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肚子疼,明天能不去學校嗎?”“作業一會兒再寫,我先玩一局游戲!”……開學第一周,暑假里“放飛自我”的孩子們一下子“渾身不對勁”:作業拖延、凌晨兩點還沒睡著、吃飯沒胃口。專家表示,這些情況可能是開學焦慮在悄悄作怪。
開學焦慮是指學生在開學后(通常1 個月內),因難以應對環境或角色變化(如升學、轉學、返校等),出現超出常態的情緒、行為問題,導致社會功能(如學業、交往)顯著下降的情況。
開學焦慮可不是孩子“作”,而是實打實的情緒壓力反應。專家表示,孩子有這些表現要特別留意:情緒表現上,易怒、愛哭、煩躁不安;身體表現上,喊頭痛、肚子痛,食欲明顯下降;睡眠表現上,翻來覆去睡不著、半夜易醒;行為表現上,拒絕聊學校、注意力渙散、咬指甲;社交表現上,不愿意找同學玩,對集體活動沒有興趣。
面對開學焦慮,大部分孩子可以自我調節,緩解負面情緒,不過,如果孩子出現不想吃飯、徹夜不睡或白天嗜睡、精神抑郁,甚至有自傷、自殘等極端行為,就要提高警惕。專家建議家長應及時在專業醫生指導下規范、科學地進行治療。常見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行為干預、物理治療等,不同心理問題治療方法不同,需要專業人員根據病情綜合考量決定。
開學季,孩子從相對放松的家庭環境切換到緊張學習的校園環境,如何順利迎接新學期?家長可以從飲食、健康等多方面進行干預,幫助孩子緩解焦慮情緒。
調整作息
開學前,幫助孩子制定和學校生活接近的作息時間表,按時起床、學習、運動、睡覺,減少游戲娛樂時間,逐步過渡至開學模式。
制定目標和計劃
首先督促孩子檢查作業完成情況,查缺補漏。
讓孩子根據自身學習、興趣情況,制定新學期的目標和計劃,比如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復習舊知識、預習新知識。逛逛書店、圖書館等場所感受學習氛圍,還可以購買一些書籍資料。
健康飲食和適當運動
關注孩子飲食健康,提醒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零食和垃圾食品,讓腸胃提前適應開學后的三餐規律。鼓勵孩子適量運動鍛煉身體,可以適當散步、跑步、做瑜伽等,幫助釋放大腦壓力,提高注意力和創造力。
接種疫苗
托幼機構和學校是孩子聚集的場所,容易發生傳染病。流感、百日咳、麻疹、風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手足口病、乙腦等疾病均可通過接種疫苗來預防,從而避免孩子帶病上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