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加·斯諾是美國著名記者和作家。1936年,他在宋慶齡等人的協助下,冒險突破國民黨的封鎖,成為首位進入陜甘寧邊區的西方記者。他將采訪和收集的資料整理成作品《紅星照耀中國》,這部作品不僅改變了西方對共產黨的看法,也對中美關系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品簡介
《紅星照耀中國》作為首部向世界客觀報道中國共產黨真實情況的著作,斯諾以客觀真實的筆觸記錄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共領導人的言談舉止和革命經歷,書中還再現了紅軍長征的壯舉,包括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等關鍵戰役,同時翔實記載了紅軍的治軍原則和群眾工作。毛澤東曾贊嘆這本書“當整個世界都對我們閉目塞聽時,是斯諾第一個把真相告訴了世界。”
舉國大遷移(節選)
蔣介石在川貴邊境迅速集中兵力,封鎖了去長江的捷徑短道。他現在把殲滅紅軍的主要希望寄托于防止紅軍渡江上面,妄圖把紅軍進一步驅向西南,或者驅進西藏的不毛之地。他電告麾下將領和地方軍閥:“在長江南岸堵截紅軍乃黨國命運所系。”
突然,在一九三五年五月初,紅軍又回師南向,進入云南,那里是中緬和中越交界的地方。他們在四天急行軍后到達距省會云南府十英里處,地方軍閥龍云緊急動員一切部隊進行防御。與此同時,蔣介石的增援部隊從貴州過來追擊。蔣介石本人和他的夫人原來在云南府逗留,這時趕緊搭上法國火車到印度支那去。一大隊南京轟炸機每天在紅軍上空下蛋,但是紅軍仍繼續進來。不久,這場驚惶結束了,原來發現紅軍向云南府的進軍不過是少數部隊的佯攻。紅軍主力已西移,顯然想在長江上游少數幾個通航點之一的龍街渡江。
長江在盡是荒山野嶺的云南境內,流經深谷高峰,水深流急,有的地方高峰突起,形成峽谷,長達一二英里,兩岸懸崖峭壁。少數的幾個渡口早已為政府軍所占領。蔣介石感到很高興。他現在下令把所有渡船撤至北岸焚毀,然后他命自己的部隊和龍云的軍隊開始包抄紅軍,希望在這條有歷史意義的和險阻莫測的長江兩岸一勞永逸地把紅軍消滅掉。
紅軍好像不知道自己的命運似的,仍繼續向西面的龍街分三路急行軍。那里的渡船已經焚毀,南京的飛行員報告,紅軍一支先鋒部隊在造一條竹橋。蔣介石更加信心百倍了,造一架橋要好幾個星期時間。但是有一天晚上,有一營紅軍突然悄悄地倒過方向,強行軍一天一夜,像奇跡一樣,走了八十五英里,到傍晚時分到達附近其他一個唯一可以擺渡的地方——皎平渡。他們穿著繳獲的國民黨軍服,在黃昏時分到了鎮上,沒有引起任何注意,悄悄地解除了駐軍的武裝。
渡船早已撤到北岸——但沒有焚毀!(紅軍遠在好幾百里外,反正不到這里來,為什么要燒掉渡船呢?政府軍可能是這樣想的。)但是怎樣才能弄一條船到南岸來呢?到天黑后,紅軍押著一個村長到河邊,大聲喊叫對岸的哨兵,說是有政府軍開到,需要一只渡船。對岸沒有起疑,派了一只渡船過來。一支“南京”部隊就魚貫上了船,不久就在北岸登陸——終于到了四川境內。他們不動聲色地進了守軍營地,發現守軍正在高枕無憂地打麻將,槍支安然無事地靠在墻邊。紅軍叫他們“舉起手來”,收了武器,他們只得張口瞠目地瞧著,過了好久才明白,自己已成了原來以為還要三天才能到達的“土匪”的俘虜。
與此同時,紅軍主力部隊大舉進行了反方向進軍,到第二天中午先鋒到達皎平渡。現在過河已不是難事了。六條大船晝夜不停地運了九天。全軍運到四川境內,沒有損失一兵一卒。
●賞析
斯諾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在“高枕無憂打麻將”的國民黨守軍與“晝夜強行軍八十五英里”的紅軍先鋒之間,在蔣介石“信心百倍”的盤算與紅軍“奇跡般”破局的現實之間,構筑起強烈的戲劇沖突。這些精心設計的敘事對比,既展現了紅軍鐵一般的紀律和超強的執行力,又暗含著作者對這支隊伍由衷的贊嘆。
讀《紅星照耀中國》有感:
巧渡金沙江中的智慧與堅持
◎賀加貝
合上埃德加·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巧渡金沙江”的篇章在我腦海中久久回蕩。毛澤東同志在絕境中展現的非凡智慧與紅軍將士們鋼鐵般的意志,如同暗夜中的火炬,照亮了那段崢嶸歲月,也深深震撼了我。
當時的情勢可謂危如累卵:后有敵軍緊追不舍,前有金沙江濁浪滔天,紅軍主力仿佛被困在鐵鉗之中。千鈞一發之際,毛澤東同志洞悉全局,沉著布局。他派出一支精干小部隊,佯裝主力,大張旗鼓地向錯誤方向進發,在敵人眼前布下了一幕精妙的“疑兵陣”。這招“聲東擊西”果然奏效,成功地將敵人的目光引開了。
與此同時,真正的紅軍主力如靜水深流,悄然抵達渡口。面對湍急的江水和僅有的幾條破舊木船,紅軍戰士們沒有絲毫退縮。我仿佛能看到那場景:船槳在激流中奮力劃動,濺起冰冷的水花;戰士們輪流上陣,困極了就咬緊牙關,甚至掐醒自己,只為多劃一槳,多送一船戰友過江。那是與時間賽跑,與死神角力!最終,當敵人如夢初醒,撲向渡口時,迎接他們的只有空蕩蕩的江岸和對岸飄揚的紅旗——紅軍主力早已如蛟龍入海,跳出了包圍圈!
斯諾在書中贊嘆毛澤東“總能在絕境中找到生路”,這“生路”的鋪就,絕不僅僅靠個人的神機妙算,更是依靠全體紅軍戰士鋼鐵般的紀律、無畏的犧牲和眾志成城的團結!那巧妙的計策背后,是無數戰士咬牙堅持的汗水與決心。
硝煙雖已散去,但這份在絕境中迸發的智慧與堅持,早已融入我們民族的血脈,照亮我們今天的成長之路。
當面對一道絞盡腦汁也解不開的數學難題,感覺像被“圍困”時,我是否也能像毛澤東那樣,冷靜分析,轉換思路,嘗試不同的“解法”?當進行小組合作項目,任務繁重如山時,我是否能像江邊的紅軍戰士那樣,主動承擔,與伙伴們“輪流劃槳”,互相支持?當長跑測試進入最后一圈,雙腿灌鉛、呼吸困難時,我是否能想起船上戰士“咬咬牙堅持”的瞬間?
金沙江的波濤或許已歸于平靜,但其中蘊藏的智慧之光、團結之力、堅持之志,將永遠閃耀。作為新時代的少年,我們當以書為鑒,汲取這穿越時空的力量,在知識的海洋里“巧渡”,在人生的征途中“堅持”,讓長征精神這顆不滅的紅星繼續指引我們,為實現夢想而奮力前行!
【河北邯鄲市二十七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