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新產業“百大工程”,正帶著滿滿的產業銳氣,在全球產業競爭中開辟獨屬于中國的新航道。
當中國電科的毫米波雷達芯片讓車載設備不再依賴進口,當中國中車的電驅系統打破國外技術“卡脖子”難題,當中國船舶的“愛達·魔都號”完成35萬人次載客量的商業航程這些突破已從實驗室里的成功,化作中國產業從“跟著走”到“自己闖”的生動注腳。
據報道,中國建材的8.6代OLED玻璃基板下線,不僅為三星THEWALL等高端顯示產品提供了色彩均勻性保障,更拉起了一支從熔爐到屏幕的全鏈條隊伍,預計帶動產業鏈實現產值超50億元;中國有色集團的超導鋸材拿下全球 70% 高端市場,不只是賣材料,更開始給行業定規矩。這些“中國造”從實驗室闖出來,或許正是國務院國資委謀劃遴選戰新產業“百大工程”的初衷所在。
專家指出,“百大工程”的獨到之處在于從“自己干”和“一起干”之間找到了精妙平衡。例如:中國電信一邊拉著國內伙伴搞創新,一邊開著國際大會請全球高手切磋,持續攻堅量子通信,建成的16個量子城域網織就了震驚世界的量子安全網絡;中國交建研發的3.5萬噸耙吸挖泥船既能在國內港口“大顯身手”,又能去國際市場“交朋友”,讓自主創新和開放合作形成了良性循環:在長三角的5G產業圈里,國企、民企和高校像搭積木一樣各展所長,專利數量占全國 40% ,5G基站密度每萬人就有15個,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高大上的工程從沒有忘卻“濟民”這個初心。藏東南架起了特高壓線路,讓藏族牧民格桑的年收入從3萬元變成12萬元,新房里的燈光比草原的星光還要亮堂;國藥集團蘭州血液制品項目投產后,救命的白蛋白不再等著進口,貨架上的藥價也悄然下降。這些“技術突破了,日子也變好了”的實在,正是戰新產業蓬勃發展最動人的模樣。
當更多像OLED玻璃、超導鋸材這樣的“中國造”從實驗室走進全球市場,當戰新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續攀升,中國戰新產業作為全球產業鏈的重要一環,開始帶著“既懂創新又懂生活”的獨特氣質,給世界產業格局增光添彩。
未來的路還很長,但發展勢頭已然明晰。 正
這股“自己闖”的力量,特別之處就在于跳出了“別人做什么,我們跟著做”的產業發展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