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茶文化篇章中,“羅大友”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名字。這位從哲學殿堂走向茶海深處的文化使者,將軍旅生涯的堅韌、央企管理的智慧與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融為一體,用半個世紀的執著,書寫著“弘揚茶文化,健康天下人”的傳奇。
生于20世紀50年代初的羅大友,青年時代便展現出超常的擔當。70年代初,他帶著哲學系的思辨底色投身軍旅,鍛造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的鋼鐵意志。改革開放初期,他從軍營轉戰央企,以“干一行愛一行”的信念,再次創造了企業管理的輝煌業績,并3次在人民大會堂接受國家級表彰。
當多數人追求仕途進階時,已入不惑之年的羅大友卻做出驚人抉擇:將全部精力轉向博大精深的茶文化的研究與傳承。他創造性地將中醫養生學、易經五行學與人文科學熔于一爐,提出“茶性即人性,茶道即天道”的觀點。在他看來,中國六大茶類(紅、黃、綠、白、黑、青)不僅是工藝的區分,更是天地人三才的具象化呈現。
通過大量古籍考證和現代科學分析,他發現不同茶類對人體經絡、五行屬性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為此,他創建了“辨體質飲茶法”,主張根據個體差異選擇適宜茶類,將飲茶從生活習慣升華為生命養護的智慧。
在傳播茶文化實踐中,羅大友將晦澀的理論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傳播口號,讓茶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他發起的“茶文化七進工程(進機關、校園、企業、軍營、社區、家庭、人心)”,使茶文化從書齋走向大眾,從歷史照進現實。
然而,這條路卻充滿艱辛與執著。他曾背著自制的宮廷茶具,帶著精心挑選的茶樣,足跡遍及全國20余個產茶區。在云南景邁千年古茶山,他與94歲的拉祜族制茶老人結為忘年交,推動古茶樹保護與茶文化傳承;在福建福鼎白茶產區,他發現并扶持堅守傳統技藝的梅相靜家族,助力非遺技藝煥發新生;他主導的“南茶北移”工程,成功在山東日照、山西垣曲等地培育出優質茶種;他還通過“一帶一路”茶文化交流項目,將茶文化傳播與國家倡議深度融合,讓茶香沿著絲路芬芳世界。
羅大友還是中國茶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行走名片”。他在首屆中華御茶文化國際論壇上,通過108件宮廷茶具實物與文獻互證,系統闡釋御茶文化的歷史脈絡;應英國牛津大學邀請,深入淺出地講述“茶和天下”的東方智慧;特別是應邀出席巴黎奧運會開幕式時,在“中法文化藝術交流論壇”上的一番激情演講:“巴黎是一座浪漫的城市;而巴黎一旦融入中國文化、特別是融入中國茶文化,將更加浪漫!”讓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如今,美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等地的茶文化社團,都留下了他指導的印記。國家五部委聯合推介的《茶香漂海外—羅大友茶文化論著》已在英國、法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多國的世界著名大學發行。
此外,羅大友還提出“茶文化健康防護論”。他認為,正確飲茶不僅能提升免疫力,更能構建抵御污染的生態屏障,這一理念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高度認可。同時,面對茶葉市場的亂象,他也積極向市場監管部門及負責營銷管理機構建言獻策,推動建立茶葉質量追溯體系。在央視《科技苑》節目中,他以貴州湄潭有機肥種茶案例為切入點,揭示生態種植的價值,該節目播出后帶動當地茶葉銷售額增長 30% .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這位古稀之年的文化使者依然步履匆匆。他正著手建立“世界茶文化數字博物館”,計劃用區塊鏈技術實現茶文化遺產的永久保存。在他看來,茶文化的傳承不僅是技藝的延續,更是文明基因的傳承。而這位茶文化布道者的故事,正是中國文化自信最生動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