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武林門派興起一樣,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從初露鋒芒到獨樹一幟,再到大放異彩,經歷了漫漫十六載。其間,既離不開政策號令的加持,也有不再受制于人的初心,更有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立于不敗的決心…
歷經筑基、精進、破境三大階段,如今我國戰新產業已從分散探索的新興力量,成長為驅動經濟結構轉型、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
從2009年為破解傳統產業瓶頸而探索起步,到2016年前后在政策體系的指引下構建起多元協同的產業生態,再到2024年“百大工程”應勢而起、精準攻堅,戰新產業承載著打破技術依賴、重塑產業格局的重大使命,正深刻改變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角色與定位。
肇始 破局路
產業,憑借精密制造技術突破空間限制;以基因技術為支撐的生物產業,通過分子層面的研究破解生命健康難題…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領域并非孤立發展,而是形成協同效應:例如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既需要新材料產業提供動力電池材料,也需要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持智能駕駛系統,構成了相互關聯的產業生態。
作為探索戰新產業的先行者,深圳聚焦生物、新能源、互聯網三大領域,于2009年率先出臺了《戰略性新興產業振興發展規劃》,為全國戰新產業發展提供了實踐經驗。
戰新產業的肇始,可謂是我國在全球科技變革與經濟轉型升級中的“開宗立派”之舉。
2009年,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尚未完全消退之際,我國傳統產業開始面臨嚴重的發展瓶頸:鋼鐵、煤炭等行業產能過剩問題突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與此同時,隨著全球科技革命加速演進,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技術等不斷實現重大突破,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方向。
當時,企業界也開始緊鑼密鼓加入。如華為在5G領域開始布局,比亞迪加快新能源汽車研發等等。它們以技術創新為核心,在市場中逐步成長,為戰新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
鑒于此,當年9月國務院組織召開新興戰略性產業發展座談會,首次提出了戰新產業的概念。
承載著打破技術依賴、重塑產業格局的重大使命,我國戰新產業經過16年的發展,已成為驅動經濟結構轉型、支撐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擎,正深刻改變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角色與定位。
政策 育生態
兩個月后,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首都科技界大會上,發表了題為《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的講話,將新能源、節能環保、電動汽車、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和信息通信七大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并明確了各個產業的發展方向:新能源聚焦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新材料致力于特種材料研發,新醫藥注重創新療法研究…
2010年,國家層面正式確立戰新產業的戰略地位,使其有了清晰的發展框架。戰新產業的覆蓋領域也開始不斷擴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生物醫藥等逐步被納入其中:以5G、人工智能為代表的信息技術產業,通過數據應用重構信息傳播與處理模式;以航空航天裝備為核心的高端裝備制造
從“散兵游勇”到“正規軍團”,我國戰新產業的發展,靠的是一套不斷完善的中國式政策支撐體系。
2010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這一戰新產業發展的綱領性文件首次從國家層面明確了發展目標與路徑。
此后,一系列配套政策陸續出臺:201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鼓勵民營企業發展戰新產業的實施意見,吸引了更多市場主體參與,為產業發展注人強勁動能。如,華為2012年戰新產業相關研發投入達300億元,占營收 14.2% ,技術實力得到大幅提升;大疆通過技術創新,2015年在全球消費級無人早在2010年,國家層面就正式確立了戰新產業的戰略地位,明晰了產業發展框架

機市場占據 70% 份額,展現了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
2012年,統計局制定首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試行標準,明確了各產業的范圍與界定:將“新一代信息技術”細分為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領域,并為每個領域制定了發展指引。這在推動產業統計規范化的同時,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了數據支撐。2013年A股戰新產業公司市值占比升至 15% ,較2009年提升4.1個百分點,反映出產業規模呈現擴張態勢。
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指導目錄》將文化產業納入其中,明確數字文化、創意設計等屬于戰新產業范疇。這有力推動了“科技+ 文化”融合發展。如,故宮博物院依托數字技術推出“云端故宮”,2020年訪問量突破10億人次,實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有機融合。
2020年,多部門聯合出臺《擴大戰新產業投資指導意見》,提出了20個重點發展方向,并將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作為發展重點。以新能源汽車為例,2020年國家延長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政策,帶動比亞迪、蔚來等新能源車企產銷大幅增長。其中比亞迪全年銷量達42.7萬輛,同比增長 170% ,充分顯示出政策對市場的巨大拉動作用。
政策的持續加碼,推動戰新產業在短短的十幾年間從新興力量迅速成長為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數據顯示,2024年僅中央企業戰新產業投資就達2.7萬億元,同比增長21.8% ,占總投資的比重首次突破了 40% ,在集成電路、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
尤其是,今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將科技創新和技術改造再貸款規模從5000億元提升至8000億元,同時將再貸款利率從 1.75% 下調至 1.5% 。這為戰新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這些資金重點流向了半導體、量子科技等關鍵領域:中芯國際獲得再貸款支持后,2025年將投建28納米芯片生產線,產能預計提升 30% ;國盾量子利用資金攻關量子密鑰分發核心器件,將使國產率從 60% 提升至 90% 。


左圖:2016年前后,在政策體系的指引下,我國戰新產業多元協同生態即開始構建
右圖:從AI芯片到水光儲一體化,“百大工程”在多個領域的突破,正在重塑我國產業發展新格局
百功 破壁壘
恰似一把把出鞘的“屠龍刀”,“百大工程”直指核心技術受制于人、資源布局分散、國際競爭力不足“三大死穴”。
2024年,國務院國資委啟動央企戰新產業“百大工程”,源于內外兩方面的現實需求。
從國內看,我國經濟處于轉型升級關鍵期,傳統產業面臨成本上升、技術滯后和環保壓力,同時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市場變化等問題凸顯,亟須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盡管戰新產業已有一定發展,但仍存在布局分散、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問題。例如半導體領域高端芯片長期依賴進口。“百大工程”正是錨定整合資源,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
從國際看,全球產業競爭加劇,美歐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和“綠色新政”加快布局新興產業。我國要在全球產業鏈重構中占據有利位置,必須通過“百大工程”提升產業競爭力,突破技術封鎖。
2024年,央企戰新產業投資達2.7萬億元,同比增長21. 8% ,占總投資的比重首次突破 40% ,在集成電路、量子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
相關專家指出,國資央企需發揮投資引領和創新示范作用,聚焦科技創新、戰略安全和產業控制,加快布局戰新產業,培育新質生產力。
2025年2月,中國華能打造的瀾滄江水風光一體化清潔能源基地項目成為“百大工程”首個發布的案例。該項目依托瀾滄江流域水電工程,規劃總規模達9000萬千瓦,旨在實現開發規模、能源轉化效率、生態保護、民生效益的最大化,為國家能源綠色轉型提供支撐。
據統計,“百大工程”首批137個項目覆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9大領域,通過技術突破和產業鏈協同推動戰新產業高質量發展。
截至2025年7月14日,國務院國資委官網已發布39個“百大工程”案例,多個項目創效顯著:5月22日發布的中國能建湖北應城300兆瓦壓縮空氣儲能電站項目,以“研投建營數”一體化模式建設并成功并網發電,為新型能源體系構建提供支撐;5月28日投產的株洲硬質合金集團3000噸超細碳化鎢粉智能生產線項目,攻克高端硬質合金“卡脖
專家指出,當前全球戰新產業競爭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對未來技術與產業主導權的爭奪。“百大工程”將助力我國在全球產業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
子”難題,為我國航空航天等領域提供了核心材料;5月29日公布的中國海油“璇璣”地質循軌旋轉導向鉆井系統項目,突破關鍵技術,實現裝備工業化應用,油氣藏鉆遇率提升至 92% ,人井成功率超 95% ,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
“已發布的項目充分展現出‘百大工程'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助力國家經濟轉型與技術革新中的積極作用”,專家認為,隨著“百大工程”更多項目的推進,將有力推動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進一步提升我國在全球戰新產業中的競爭力。
迭代——迎挑戰
歷經筑基、精進、破境三大階段,我國戰新產業發展可謂是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抉擇中,找到了獨屬于自己的道。
2009—2015年是戰新產業筑基階段。當時,我國經濟剛從金融危機中復蘇,戰新產業規模相對較小。2010年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僅 4% ,但政策框架開始形成,深圳、上海等城市率先布局。其中,深圳2010年出臺生物產業規劃,引進華大基因等企業,建立基因測序實驗室;上海聚焦高端裝備制造,于2013年落地張江機器人產業園,匯聚了200余家企業。這一階段,高鐵、通信等領域取得國際性突破:2015年,我國高鐵運營里程達1.9萬公里,占全球 60% ;華為5G技術申請專利超2000項,挺進全球前三。

2016—2020年是戰新產業精進階段。“十三五”規劃將戰新產業列為國家戰略,推動產業加速發展。這一時期,產業規模快速擴張:2020年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 11.7% ,較2015年提升3.7個百分點;《財富》500強中我國戰新企業從2015年的18家增至2019年的29家。其中華為、騰訊進人全球前50強。同時,研發投入持續增加。2020年戰新企業平均研發支出2.4億元,研發強度達 7.66% ,是傳統產業的3倍。尤其是寧德時代在動力電池領域突破“三元鋰電池”技術,2020年全球市場份額達25% ,處于領先地位。
2021年至今是戰新產業破境階段。“十四五”期間,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2023年企業數量突破200萬家,增加值占GDP比重超13% ;前沿技術不斷突破,量子計算“祖沖之三號”實現66比特操縱,人工智能大模型“悟道 2.0n 參數達1.75萬億。
然而,也正是在這一階段,戰新產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美國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限制對華技術出口,荷蘭ASML暫停向我國出口高端光刻機,歐盟以“碳關稅”為由對我國新能源汽車、光伏產品加征關稅,這大大增加了我國戰新產業國際化的難度。
迎難而上,我國戰新產業連連取得新突破:在新能源領域,我國“新三樣”(電動載人汽車、鋰離子蓄電池、太陽能電池)2023年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長 41.7% ,憑借性價比優勢突破歐盟壁壘;在5G領域,華為與多國合作共建“數字絲綢之路”,使得全球5G基站有 60% 采用了中國設備;在半導體領域,今年初中芯國際實現14納米芯片量產,可滿足 70% 的民用需求。
“當前,全球正處于產業格局調整的關鍵期。我國戰新產業需持續突破核心技術,優化產業生態,加強國際合作”,專家指出,這場全球產業競爭并非零和博弈,而是對未來技術與產業主導權的爭奪,“百大工程”正是推動戰新產業持續發展、提升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將助力我國戰新產業在全球產業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


左圖:共建“數字絲綢之路”,使得全球5G基站 60% 采用了中國設備
右圖:截至2025年8月,國內在軌通信衛星數量已突破800顆,占全球約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