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人群體的身體健康問題越發凸顯,而心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威脅。數據顯示,60 歲以上人群中,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高達40%以上。老年人因身體器官功能衰退,藥物代謝能力下降,且可能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疾病,故用藥治療過程較為復雜。然而,不合理用藥現象在老年患者中普遍存在,不僅影響治療效果,還可能引發嚴重的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將從不合理用藥的現象、原因及應對策略三方面展開,幫助大家了解這一問題并提高對科學用藥的認識。
藥物種類和劑量選擇不合理
老年人因身體功能退化導致代謝減慢,對藥物的反應和耐受性不同于年輕人。然而,在實際用藥中,這一點可能會被一些醫生忽視,給患者開一些作用強、代謝負擔高的藥物。例如,一些老年高血壓患者使用硝苯地平控釋片,雖然該種藥物降壓效果強,但容易引發低血壓、頭暈等癥狀。
即使用藥種類合理,藥物劑量的選擇也應根據老年人的代謝水平有所調整。許多藥物通過腎臟代謝排泄,劑量過高的藥物使用會加重腎臟等代謝器官的壓力,同時可能會造成藥物在體內堆積,增加毒副作用的風險。
多重用藥現象普遍
老年患者因身體機能退化,常同時伴有多種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因此需要同時服用多種藥物。然而,多重用藥可能增加藥物之間相互作用的風險。例如,某些抗心絞痛藥物與降糖藥同時服用時,可能導致低血糖風險;而利尿劑與降壓藥同時使用,可能引發電解質紊亂或脫水。
自行更改用藥方法
部分老年患者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或者是出于經濟因素考慮,會擅自減少用藥劑量甚至停藥。例如,一些患者在病情穩定后自行停止服用他汀類藥物,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復發的風險。也有一些老年患者因為記憶衰退等原因不能及時按量服藥。更有的老年患者因缺乏藥理知識,在聽說其他患者使用某類藥效果好后,擅自更改藥物種類,這無疑會影響藥物的治療效果甚至給身體帶來極大的副作用。
醫患溝通不足
在臨床問診中,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溝通可能會存在信息誤差。一方面,在問診的短時間內,醫生很難詳細地了解清楚患者的既往病史、合并用藥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由于患者缺乏醫學知識,可能不能準確表達自身狀況,甚至漏掉重要信息。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老年患者用藥方案不合理。
醫生的個體化用藥意識缺乏
老年患者往往伴隨多種慢性疾病,而且由于身體的老化,常伴有不同的器官功能衰退情況。因此,需要醫生在開具藥方時注意患者的個體情況。部分醫生缺乏這種意識,只是沿用標準醫療方案,無差別地給老年患者和年輕患者開具相同藥方,這就很可能出現老年患者藥物種類或者劑量使用不合理的情況。
患者的依從性差
部分患者不遵從醫囑,導致既定的藥方不能實施。常見的情況是,部分患者缺乏藥理知識,對慢性疾病不夠重視,病情稍微好轉便擅自減少用藥甚至是停藥。有的患者對醫生不夠信任,服藥后短時間內未起效,便著急從其他非科學渠道尋醫問診。也有患者因記憶力減退、文化水平低或對疾病認識不足,出現漏服、錯服藥物的現象。
增強醫患溝通,加強個體化用藥意識
在面對老年患者時,醫生要盡可能詳細地向患者及其家屬了解患者的病史、合并用藥及生活習慣。針對不同的老年患者,結合患者本身的身體狀況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方案。在用藥過程中,應及時追蹤患者用藥情況,并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及時調整藥物種類和劑量。
優化藥物選擇,合理調整藥物劑量
醫生在給老年患者開具藥方時,要根據患者的病情盡量減少藥物種類,避免同時服用不必要的多重藥物而引起藥物副作用。此外,鑒于老年人肝腎功能的衰退,對藥物的代謝能力下降,醫生應合理調整藥物劑量,確保劑量在安全范圍內。
加強患者教育,提高用藥依從性
通過組織開展老年人健康知識講座等活動,幫助老年患者及其家屬了解心血管疾病及用藥的基本知識,從根本上提高患者及其家屬對醫生的內心認同。對于記憶衰退的患者,提醒其家屬幫助患者按時按量用藥。
總之,雖然心內科老年患者在治療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用藥現象,但通過加強醫患溝通、優化用藥方案、規范劑量調整以及提高患者藥理知識水平等綜合措施,能夠有效降低用藥風險,提高治療效果。醫療機構、醫生和患者需要共同努力,為老年人的健康保駕護航。
作者單位| 上海市浦東新區周浦醫院心內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