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條是一種油炸面食,歷史悠久,又稱馃子、油炸鬼等。油條制作方法簡單、成本低廉,且具有獨特的口感和風味,受到人們的青睞。在當代,油條憑借經濟實惠和美味可口的特點,成為很多人的早餐選擇。
油條為何呈現金黃色澤?油條為何疏松而有韌勁?油條在炸制過程中散發的香味有何奧秘?油條與人體健康之間存在怎樣的聯系?本文將揭曉這些問題的答案,以期解決人們的困惑,幫助人們以更健康的方式享用油條。
油條一般呈現出金黃的色澤,油條的色澤主要是由美拉德反應形成的。美拉德反應是油炸食品中普遍發生的化學反應,分為初級階段、高級階段和最終階段。油條的色澤主要是在美拉德反應的高級和最終階段產生的。在高級階段,多種活性中間體被生成,這些中間體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化學變化,如環化和脫水等,最終轉化為非揮發性的類黑素物質,從而賦予油條特有的色澤。呈金黃色澤的油條會更受消費者青睞。研究發現,油炸制品的色澤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油的種類更受大眾關注。研究表明,用大豆油、稻米油、玉米油煎炸的油條色澤較好。
在制作油條時,制作者為達到特有的疏松且富有彈性的質地,通常會在面團中加入膨松劑。膨松劑可分為生物膨松劑和化學膨松劑兩大類。化學膨松劑可以進一步被細分為單一膨松劑、復合膨松劑、無鋁膨松劑三小類。
在油條的制作過程中,復合膨松劑因其高效的產氣效果而被廣泛采用。這類膨松劑通常被稱為發酵粉或發泡粉,主要是以硫酸鋁鉀(又稱明礬)為原料,這種物質含有大量的鋁元素,因此,這類膨松劑也被稱作含鋁膨松劑。值得注意的是,明礬中含有鋁,在油條制作過程中若控制不嚴會出現鋁超標的現象。在制作油條時,每千克面粉中明礬的使用量不應超過1.74克。然而,很多商家為了使油條獲得更好的膨脹效果,明礬使用量往往超過10克,這種超量使用的現象相當常見。科學研究表明,長期食用鋁超標的食品可能會引起癡呆,還可能會對人體的鐵、鈣吸收產生影響,進而引起骨質疏松等癥狀。
為了降低含鋁膨松劑對人體健康的潛在風險,無鋁膨松劑的研究開發成為了大勢所趨。當前的研究熱點集中在利用碳酸氫鈉、葡萄糖酸δ內酯、磷酸氫鈣和酒石酸氫鉀等成分,通過不同的比例混合制成無鋁膨松劑。這些酸性磷酸鹽和有機酸鹽在加熱時能夠與碳酸氫鈉發生化學反應,釋放出二氧化碳。當這種無鋁膨松劑被添加到面團中,在炸制過程中會產生氣體,形成多孔結構,實現食品的膨脹效果。
相較于傳統膨松劑制作的油條,無鋁膨松劑制作的油條在膨脹性能、外皮脆性、內部柔軟度等方面均展現出更優的品質。最為關鍵的是,無鋁膨松劑不含鋁元素,不會存在鋁對人體健康的潛在威脅。與此同時,無鋁膨松劑所含的鈣和磷元素能夠為人體提供必需的營養。
油條作為傳統油炸面食,在炸制后會產生獨特的香味,入口后具有極佳的口感,深受大眾喜愛。油炸食品的風味形成是一個復雜的化學過程,主要涉及兩大類反應:美拉德反應和脂肪氧化降解。除此之外,焦糖化反應和氨基酸降解也是影響油條香味形成的重要因素。美拉德反應的主要途徑包括脫氧糖酮脫水、碳水化合物裂解、斯瑞克降解、縮合反應,會產生呋喃類化合物、酮類物質、醛類物質等多種風味物質。
在高溫炸制油條的過程中,容易產生一種名為丙烯酰胺的物質。這種物質在常溫下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晶體,能夠通過皮膚接觸、呼吸吸入以及飲食攝入等途徑進入人體,其中以飲食攝入為主。丙烯酰胺具有致癌性、神經毒性、免疫毒性以及生殖毒性。早在1994 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將丙烯酰胺列為2A 類致癌物。眾多研究已經證實,丙烯酰胺廣泛存在于油炸和烘焙食品中,對人體健康構成重大威脅。
決定丙烯酰胺生成的關鍵因素包括油炸溫度、油炸時間以及食品的水分含量,而在油條的制作過程中,油炸溫度和油炸時間是最容易調節的兩個因素。一是油炸溫度。研究表明,丙烯酰胺在120~175 ℃的溫度范圍內生成量較多。在制作油條時,建議將油溫維持在180℃以上。在油炸時間保持不變的前提下,油溫的提高能夠降低油條中丙烯酰胺的生成量。因此,為了減少油條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應在油沸騰后再進行炸制。二是油炸時間。研究指出,油條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會隨著油炸時間的延長而增加。油炸時間越長,丙烯酰胺的含量越高。為了降低油條中丙烯酰胺的含量,炸制油條時應盡量縮短炸制時間,并在炸制完成后迅速將油條從油中取出。
作者單位|四川師范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
