文化元素。“鑒于此,我想把韓中兩國共同的姓氏尋根作為下一個研究項目。”最近,他在整理山東省府縣志中收錄的與歷史上的新羅、高麗相關的韓國學資料時,再次肯定了中韓兩國間存在著根深蒂固的關系。由此,他產生了一個想法:尋找兩國共同的姓氏根源,從而為民間相同姓氏之間的密切往來創造機會。
“其實孔子的后代—曲阜孔氏家族,很久以前就開始與在韓國的孔氏后裔展開交流了。韓國前總統盧泰愚訪問濟南長清的盧氏宗祠,也是很好的先例。”所以最近他在關注一些包含姓氏的地名,同時也抱著一絲期待:探尋到地名的由來,或許能找到一部分韓國姓氏在中國的根源,從而能進一步增進兩國民間的情誼。
像前些年,他曾與韓國的幾個機關團
雖然是一名學者,但是“中韓友好,匹夫有責”的信念已深深扎根于金德均心中。因此,這些年他在自己的領域中盡己所能,為推動兩國友好交流積極奔走著。
不僅如此,在推進兩國專家、學者之間的交流活動中,也不乏金德均的身影。今年以來,除了他個人積極參加山東省舉辦的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等國際學術會議外,9月份,他還要組織山東師范大學韓語系師生去韓國參加國際學術大會,也將邀請韓國學者出席山東師范大學即將舉辦的韓國學大會。“良好的效果為我繼續推進此類活動注入了動力。今后,我會盡力一直做下去,為韓中文化交流做出一點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