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藝術的長河中,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如同一束強光,穿透歲月塵埃,直抵人心最柔軟也最堅韌的角落。牛紅巖創作的抗洪題材作品中,筆觸與色彩交織出的不僅是視覺畫面,更是對“藝術如何承載時代精神、傳遞人文溫度”的深刻叩問。
抗洪題材天然具備現實主義的厚重底色。牛紅巖以洪水肆虐的現場為“真”之源泉,將子弟兵逆水而行的身影、泥濘中咬緊牙關的姿態,精準捕捉并凝固于畫布。他不是簡單的場景復刻,而是對時代重大事件中人性光輝的提煉。畫中軍人身上被泥水浸透的搶險服、臉上混合著雨水與汗水的神情,這些細節摒棄了浪漫化的粉飾,卻讓“抗洪精神”有了可觸摸的質感。
現實主義始終強調藝術與社會的臍帶關系,抗洪題材恰是這一關系的生動注腳:當洪水威脅百姓安危,軍人成為“逆行者”群像,畫家則成為記錄者與詮釋者,用顏料為時代留存集體記憶。
牛紅巖在繪畫形式語言上并非因循守舊,厚重的油彩堆積出泥濘的肌理,讓畫面有了“可觸摸”的粗糙感;冷暖色調的碰撞,既還原了陰天洪水的壓抑氛圍,又以救生衣的鮮亮橙色,點亮希望與力量的火種。
從筆觸運用看,短促有力的涂抹,模擬出搶險動作的緊張節奏;人物動態的安排,打破常規構圖的平衡,以傾斜、重疊營造出“人與洪災對抗”的動態張力。這種形式創新,讓抗洪題材具備了當代藝術的審美層次,讓抗洪故事的講述更具藝術感染力。
在創作過程中,畫家需先成為“共情者”:走進抗洪一線,體會軍人的艱辛,才能讓畫面有“靈魂”。這些作品中,沒有高大全的“英雄臉譜”,只有真實的、帶著人性溫度的戰士。他們的傷口、他們的汗水,讓“抗洪精神”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具象的、可感知的生命敘事。
回溯藝術史,災難題材創作始終是重要脈絡,但中國的抗洪題材有其獨特的文化基因。這些作品傳承了中國美術“以藝載道”的傳統,將“家國情懷”融入畫面;同時,又以現代藝術的視角,聚焦個體生命在重大事件中的光芒。
牛紅巖以傳統寫實功底為基,吸收當代藝術的表現手法,讓抗洪故事既有歷史厚重感,又貼合當代觀眾的審美習慣。這種交融不是簡單的技法拼接,而是文化基因的延續與創新,讓中國藝術在講述“抗洪”這類時代故事時,既有“為時代立傳”的宏大氣魄,又不失“為個體抒情”的細膩筆觸,真正實現藝術傳統與現代使命的共振。
這幾幅抗洪題材油畫,于牛紅巖而言,是一場藝術思考的實踐課堂。讓我們看到:現實主義創作在當代語境中,仍具備強大的生命力與感染力,創作過程的關鍵在于如何錨定時代精神、創新藝術語言、堅守人文關懷。畫家以筆為炬,不僅描繪出抗洪現場的驚心動魄,更照亮了藝術與時代、藝術與人民的關聯之路。
在未來的藝術探索與創作實踐中,這類題材應成為重要坐標:它提醒我們,藝術應主動擁抱時代浪潮,在記錄重大事件中,挖掘人性深度;在繼承藝術傳統中,探索現代語言表達;讓每一幅抗洪題材作品,都成為時代的見證者、精神的傳承者、人文的守護者。
(作者系焦作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