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自動駕駛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中國無人車正在“看得見”“想得清”和“車路協作”3個關鍵領域悄然構建起獨特的優勢,走出了一條全方位技術突破的道路。
清晨的城市街頭,一輛頭頂激光雷達的自動駕駛出租車平穩駛過十字路口。車里的大屏幕就像擁有“上帝視角”,實時顯示著車身周圍360度的路況—這已經是中國L4級(高度自動化)自動駕駛系統的日常景象。在自動駕駛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中國無人車正在“看得見”“想得清”和“車路協作”3個關鍵領域悄然構建起獨特的優勢,走出了一條全方位技術突破的道路。
感知與決策:構建聰明車的 “眼”與“腦”
想讓車自己開,第一步是讓它“看得清、認得準”。激光雷達是自動駕駛汽車最重要的“千里眼”之一。國產的禾賽科技AT128雷達,每秒能掃描超過150萬個點來描繪周圍環境,最遠能看到200米外的物體,已經成為“蘿卜快跑”自動駕駛出租車的標配部件。速騰聚創的M系列雷達則在性能和成本之間找到了很好的平衡點,一年能賣出超過50萬臺。華為的“相控陣雷達”在暴雨中仍能識別150米外的障礙物,夜間行車時可提前200米識別暗處障礙物。
除了激光雷達,高清攝像頭也是重要的“眼睛”。豪威科技的OV08D10圖像傳感器,讓汽車在陽光刺眼的逆光環境下,也能同時拍清楚亮處的路面和暗處的樹蔭,為車輛的視覺系統提供了高質量的畫面輸入。
有了清晰的感知基礎,無人車的“大腦”—決策系統也在飛速進化。百度的自動駕駛平臺ApolloANP3.0系統,運用了先進的\"BEV ∵ Transformer(鳥瞰圖 ∣+ 大模型)”架構,顯著提升了車輛對復雜城市路況的理解和預測能力,過路口的成功率高達 99.2% 。Momenta公司開發了一套高效的“飛輪式”數據閉環系統,把從路上收集數據、標注數據、訓練新模型到更新上車的過程極度縮短,加快了自動駕駛系統學習新經驗、適應新路況的速度。小馬智行的第六代自動駕駛系統,則通過融合不同傳感器在不同時刻的數據,顯著提高了預測行人、車輛移動軌跡的精度,讓行駛過程更平順、更安全。
這些“硬核”的技術突破,正迅速轉化為實際道路上的卓越表現。北京亦莊的運營數據顯示,目前無人駕駛出租車日均接單量達1.2萬次,平均候車時間4.6分鐘,較傳統網約車縮短 23% 。事故率僅為人類駕駛的1/10,每公里運營成本降低 40%
車路協同:為聰明車造智慧路
當單車智能面臨技術瓶頸或成本過高時,中國開創性地探索出了一條新路:把聰明的車、智慧的路和強大的云端結合起來,形成“車路云一體化”的系統方案,為無人車落地提供了獨特的支撐。
在廣州黃埔區,“自動駕駛與車路協同的智慧交通”“‘智慧+’車城網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在363公里城市開放道路的332個路口和路段,規模化部署了3497個AI感知設備與邊緣計算單元,打造了服務于車路協同與高等級自動駕駛的智慧路口。上海臨港打造的“全息路口”系統,融合了雷達、攝像頭以及路邊的計算設備,相當于給整條路裝上了“透明監控”,路況一目了然。
作為整個系統的指揮中心,“云控平臺”匯聚、處理和分析來自無數路口和車輛的海量交通信息。目前南京車聯網基礎數據底座平臺初具雛形,不僅實現了秦淮、建郵、溧水、江寧等重點區域與市級中心云平臺之間的數據互聯,還開放了38個涵蓋數據、服務、消息等多種類型的接口,為自動駕駛車輛的實時動靜態數據監管提供有力支撐;北京建設的全球首個“車路云一體化”高級別自動駕駛示范區,已建成全市統一云控基礎平臺,支持部署各類自動駕駛車輛超800輛。
這種車、路、云協同作戰的模式,已經開始產生實實在在的效益。以長沙為例,其在100公里的城市道路實現了車路協同改造,通過智能信控系統動態優化信號配時,減少了交通延誤和擁堵,使路段通行效率整體提升 30% ,并實現對Robotaxi車隊規模化運營的支持。根據工信部的數據,截至目前,全國共建設17個國家級測試示范區,7個車聯網先導區,16個智慧城市與智能網聯汽車協同發展試點城市,車路協同的應用正在中國各地快速鋪開。
商業落地:技術價值的場景化兌現
中國無人車技術正加速走出實驗室,在物流配送、港口礦山、載人出行等多個關乎民生的領域實現規模化應用,將技術優勢轉化成看得見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在快遞、外賣的“最后一公里”配送環節,無人車及無人機已成規模。截至去年年底,菜鳥快遞無人車已經在封閉、半封閉及公開道路上累積超過500萬公里的行駛里程,累計配送超過4000萬件快遞包裹;美團無人機在深圳等地開通了53條航線,完成外賣配送超45萬單。
在港口、礦山等環境相對固定的區域,無人駕駛正帶來效率和安全雙提升。主線科技的無人卡車在寧波港作業效率提升 25% ;踏歌智行的無人礦卡在包鋼礦區實現了真正的24小時無人作業;西井科技的無人集裝箱卡車不僅服務國內港口,還成功“出海”到阿布扎比,為客戶節省 40% 的人力成本。
在面向普通市民的出行服務領域,商業化探索穩步推進。百度Apollo“蘿卜快跑”在全球已部署超1000輛無人車。小馬智行成為中國首個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均取得無人駕駛出行服務許可的公司。AutoX布局全球八大地區城市,在深圳、上海、廣州、北京設有十大運營中心,支持當地無人駕駛車隊運營。
支撐這些應用落地的,既有整個產業鏈的成熟和關鍵部件的國產化突破,亦有政策法規的同步支持。2022年,深圳率先出臺全國首部《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為車輛上路、權責認定提供了法律依據。2023年,上海發放了首批“無駕駛人”測試牌照。
目前,交通運輸部正全力推動“人工智能 + 交通運輸”行動,中國無人車產業將迎來發展關鍵機遇期。麥肯錫預測,到2030年中國自動駕駛相關市場規模將超過50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