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既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的結晶,也是我國文化中的瑰寶,受人敬仰。
清代詩人高鼎在《村居》中寫道:“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边@里面的“紙鳶”就泛指風箏。放風箏可以說是每個人童年最美好的記憶之一,而風箏制作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那個時代,墨子與魯班通過加工木材,制作成了鳥禽狀的器械,書中記載“放之能飛”,稱其為“木鳶”。隨著時間的推移,自漢代開始,人們用竹篾扎成鳥禽狀骨架,然后在外表糊上紙,稱之為“紙鳶”。再到后來,經過歷朝歷代勞動人民的鉆研,形成了現在的風箏。
現如今,我國的風箏產地主要集中于北京、天津、濰坊等地,濰坊被稱之為“風箏之都”,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風箏比賽。風箏主要分為硬翅與軟翅兩種形式,軟翅制作的風箏能夠自由拆卸,然后通過專屬的風箏盒進行攜帶,具有一定的便利性和靈活性;硬翅風箏一經組裝就不能拆卸,能夠承受較強的風力。
現如今,風箏已經不再是傳統的形狀。風箏制作手藝人在實踐摸索中,制作出了各種形狀的風箏,甚至還可以將多個風箏進行連接,形成一個組合,但是大部分的風箏主要是模仿大自然中的各種生物,如麻雀、老鷹、蝴蝶等,通常都是根據人們的個人喜好進行制作與選擇。風箏的制作過程主要包括四個步驟,即一扎、二糊、三繪、四放。
一扎指的是扎制骨架。該步驟對于竹子的選擇有著嚴格的要求,要對竹子進行劈、刮、烤等一系列操作,然后才能完成綁扎工作。制作者要將各竹子之間的連接部位接牢,這樣才不會導致風箏散架。
二糊指的是為已經扎好的風箏框架“穿”上衣服。在糊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嚴絲合縫,這樣才能避免風箏在放飛的過程中出現破損。
三繪指的是為風箏繪圖。制作者要在腦海中有一個清晰的整體構思,然后根據風箏框架的大小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通過勾描打底、著色繪畫等步驟,完成后續的創作。經過技藝的不斷發展與演變,現階段在彩繪材料中還加入了桃膠,讓整個風箏更加明亮,同時起到防潮的作用。
四放指的是為風箏添加附屬物。為了增加放風箏的樂趣,制作者還會在風箏上放一些附屬物,使放風箏的過程更具有趣味性。
山東濰坊風箏的設計與制作充滿了藝術之美,整體的設計內容不僅注重風箏結構之美,還突出其圖案之美。尤其是當風箏在天空中放飛時,更能夠展現出不一樣的飛行效果,具有較強的觀賞性。江蘇南通的風箏為板鷂風箏,又被稱為“哨口板鷂”。它綜合了扎裱造型、配色繪畫、音律設計和“哨口”雕刻的特點,能穩懸于數百米高空,并發出悅耳的聲音。這一類風箏具有較強的地方特色,是南通地區人民在不斷探索中鉆研出的重要成果。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們也認識到了南通風箏的奇特之處,并逐漸愛上這一傳統的藝術形式。還有一種形式的風箏,是藏族風箏。藏族風箏在設計初衷上重點關注放線與收線的變化,能夠使風箏在空中完成快速降落、爬升以及旋轉等,具有更為強烈的觀賞性,甚至還能在空中“打架”,最終斷線的風箏為敗。

隨著社會的發展,風箏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已不再僅僅是兒童的專屬,越來越多的成年人也開始熱愛這項非遺文化,并在節假日期間通過放風箏來重溫童年的美好時光。如今,風箏傳承人在制作過程中,創新性地將風箏與眾多品牌進行合作,推出了大量文創產品,實現了不同文化形式的深度融合,顯著提升了風箏文化的曝光度。例如,與手游《王者榮耀》聯合推出的李元芳風箏主題皮膚“飛鳶探春”,點擊量突破億次,極大地拓展了風箏文化的受眾群體,充分展現了非遺文化的旺盛生命力。通過多樣化的跨界融合策略,風箏文化在全國乃至全球的知名度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吸引了更多人熱愛并傳承風箏文化。
風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不僅是對古老技藝的保留,更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彰顯。在現代化進程加速的今天,風箏以其獨特的魅力,跨越時空的界限,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通過教育普及,越來越多的學校將風箏制作技藝引入課堂,讓孩子們親手體驗這一非遺魅力,從小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重。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杭集中心小學正是這一理念的實踐者,通過組織風箏制作工作坊、風箏文化節等活動,讓非遺文化的種子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
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風箏文化的傳播插上了翅膀。線上展覽、虛擬現實體驗等新媒體形式讓全球人都能夠不受地域限制欣賞風箏之美,感受其背后的文化故事。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極大地拓寬了風箏文化的傳播渠道,讓這一古老藝術煥發新的生機??傊?,風箏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讓我們攜手并進,以匠心致敬傳統,以創新點亮未來,共同書寫風箏文化新篇章。
作者單位|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杭集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