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電流涌動雪山村落、道路貫通閉塞山谷,17載鑿光之志,終于劈開混沌、點亮了山河。
從塔納湖引水隧洞擊穿歐美標準,到三金考拉雪峰豎起千米水頭標桿;從屬地員工帕拉朱利投身水電事業,到牧羊人達哈爾憧憬幸福生活——中國與尼泊爾兩國的文明對話,從喜馬拉雅古道邂逅到共建“一帶一路”,終于在(簡稱“成都院”)17載鑿光之志下,實現光流共涌。
隧洞貫通日
塔納湖水電站坐落于尼泊爾甘達基省塞提河畔,目前項目建設已近尾聲。
“雖然施工現場距加德滿都只有150公里的車程,但是由于道路坑洼不平,我們每一次進城或是回駐地都要顛簸七八個小時”,對于最初進場施工的困難場景,水電站設計負責人朱文煒感觸頗深:“好在我們把路給修好了,現在出行十分便捷。”
除了惡劣的交通條件,讓他最難忘的就是水電站引水隧洞工程。
塔納湖水電站裝機容量14萬千瓦,由混凝土重力壩、引水系統和地下廠房等組成,是尼泊爾首個蓄水式電站,也是該國在建水電項目中地下工程規模最大的電站。其中,引水系統就包括全長1388.8米隧洞工程。隧洞地質條件復雜,五類和六類圍巖占比達 50% ,且需要穿越多條10~300 厘米厚的剪切帶。施工需要克服圍巖破碎、沖擊地壓、突泥涌水等諸多難題。
2019年,成都院正式接手引水系統設計工作,與水電十一局攜手推進工程建設。該項工作匯聚了中國、印度、德國、美國、意大利、日本、越南等國工程師,采用歐美標準及設計軟件。由于尼泊爾業主聘請的咨詢工程師學歷高且經驗豐富,初期對我國設計團隊的態度帶有明顯的“距離感”。

“他們一開始態度有些傲慢,我們早期提交的設計方案經常被退回三四次后才被批準”,朱文煒坦言,對于參與過眾多大型水電工程建設的成都院而言,塔納湖電站引水系統設計難度并不算大,真正的挑戰來自于雙方設計理念的差異。
“必須拿出過硬的成果,才能贏得尊重!”項目設計總工程師孟凡理帶領團隊暗下決心。他們一方面埋頭鉆研西方規范體系,熟練掌握對方認可的設計軟件,努力實現從“吃透規則”到“用好規則”的轉變;另一方面主動吸納當地人才,聘請尼泊爾工程師加人團隊,以更好地融人當地社會環境,消除文化上的差異。
帕拉朱利是成都院吸納的第一位尼泊爾工程師。
此前由于語言不通,成都院的工程師在進行現場勘測時,當地工人很難理解其意圖。自從帕拉朱利加入后,這樣的“尷尬”情況再也沒有出現。
此外,帕拉朱利十分熟悉歐美工程師的工作標準和習慣。在他的溝通協調下,雙方工程師的關系發生了微妙變化,設計方案審批速度明顯加快,現場施工高效而和諧。
如今,塔納湖水電站引水隧洞已全線貫通,正在進行機電設備安裝。引水系統項目不僅創造了尼泊爾水電領域的多項紀錄,還成為中國工程師以專業實力贏得國際尊重的生動注腳。
水電站建成投用后,將有效提高尼泊爾全境發電裝機水平,極大緩解尼西部山區以及著名旅游城市博克拉電力供應緊張問題。
雪山亮燈時
在尼泊爾中北部拉蘇瓦省海拔3000多米的巴格馬蒂山區,三金考拉水電站不久前正式投產發電。
這座壩頂高程達3396米、最大水頭1209米的水電站,是成都院設計的首個水頭超千米的海外水電項目,也是全球為數不多的超高水頭電站。
“這里以前是無人區,冬天大雪封山,夏天泥濘難行。第一次踏勘時,連步道都沒有,大型設備運輸要爬超長陡坡,僅是把發電機運上來就花了整整一個月”,作為項目設計總工程師,朱文煒對踏勘時的艱辛記憶猶新。
即便如此,成都院項目團隊還是用技術創新與中國標準,成功打造了這一尼泊爾水電“新標桿”。
在項目競標階段,成都院在與眾多國際設計院的角逐中,就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成功中標——通過優化設計方案,僅取消調壓井一項就為項目節約投資1000萬美元。
此外,水電站所在的三金河屬崩塌堆積體發育,加之上游高海拔地區植被稀少,河水含沙量大。鑒于此,成都院項目團隊創新采用了地下沉沙池方案。這一國內少見的設計方案,完美解決了引水防沙難題。同時,面對4692米引水隧洞施工可能出現的涌水、塌方問題,項目團隊運用自有超前地質預報技術,精準規避地質風險,確保隧洞安全開挖推進。
“項目完全采用中國標準、中國技術、中國方案,讓我們能充分發揮出自身經驗優勢”,據朱文煒介紹,從勘測設計到施工建設,中方項目團隊全程主導,將高海拔水電建設的“中國經驗”轉化為“尼泊爾方案”,每一個細節都透著“量身定制”的良苦用心。如針對高寒地區設備運行特點,對水輪發電機組進行特殊優化;結合山區地形,設計出適應極端天氣的輸電線路。
水電,意味著綠色與希望。三金考拉水電站的建設,可以說是一場以點帶面、改善民生的全面探索。
雪山上的村民迎來了期盼許久的“山鄉巨變”。他們通過參與水電站建設者,在家門口就賺到了錢。
隨著三金考拉水電站投產,7.8萬千瓦的裝機容量有效緩解了尼泊爾中部的電力短缺問題。同時中方建設單位修建的道路更是讓這片封閉的山區第一次有了“對外開放”的可能。
“路通了,電有了,看雪山的人也多了,以后我們也能開民宿賺錢了!”以前靠放牧為生的村民達哈爾如今對生活有了新的憧憬。
當地的一位村長激動地說:“中國朋友不僅帶來了電,更帶來了讓日子變好的希望。”

塔納湖水電站裝機容量14萬千瓦,將極大緩解尼泊爾西部山區電力供應緊張問題
情誼更綿長
尼泊爾地處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境內河流落差大,水能資源豐富。然而由于開發程度不高,電力短缺問題長期制約當地經濟發展。
“高峰時段每天限電4到6小時,家里的冰箱、洗衣機基本是擺設”,帕拉朱利回憶起幾年前的生活時感慨萬千:“這幾年因為中國企業建的水電站陸續發電,我們村幾乎家家都添了新電器,生活一天天好起來了。
這一變化的背后,離不開像成都院一樣的中國企業的持續助力。
從早期馬相迪河流域的電力項目,到如今的塔納湖、三金考拉水電站項目,成都院不僅參與了水電項目設計,更深人調研尼泊爾發展需求,系統謀劃了交通、水務等民生項目。
“水電是尼泊爾的‘綠色財富’,我們要做的不僅是建電站,還要幫當地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成都院南亞中東區域部市場負責人李志勇說。
長期負責尼泊爾市場的喻暢不久前才完成了該國發展機遇咨詢報告與水務市政調研報告。在他看來,成都院當前在建的兩個項目,將拉動當地建材、農貿產品、交通運輸
‘路通了,電有了,看雪山的人也多了,以后我們也能開民宿賺錢了!”隨著三金考拉水電站建成投產,以前靠放牧為生的村民達哈爾,對未來的幸福生活充滿了期望
等行業快速發展,并形成電力產業鏈,助推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源開發利用。
成都院還積極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以實際行動增進兩國人民情誼。每逢尼泊爾傳統節日,項目團隊都會提前安排當地員工休假探親;優秀尼泊爾籍員工還被邀請到中國交流學習,帕拉朱利就曾參觀過成都院建設的超大電站,也到過中國一些城市。他說:“看到中國的大型水電站,我更明白我們的項目意義有多大一一水電不僅是發電,更是連接兩國的紐帶。”
從喜馬拉雅南麓到加德滿都谷地,中國電建成都院用17年的堅守,在尼泊爾寫下了“一帶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生動篇章。在中尼建交70周年之際,兩國的情誼正隨著這些水電工程奔涌的綠電而變得更加綿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