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小兒生長發育,家有身高偏矮、體重偏輕、食欲不佳、挑食,或是存在營養不良、易生病、免疫力低下等情況的孩子,家長往往十分頭疼。影響小兒生長發育的因素中,營養至關重要。營養攝入不足、不良飲食習慣,都與小兒生長發育落后密切相關,而家長則是觀察、反饋小兒健康狀況的重要角色。良好的生長發育是小兒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能為孩子日后抵御疾病、維持良好體能與健康狀態奠定基礎。
作為傳承數千年的醫學體系,中醫強調整體觀念,認為小兒生長發育與臟腑、經絡、氣血等整體機能密切相關,通過調理全身氣血陰陽平衡,能為小兒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內在環境。同時,中醫注重辨證論治,會結合小兒的體質、癥狀、舌象、脈象等進行綜合判斷,進而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在中醫調理手段中,穴位敷貼最受小兒家長青睞,因其簡便有效、不打針不吃藥、療效確切、無痛苦無創傷等特點,大幅提高了小兒的治療依從性。
小兒生長發育主要特點有連續性、階段性、不平衡性以及個體差異性。因此,要根據小兒的情況,判斷是否處于正常發育階段,如果出現生長發育異常,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及時干預,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三早”原則對于小兒生長發育疾病防治有重要的意義。
小兒的生長機制是個復雜的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主要包括遺傳因素、內分泌因素、營養因素、睡眠因素、運動因素、環境因素等,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保障小兒的健康生長。
小兒生長穴位敷貼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一般由多種具有補腎健脾、益氣養血、活血通絡等功效的中藥研成粉末狀,用生姜汁調成糊狀,直接貼敷于人體的穴位上,通過藥物對穴位產生刺激和調節作用,促進藥物吸收,激發經氣,扶正強身,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
小兒穴位敷貼無創無痛、操作相對簡單、副作用小,使用天然的中藥材,對身體的負擔較輕,藥物可以在穴位上持續發揮作用,作用時間相對較長,有助于激發自身的免疫機制,提高機體的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相對于一些昂貴的治療方法,穴位敷貼成本相對較低,經濟實惠。
小兒穴位敷貼通常痛苦較小。小孩往往對打針、吃藥等有恐懼抗拒心理,而小兒穴位敷貼方式相對溫和,小孩更容易接受,減少了治療過程中的抵觸情緒。
小兒穴位敷貼中,穴位的精準定位至關重要,具體操作需在中醫醫師辨證論治后,結合個體情況制定專屬方案,再開展敷貼。
小兒穴位敷貼需兼顧“治”與“養”,家長需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確保安全有效。
監督孩子避免受涼、吹風,不處于陰冷環境,同時減少劇烈運動,防止影響藥效或引發不適。貼敷期間忌食辛辣、生冷、油膩、海鮮類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干擾調理效果或誘發過敏。貼敷當天不建議游泳,防止水浸導致藥膏脫落、藥效下降,或刺激貼敷部位皮膚。貼敷時間通常為2~ 4小時,避免過久引發皮膚損傷。貼敷時間結束后,需輕輕取下藥膏,禁止用力撕扯,防止損傷皮膚。皮膚上殘留的藥物,不宜用肥皂或其他刺激性物品擦洗,避免刺激皮膚。
生長發育是小兒的重要特征,其雖然有一定規律,但是在一定范圍內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掌握孩子身高增長的規律及影響生長的因素,早期發現孩子身高的異常,以便及早采取相應的治療或干預措施。
中醫學對小兒生長發育采取辨證論治方法,在照顧整體與局部的基礎上,因人、因地、因時制宜,可發揮西醫治療不可比擬的優勢。中醫醫師會根據孩子的體質辨識,制定適合的中藥方劑,有助于補益氣血,調理脾腎功能,促進骨骼生長發育。
中醫外治法中的小兒推拿,對于小兒的多種疾病和健康問題具有一定的調理和治療作用。在給小兒進行推拿時,力度要輕柔,速度要均勻,且要注意觀察小兒的反應。如小兒出現哭鬧、抗拒等情況,應暫停推拿。
此外,加強小兒營養,多吃含蛋白質、維生素、鈣質的食物,如牛奶、雞蛋、魚、蝦等。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有助于小兒生長發育。小兒若長期缺乏豐富合理的營養或相關激素分泌不足,會導致身體無法正常生長。多運動、多曬太陽,可促進鈣質吸收,利于小兒骨骼發育。
人們對小兒生長發育的關注度不斷提高,對孩子身高與健康成長愈發重視,促進生長發育的需求也隨之增加,這使得大家更愿意嘗試安全有效的干預方式。小兒生長發育穴位敷貼作為相對便捷、非侵入性的輔助手段,不僅能促進身高增長,還可調節生長發育平衡、改善小兒體質。
小兒生長發育穴位敷貼并非適用于所有情況,存在一定局限性。中醫強調辨證論治,若小兒有熱證、處于感染性疾病發熱期,或對敷貼藥物過敏、患有過敏性皮膚病、局部皮膚存在損傷破潰及濕疹,均不宜進行敷貼。小兒是否適合敷貼,需經醫師評估指導后確定。總體來看,小兒生長發育穴位敷貼未來應用前景廣闊,但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開展,以充分發揮其優勢,為小兒生長發育提供更優質的支持。
作者單位|上海浦東浦興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